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静,张兴瑜,胡朝兵,李显一
(1.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师范大学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重庆 401331)
问题行为是指阻碍个体社会化发展,并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1]。由《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可知,目前在国内大约有3 000万名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初中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这个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和需要面对的各种成长危机使他们更有可能出现内化问题行为(焦虑、抑郁)和外化问题行为(逃学、攻击)。初中生的问题行为不仅可能会影响其当前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会对其成年期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是受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环境因素上,家庭作为微系统之一,对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互相影响,而家庭冲突是一种消极的家庭互动模式[2],包括家庭系统中的争吵、打架、竞争、批评、偏袒和责备,是有效预测个体问题行为的风险变量之一。标准家庭环境模型指出,以婚姻冲突和亲子冲突为特征的家庭功能障碍会增加儿童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的风险。已有研究表明,个体长期暴露于家庭冲突(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批评、打架)中会增加适应不良的风险[3],增加抑郁、焦虑、攻击行为和同伴交往问题的发生[4]。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1:家庭冲突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亲子关系是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根据溢出假说[5]321,父母间的冲突会给父母双方带来一定的情绪困扰,消耗他们的情感资源,降低他们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减少对孩子的社会支持。以往研究还发现,经常与配偶发生冲突的父母很可能随后与孩子产生亲子冲突,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维系与提升[6]。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个体的问题行为显著相关。高质量的亲子关系能降低初中生的抑郁风险[7],在消极的亲子关系情况下,青少年更可能发展出愤怒、吸烟、打架等外化问题[8],以及高水平的焦虑、 抑郁等负性情绪[9]。因此,提出本研究假设2:亲子关系在家庭冲突与初中生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基本评价。由自我验证理论可知,一旦个体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看法,就会努力寻求证据去维持和加强原来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不看好自己、认为自己不受欢迎的低水平核心自我评价者会去寻求各种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在这过程中就有可能对家庭冲突进行负面反馈,更倾向于负面地解释信息,这反过来又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而高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存在积极的自我认知,对外界的信息偏向进行积极地加工,从而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以往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核心自我评价负向预测问题行为,低水平核心自我评价是导致个体问题行为的易感因素[10]601。核心自我评价越高的个体,其出现抑郁[11]和考试焦虑[12]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越低,积极情绪的体验感也越强。综上,提出本研究假设3: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冲突与初中生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亲子关系也会影响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根据依恋理论,个体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质量会影响其对自我的心理表征。具体来说,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会让个体形成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心理健康和提高对自我和他人的积极评价。实证研究也发现,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会受到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13]。来自家庭成员正面和鼓励的反馈是个体形成积极自我评价的主要原因,如果孩子长期暴露于家庭冲突中,可能会内化家庭成员向他们表达的批评和贬低信息,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相反,如果在和家庭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个体能够感受到温暖、关注和爱,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出色的人,从而形成积极自我评价。因此,提出本研究假设4:亲子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在初中生家庭冲突和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四川省、河南省三所中学的90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58份,有效率为95.33%。其中男生 427名(49.77%),女生 431 名(50.23%);初一学生358 名(41.72%),初二学生 292 名(34.03%),初三学生208名(24.25%)。农村学生240名(27.97%),城镇学生618名(72.03%),独生子女252名(29.37%),非独生子女606名(70.63%)。
1.家庭冲突量表
选取Moos等人编制,费立鹏等人[14]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矛盾性因子测量,共9题,2点计分。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17。
2.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采用任志洪、叶一舵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问卷[15],共计8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10。
3.长处和困难问卷
采用Goodman编制,寇建华等人修订的长处和困难问卷[16],共25个题项,五个维度,分别为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社会行为,其中前四个维度的总分为问题行为总分,采用0~2级评分。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7。
4.亲子关系量表
采用Buchanan等人编制的亲子亲密度量表[17],分别对父子和母子的关系进行评述,共9个项目,采用5点评分。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4。
采用 SPSS 25.0 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 SPSS 宏程序 PROCESS 中 model 6 对本研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采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18]。结果显示,有11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9.93%,小于临界标准(40.00%),说明本研究中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可能性较小。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见表 1。结果发现:家庭冲突与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与家庭冲突呈显著负相关,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家庭冲突及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与亲子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亲子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在初中生家庭冲突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采用PROCESS中的模型 6 进行中介分析,分析前对四个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问题行为在性别、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将性别、年级作为控制变量。
结果显示(见表2),家庭冲突对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β=0.33,P<0.001),家庭冲突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关系(β=-0.54,P<0.001)和核心自我评价(β=-0.39,P<0.001);亲子关系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问题行为(β=-0.11,P<0.001),显著正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β=0.32,P<0.001);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向预测问题行为(β=-0.50,P<0.001)。
