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2023-12-28 10:12李恩宇陈光辉方希林肖海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精米成熟期稻米

李恩宇,陈光辉,方希林,莫 旭,肖海强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攸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攸县 412300)

长江流域是我国双季稻的主产区,也是我国冬油菜的主产区,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85%[1]。在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双季稻种植积极性不足的情况下,稻—油种植模式已成为农民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是南方稻田最常见的种植模式之一。同时,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制定,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正在不断的增大,对粮食作物的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2],稻—薯种植模式在逐步推广,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在稳步提升。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前茬作物对土壤养分、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直接影响后茬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3-4]。研究设置稻—油、稻—薯、稻—冬闲这3种种植模式的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模式下水稻生长发育与稻米品质的差异,探明种植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与米质的影响,以期为稻田种植制度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试验地点位于浏阳市沿溪镇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综合基地,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土壤pH 值6.41,土壤有机质24.42 g/kg,全氮1.04 g/kg,全磷1.018 g/kg,全钾8.39 g/kg,碱解氮101.15 mg/kg,有效磷60.41 mg/kg,速效钾114.98 mg/kg。试验水稻品种为隆两优1377,油菜品种为湘杂油518,马铃薯品种为费乌瑞它。

1.2 试验方法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 种种植模式分别为稻—马铃薯(RP)、稻—油(RR)、稻—冬闲(RF)。对试验田进行多次翻耕,尽量把土混匀,田间整平后分小区种植,每个处理3 次重复,试验从2020 年开始连续进行2 a,小区处理不变,面积约200 m2,小区间做高、宽约40 cm 的田埂,并覆膜保证不透水透肥,确保各小区的基础地力一致,且互不影响。水稻株行距为18 cm×25 cm,于5 月上旬播种;油菜用种量为4.5 kg/hm2,于10 月中旬播种;马铃薯用种量为2 250 kg/hm2,于12 月下旬播种,栽培措施均按照一般大田统一管理,马铃薯和油菜秸秆还田,水稻秸秆不还田, 2 a 水稻季的田间水分管理基本保持一致。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绿素相对含量 利用手持叶绿素SPAD 仪在水稻各关键生育时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测量水稻倒1、倒2、倒3 叶片,取平均值,每种模式随机测10 株。

1.3.2 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cm2)=叶长×叶宽×0.75,叶面积指数(LAI)=每株绿叶面积×每公顷株数×10-8。

1.3.3 株 高 随机选10 株,从水稻基部开始测量。

1.3.4 干物质积累 随机选取10 株水稻植株分为茎、叶、穗3 个部分,杀青后,烘干至恒重,然后称重。

1.3.5 产量及产量构成 按有效穗平均值取5 株进行室内考种,采取五点取样法,连续取水稻50 株,脱粒后并称重,计算平均每株实测重量,实际产量(t/hm2)=每公顷株数×平均每株实测重量。

1.3.6 稻米品质 水稻收获后储存3 个月再测量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外观品质。碾米品质:精选饱满的稻谷100 g,用砻谷机测定出糙率,糙米率=(糙米重量/稻谷试样重量)×100%;取20 g 新鲜糙米2份,用精米机碾出精米,精米率=(精米重量/糙米重量)×糙米率×100%,2 次测定结果误差不超过1%。外观品质:利用谷物外观扫描仪(万深SC-E)测定稻米长、宽、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透明度。蒸煮品质:胶稠度采用米胶延伸法,糊化温度采用碱消值法,直链淀粉采用碘蓝比色法测定。

1.4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统计和处理,SPSS 软件进行数据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叶片SPAD 值的影响

由表1 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孕穗期、灌浆中期和成熟期叶片SPAD 值差异显著,2020 年和2021 年孕穗期均表现为RP >RR >RF;2020 年灌浆中期表现为RP 显著大于RR 和RF,成熟期RF显著小于RR 和RP;2021 年孕穗期、成熟期和灌浆中期均表现为RP >RR >RF,各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分蘖期、拔节期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水稻生育时期的后移,各处理水稻叶片的SPAD值均表现为分蘖期到孕穗期下降、到灌浆中期上升、到成熟期再下降的趋势。

表1 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的SPAD 值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由表2 可知,株高在前期增长较快,灌浆中期到成熟期稍有降低,这是因为前期养分主要供给营养生长,构建壮苗,以便为后期生殖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期水稻灌浆后,籽粒变重,植株有所弯曲。2020 年和2021 年,分蘖期RP 和RR 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RF 处理,其他各生育时期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株高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不显著。

2.3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由表3 可知,随着水稻生育时期的推进,LAI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孕穗期达到最高。2020年拔节期,RP 显著低于RR,RF 与其他2 种模式差异不显著;2020 年和2021 年成熟期,RP 显著低于RF,RR 与其他2 种模式无显著差异;2 a 间3 种模式的LAI 在分蘖期和灌浆中期均无显著差异。与2020 年相比,2021 年3 种模式的LAI 在孕穗期均有所增加,但差异并不显著。

表3 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LAI)

2.4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由图1 和图2 可知,叶片干物质积累上,2020年孕穗期、2020 年和2021 年的灌浆中期均无显著差异;分蘖期和拔节期,RP 均低于RR 和RF;从孕穗期开始,RP 叶片干物质积累最高;成熟期,2020 年RP 显著大于RR,与RF 无显著差异,2021年RP 显著大于RF,但与RR 无显著差异。

