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阳 潘清泉 李 岩
呼吸衰竭具有极高的致死风险,大部分是肺泡病理改变、胸膜和胸廓异常改变、气道阻塞、肺部血流量减少等诸多因素引起[1],以致肺部气体无法正常交换,肺顺应性下降,不能正常呼吸[2]。机械通气能够减缓疾病发展,减轻呼吸症状[3]。但是机械通气需要插管置管操作,对人体损伤极大,容易加重患者疼痛感受,造成人机对抗[4]。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安全可靠、更加高效的镇静镇痛措施,以减轻患者疼痛刺激,确保各项治疗操作有序落实。既往临床常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镇静镇痛治疗,虽然效果尚可,但是长时间大量使用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降低预后质量[5]。揿针疗法即皮内针,是针灸疗法的一种,主要通过穴位埋针,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减轻疼痛目的[6]。现如今,在术后自控镇痛、癌性疼痛、分娩镇痛等的治疗均可见揿针相关报道,而在插管置管术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镇静镇痛方面,少见揿针治疗效果的探讨。故此研究纳入60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重点观察揿针镇静镇痛疗效,期望能够为揿针的推广应用提供循证支持。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潍坊市中医院经口气管插管术的60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7.71±11.52)岁,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揿针组(30例)、参照组(30例)。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组性别、年龄、原发病类型等基线资料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潍坊市中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已经审查通过。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内科学》[7]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II型呼吸衰竭,症见呼吸不顺,张口抬肩,口唇紫绀,无法平躺,气喘胸闷,脉弦涩,舌紫暗,苔腻。PC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60 mm Hg。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与诊断标准相符;②有机械通气指征并且持续通气≥48 h;③无皮肤损伤;④无镇静药物应用禁忌证;⑤已经签署研究同意书;⑥病例信息完整。排除标准:①皮肤感染;②晕针、昏迷;③妊娠;④休克;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有精神疾病史;⑦易药物过敏;⑧心脑血管疾病或造血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⑨肝肾功能不全;⑩中途因故退出或转院。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术,机械通气模式设置为同步间歇指令-容量控制模式。参照组30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常规镇静治疗,在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中持续静脉注射1 μg/(kg·h)右美托咪定(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213533,规格2 ml∶0.2 mg),在10 min之内完成注射,维持剂量0.2~0.7 μg/(kg·h),以RASS镇静评分结果-2~1分视为镇静目标,期间根据RASS镇静评估结果,合理调整用药剂量,每天早上7:30停用镇静剂,并将其唤醒,对其病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揿针组30例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基础之上加用揿针,选取合谷、内关、印堂、百会、足三里等穴位,局部清洁消毒,选用0.25 mm×2 mm规格的卓脉牌一次性无菌揿针(杭州卓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将揿针埋入相应的穴位内,用无菌胶布固定,轻柔按压3~5 min,刺激穴位,之后每4~6 h进行一次按压,每3 d更换1次揿针,期间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态,若是发现局部红肿热痛,立即停止穴位埋针。
1.4.2 观察指标①生命体征。治疗前、治疗后48 h通过心电监护仪测定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②动脉血气。治疗前、治疗后48 h运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同时计算呼吸力学指标肺顺应性,计算公式(Vt/Pplat-Ppeep)。③记录镇静达标时间、停药苏醒时间、住院时间。④疼痛。治疗后24、48、72 h,运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8]评估疼痛,从轻到重赋予0~10分,痛感越强烈,评估分数就越高。⑤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感染、恶心等。
