毛泽东把握历史主动的伟大实践

2023-12-28 19:52王玉珍池升明邱华林
党史文苑 2023年12期
关键词:罗霄山革命军工农

王玉珍 池升明 邱华林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井冈山军民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凝聚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与智慧。毛泽东同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彰显了毛泽东坚定的历史自觉、高度的历史自信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反革命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党所领导的有组织的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转入了低潮。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并筹备和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道路。

认清历史大势,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上山”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毛泽东通过对世界形势、中国国情的深入分析,通过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开展社会调查,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思想,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找到落脚点和新的出发点。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毛泽东预感到要保存革命力量极为艰难。1927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就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1927年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这种上山保存武力、创造基础的思想,使毛泽东能领导中国革命在险恶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在实际斗争中得到升华。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指出农民武装如果不能以合法名义存在则可以“上山”。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上山”思想又一次深化,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将“上山”与夺取政权相联系。秋收起义部队遭受严重挫折时,毛泽东的“上山”思想更加明确、更加坚定,即上山要干一番大事业。事实证明,中国革命正是靠着毛泽东这个“革命的山大王”,才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

毛泽东“上山”思想是在对中国国情、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和革命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入调查基础上形成的。“上山”的实质就是为进一步在广阔的农村和山区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并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上山”这一保存实力、创造基础的思想,体现出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新认识,对历史大势的把握。“上山”为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积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革命的信心。正是因为把革命力量引上了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才得以付诸实践,并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探寻出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

把握历史主动,秋收起义受挫后引兵井冈,创建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决定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光辉旗帜,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组建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计5000余人,起义部队兵分三路经平江、萍乡、浏阳向长沙推进。秋收起义部队打出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旗帜,表明了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毛泽东从此开始了武装斗争的革命生涯,并常期发挥着主导和核心作用。

秋收起义部队在向长沙进攻的途中,由于遭到远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阻击,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部分指战员指挥失当和邱国轩团的叛变,各路起义军先后受挫,一团在金坪失利、二团在浏阳溃散、三团在东门受挫,此时,军威不振、人心惶惶。正当起义部队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于9月14日黄昏率第三团在浏阳上坪召开了连以上干部紧急会议。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提出了“退萍乡再说”的主张,果断放弃了攻打长沙的军事计划,并令各路起义部队前往浏阳文家市会合。同时写信建议湖南省委立即停止毫无胜利把握的省城暴动。放弃攻打长沙的军事计划这个决断,不是毛泽东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把握,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对中国革命特点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的。毛泽东是当时党内最善于调查研究,最善于提出独立意见的人。为此,瞿秋白曾敬佩地赞扬道:“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

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一团、三团与第二团余部在文家市会合。当晚,在里仁学校召开了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师长余洒度坚持打长沙,认为不打长沙就没有出路。前委书记毛泽东反对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山区和农村。经过激烈的争论,师长余洒度等坚持的“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被否定,毛泽东的“向萍乡退却”的正确决定,得到了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的支持。文家市退兵,是毛泽东把握历史主动,将战略退却与战略进攻相结合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为困境中的秋收起义部队找到了一条新生之路。

9月26日,工农革命军攻克了莲花县城。毛泽东收到了江西省委托宋任穷带来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宁冈县有党的武装,有几十条枪。当天,毛泽东在莲花县城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听取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等人的汇报,根据江西省委信中的嘱托,再一次询问了永新、宁冈等地的情况,并和莲花县的同志一起部署了部队的行军路线,随即作出了“引兵井冈”的决策。

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改编。为什么要对部队进行改编呢?这是由部队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复杂的斗争形势所决定的。一方面,部队的人员从秋收起义时的5000余人,到文家市集中時锐减为1500余人,到达三湾后不足1000人了,存在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现象;另一方面,起义部队中一些旧军官,经常随意打骂士兵,直接影响了官兵之间的团结;此外,起义部队中有一部分人思想情绪发生悲观动摇,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正如张宗逊回忆说:“秋收起义后,部队遭到几次挫折,战斗减员很大,加上长途行军转移,病号很多,特别是当时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军心涣散。”毛泽东在紧要关头,采取坚定措施,对部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将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根据自愿原则,愿留的则留,不愿意留的发三至五元路费。改编后共700人左右,人员虽少了,队伍却精干多了。二是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实行党对军队的领导。三是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军队的民主制度。工农革命军实行的民主主义制度,对干部的改造与锻炼,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所说:“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的民主主义。”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为我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10月3日,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向宁冈古城进发。10月3日晚上至10月5日,中共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在古城召开会议,会议确定团结、改造井冈山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方针,着重讨论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毛泽东分析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这里地势险要,崇山峻岭,易于藏兵,可进可退;且物产丰饶,又有坚实的党群基础,还有袁文才、王佐的两支地方武装,有利于开展游击战。此外,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10月7日,宁冈县农民自卫军首领袁文才打开了“山门”,迎接了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从此在茅坪安下了革命的家,并在这里设立了茅坪后方医院和后方留守处。进驻茅坪后,部队以宁冈为大本营,开始了新的战斗。10月底,毛泽东会见王佐,率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为了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毛泽东和前委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2月用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恢复和重建了边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暴动和分田斗争,改造了袁、王部队,颁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创办了红军被服厂,攻克了茶陵、宁冈、遂川三县城,建立了三县红色政权,粉碎了赣敌的第一次“进剿”,从而开创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

毛泽东的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过程。从文家市会合后作出放弃攻打长沙、转兵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决策,到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军事大本营的正确决策,再到建立以井冈山为依托的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正确决策,都体现了毛泽东主动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担当历史使命、谋划历史宏图的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

坚定历史自信,预言“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全国政权的取得”

引兵井冈,创建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是在秋收起义失利后进行的,面临着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提振精神、凝聚队伍。在艰苦的斗争中,有人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对上井冈山创建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感到怀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师长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骏脱逃革命。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皓、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庄剑、一营营长黄子吉又企图叛变。部队当中存在的悲观情绪必将涣散革命队伍的斗志,秋收起义保留的这支革命的火种将会熄灭。革命的基础是队伍,队伍如果不能凝聚,中国革命也很难向前发展。

因此,毛泽东以坚定的历史自信,阐明了世界大势,详尽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回答了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首先,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使我们党领导的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存在和发展。其次,由于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湘赣边界尽管地处偏僻,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同样冲刷着这里。经过革命的洗礼,边界产生了党组织和革命的群众运动。大革命时期,边界六县掀起了群众性的革命高潮。湘赣边广大革命农民的斗争,一开始斗争目标就是推翻地主豪绅阶级统治,建立工农政权和武装力量,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群众的伟大力量。再次,全国革命的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第四,有相當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有了正式红军才能对付正式的白军军队,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第五,有力量的党组织和正确的政策方向,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并且发展的一个要紧条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毛泽东以坚定的历史自信预言:“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全国政权的取得。”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坚定自信,就像茫茫黑夜的一盏明灯,拨开了笼罩在革命队伍中的思想迷雾,点燃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作者王玉珍系新余市委党校讲师,池升明系抚州市委党校讲师,邱华林系赣州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黄敏慧

猜你喜欢
罗霄山革命军工农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扶贫绩效评价
罗霄山的小鸟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罗霄山
罗霄山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
福建工农武装革命的先声——平和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