图1 2020 年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

图2 2021 年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

茎鞘干物质积累上,2020 和2021 年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3 种模式均无显著差异;灌浆中期,RP 高于RR 和RF;成熟期,2020 年各处理无显著差异,但2021 年RP 显著大于RF,与RR 无显著差异。

穗部干物质积累上,2020 年灌浆中期3 种模式均无显著差异,但以RP 最高,而2021 年灌浆中期RP 显著高于RF,与RR 无显著差异;2020 和2021年成熟期,RF 显著低于RP 和RR。

总干物质积累上,连续 2 a 分蘖期均以RF 最高,其中2020 年与RP 有显著差异;拔节期2020 年RR显著高于RP,2021 年3 种模式无显著差异;2020和2021 年孕穗期3 种种植模式均无显著差异,但以RP 最高;连续2 a 灌浆中期均以RP 最高,其中2021 年显著大于RR 和RF;连续2 a 成熟期均以RP最高,其中2021 年RP 和RR 显著高于RF。水稻生育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RP 积累得较慢,但从孕穗期开始RP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逐渐高于RR 和RF。

2.5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4 可知,2020 和2021 年实测产量均表现为RP >RR >RF,每穗实粒数均表现为RF 显著少于RP 和RR;千粒重在2020 年无显著差异,但2021 年RP 显著大于RF,与RR 无显著差异;有效穗数在2020 年无显著差异,2021 年RF 显著少于RP 和RR;2020 和2021 年各处理结实率均无显著差异。与2020 年相比,2021 年RP 和RR 处理均有增产,但RF 处理的产量有所降低。

表4 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2.6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米质的影响

由表5 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米的碾米品质有所差异;其中,各处理的糙米率均在79.5%左右,差异不显著;2021 年,RP 的精米率显著高于RR 和RF,2020 年各处理的精米率虽无显著差异,但以RP 较高;2020 和2021 年,稻米的整精米率均是RP显著高于RR 和RF,碎米率均是RP 显著低于RR和RF。

表5 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米的碾米品质 (%)

由表6 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稻米外观品质也有一定差异;其中,整精米长和整精米宽并无显著差异,但RP 的整精米长/宽均大于RR 和RF;2020 和2021 年,垩白粒率由低到高均表现为RR <RP <RF,其中2020 年RR 与RP、RF 差异显著,2021 年3 种种植模式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020 和2021 年,各处理垩白度均表现为RF 显著高于RP 和RR;3 种种植模式下稻米的透明度均为2。

表6 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米的外观品质

由表7 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米的蒸煮品质也有一定差异;其中,2020 年RF 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RP 和RR 处理,胶稠度则相反;而2021 年RF 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RP 和RR 处理,3 种种植模式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3 种种植模式的胶稠度表现为RP >RR >RF,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 a 间各种植模式下稻米的碱消值无显著差异。

表7 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米的蒸煮品质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叶片的SPAD 值是反映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重要指标,并且与光照和氮素密切相关[5-6]。有研究发现,冬季种植马铃薯,后茬水稻在灌浆后期水稻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幅度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幅度较慢,有助于延缓叶片的衰老,同时可增强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从而有效提高稻米品质[7]。有研究发现,稻—薯和稻—油均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田间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8-9]。在该研究中,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叶片的SPAD 值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在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但在孕穗期3 种种植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生育后期(灌浆中期与成熟期)均以稻—马铃薯模式的叶片SPAD 值最高,说明其叶片衰老较慢,能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积累转运的干物质多,同时在水稻生育后期,稻—马铃薯模式的总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穗部积累量是最高的,且均大于稻—冬闲模式,因此稻—马铃薯模式的千粒重较重,每穗实粒数较多,最终产量最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种植模式对稻米品质存在较大的影响。汤文光等[10]研究表明,稻—稻—薯、稻—稻—油、稻—稻—麦模式下稻米的品质均比稻—稻—冬闲模式下的好,具体表现在增加了水稻的糙米率、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龚克成等[11]发现,稻—油能够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降低直连淀粉含量。而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的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但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差异显著[12]。这可能是水稻的品种和前茬作物的不同,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程度不同造成的。该研究中,稻—马铃薯模式下稻米的整精米率显著高于稻—油模式和稻—冬闲模式,而稻—冬闲模式与稻—油模式之间碾米品质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前茬种植马铃薯土壤积累的养分较高,氮磷肥的增加能够提高稻米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中长宽比以稻—马铃薯模式最大,则该模式下的稻米显得更长,稻—冬闲模式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显著高于稻—油模式和稻—马铃薯模式,说明前茬种植油菜和马铃薯能够改善稻米外观品质。稻—马铃薯模式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胶稠度最高,而稻—油模式直链淀粉含量也显著低于稻—冬闲模式,但3 种种植模式下稻米的碱消值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米的蒸煮品质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综合来看,稻—油模式和稻—马铃薯模式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稻米品质,这可能是受水旱轮作的影响,病虫害减少,土壤养分和物理特性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稻米品质,而稻—马铃薯模式和稻—油模式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前茬栽培作物不同,导致栽培措施、田间土壤养分、秸秆还田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水稻产生的影响不同造成的。

猜你喜欢
精米成熟期稻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碾米加工技术对长粒型优质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稻米香喷喷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果实成熟期土壤含水量对‘北红’葡萄花色苷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勘误
川南杂交中稻收割期与干燥技术对整精米率的影响
不同成熟期桃品种在衢州市的引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