1.4.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RASS镇静[9]评估结果作为评价依据,优:RASS镇静评分-2~0分,神态安静,可以良好配合,有刺激反应,能够遵从指令。良:RASS镇静评-3~5分,处于睡眠状态,对刺激反应比较迟钝。差:RASS镇静评分1~4分,患者躁动,情绪焦虑不安,无法配合。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2.1 呼吸 心率 平均动脉压2组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等生命体征指标在治疗后明显降低,且揿针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呼吸 心率 平均动脉压对比 (例,
2.2 动脉血氧分压 氧合指数 肺顺应性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肺顺应性治疗后明显升高,且揿针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 氧合指数 肺顺应性对比 (例,
2.3 镇静达标时间 停药苏醒时间 住院时间揿针组镇静达标时间、停药苏醒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镇静达标时间 停药苏醒时间 住院时间对比 (例,
2.4 疼痛VAS评分治疗后24、48、72 h疼痛评估,揿针组疼痛VAS评分较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对比 (分,
2.5 镇静优良率揿针组镇静优良率较参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镇静优良率对比 (例,%)
2.6 不良反应揿针组患者头晕、感染、恶心等不良反应较参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例,%)
中医并无呼吸衰竭这一病名,根据其病状体征,归属于“喘证”范畴[10]。肺脏为主要病位,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本虚在于肾脏、肺部、心脏、脾脏,标实在于水饮、血瘀、痰浊。外邪趁虚而入为主要诱因,心肾脾肺虚损为主要内因,瘀血水阻、痰浊壅肺是导致呼吸衰竭持续加重恶化的主要根源[11]。《证治准绳·杂病》曰:“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金匮要略》《灵枢》中明确给出了肺病症状“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喘息鼻张,故肺病者”“虚满而喘咳,属肺胀者”。由此可见,呼吸衰竭具有胀满、喘息、烦躁、咳嗽、上气等特点。
机械通气虽然有助于患者减轻呼吸症状,减缓疾病发展进程,但是经口气管插管操作带来的创伤刺激导致多数患者疼痛难忍,极不利于恢复[12]。右美托咪定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效果,但同时不良作用较多,应用不当则容易引起呼吸抑制。揿针奠基于《黄帝内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医疗法,将图钉一样的揿针埋入皮下,可以发挥疏经通络止痛之功效。此研究随机对照,结果2组治疗后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而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肺顺应性均明显升高,且揿针组明显优于参照组。究其原因,基于十二皮部理论的揿针疗法,主要通过治皮毛,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揿针可以长时间埋入人体表浅部位,止痛作用持久,能够进一步减轻疼痛对人体的刺激,从而提高提升肺顺应性,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灵枢·本输》曰:“审察之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13]。说明卫气能够巩固体表,温养皮毛,促进体表发挥生理作用。基于卫气理论的揿针,直接埋入皮下,可直接通过皮肤生理作用,通荣卫,除病邪,解痹痛,聚真气,强肌表。就现代临床医学而言,揿针刺激以及局部按摩,可以进一步提高神经细胞活性,因为皮肤上广泛分布着末梢神经,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能够提高血管通透性,激活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阻滞中枢痛觉传导。
揿针组镇静达标时间、停药苏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并且疼痛VAS评分更低。这可能与揿针充分镇静镇痛有关。究其原因:揿针埋入的穴位,均具有静心安神、通络止痛、行气理气之功效,其中的合谷穴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热病的主要穴位;内关穴可以和胃止痛;印堂穴、百会穴可以调节5-羟色胺,抑制神经活性物质释放;足三里有温中和胃、止痛散寒、补中益气、安神催眠功效。将揿针埋入相应穴位中,可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通过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来减少致痛物质,达到充分镇静镇痛目的。揿针应用后,患者苏醒快,可能与大脑慢波活动有关。
揿针组镇静优良率为96.67%,高于参照组的镇静优良率(80.00%)。肯定了揿针镇静镇痛效果。这可能与揿针多靶点调节作用有关。揿针留存于人体内相应的穴位中,不仅可以调气,而且还可以候气,调和阴阳气血;揿针埋入皮下,可以对神经末梢的不断刺激,进而释放化学物质,改善血液循环,达到祛病除邪目的。最后,揿针组头晕、感染、恶心等不良反应(16.67%)低于参照组(40.00%)。因为相对于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而言,揿针无剂量依赖性,所以不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揿针直径小,针体纤细,埋入皮下穴位后,方便运动,不会出现断裂、弯折等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而言,揿针刺激柔和,应用安全,操作简单,适应证广,见效快,作用持久,镇痛镇静充分,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