表2 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亲子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值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两者是家庭冲突与问题行为的中介变量。具体而言,亲子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由以下三条路径组成,路径1:家庭冲突→亲子关系→问题行为;路径2:家庭冲突→核心自我评价→问题行为;路径3:家庭冲突→亲子关系→核心自我评价→问题行为。三个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分别为9%、29%和13%。
表3 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发现,家庭冲突显著预测初中生问题行为,即家庭冲突越多,初中生问题行为表现越多。这一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1,说明家庭冲突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往研究也表明,父母冲突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家庭风险因子之一[19]。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父母是其最直接也最易接触的模仿对象,而长期暴露于父母冲突中,会使得青少年内化父母解决问题、解决冲突的行为模式,更容易对社会关系进行负面认知和加工,增加他们的敌意归因,从而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20]。除此之外,情绪安全感理论指出,当青少年长期处于消极、敌对的家庭氛围中,其情绪不安全感就会被唤醒,而安全感作为人们的低层次需要,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引发悲伤、恐惧、焦虑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增强攻击行为的发生[21]。
本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也可以通过亲子关系间接预测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这一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2,显示了亲子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溢出假说的观点[5]321。具体来说,家庭冲突即父母冲突、亲子冲突不仅仅会给发生冲突的双方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消耗情感资源等等,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还会外溢到家庭互动过程中,消耗家庭成员的心理能量,减少家长对孩子的社会支持,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维系与提升。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初中生对父母的教养提出抗议,对父母感到厌烦,从而更有可能发展出愤怒、焦虑等问题行为[22]。
本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冲突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3。由依恋理论可知,家庭冲突会导致个体出现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导致消极的认知,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除此之外,长期暴露于家庭冲突中的青少年会从冲突中感受到威胁和情绪上的不安感,这些消极结果会致使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和体验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自我否定,影响个体自尊水平的发展,降低了初中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导致初中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风险增加。以往研究也表明,个体问题行为的发生与低水平核心自我评价有关[10]604。根据自尊的缓冲假说,低自尊的个体与高自尊的个体相比,应对资源更少,从而在面对家庭冲突时会对冲突进行负面反馈,倾向于负面地解释信息,这反过来又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亲子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在初中生家庭冲突和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支持了研究假设4。一方面根据溢出假说,家庭冲突会溢出影响亲子间的互动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问题行为的综合理论模型,作为外部环境因素的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内部心理因素——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初中生的行为发展。根据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他人认可并接纳我们时,我们会感到自己被尊重和珍视,这满足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需求,自尊水平就会随之提升[23]。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个体感受到被别人尊重、接纳和认可,满足个体的自尊需求,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24]。而核心自我评价作为问题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当家庭冲突降低初中生的亲子关系质量时,初中生也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来抵御冲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冲突显著预测初中生问题行为;亲子关系在家庭冲突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冲突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亲子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冲突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夫妻之间应学会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减少家庭冲突的发生。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父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像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庭成员总是以冲突的形式来解决家庭矛盾,那么经历过冲突的个体会习得这一解决问题方式,并认为这一方式是合理可行的,从而在自己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用此方法解决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学会高效的沟通交流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共同寻找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如果不慎将孩子卷入家庭冲突中,父母也应该及时与孩子进行积极沟通,先处理好情绪,再解决问题,让孩子意识到冲突是可以得到妥善处理的,从而帮助其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其次,搞好亲子关系,充分重视其在预防初中生问题行为中的保护作用。在平时的教养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多采用温暖、民主、接纳的积极教养方式,注重与孩子的情感培养。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并对孩子的行为和选择给予尊重、理解和接受,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除此之外,父母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技巧,给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初中生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保护性因素可以削弱风险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冲突以及其他风险事件对问题行为的消极影响。因此,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握青少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为培养高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应开设相应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初中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我,增强自信心,提升对自我的评价。另一方面,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不断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其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其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