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3-12-28 20:59:55张雁钦曹立中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张雁钦,曹立中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的检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联系各族人民的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内容,而且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为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意志品质,要坚持立足高校实际,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教学“显性”课堂与校园文化“隐性”课堂相结合,让大学生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成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丰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出:“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进而形成合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有利于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个部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8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人的重要性。宇宙观又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民群众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并在基础上制约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世界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强调:“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3]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即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相契合。

其次,有利于丰富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天下观和社会观,与习近平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的思想相一致,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符合。《论语》中《为政篇》谈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1]强调干部政治素质中“德”“贤”的突出作用。

再次,有利于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古人用来调和邻里关系的智慧;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妇一体”的思想,以此来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要舍生取义,体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有与社会主义倡导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相一致的部分。

1.2 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产生深厚的情感,只有产生深厚的情感,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充满期待,才能有文化自信。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从指导思想层面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无论是《老子》中“揣而锐之,不可常保”[6]3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253的思想,还是《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7]111“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7]53的思想,都能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找到契合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天下”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中集体主义思想相契合。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指导思想上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底蕴,支撑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于困境中砥砺前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

其次,有利于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坚定文化自信。第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继承中的发展创新。“以和为贵”与和谐,“水可载舟,亦能覆舟”与民主,“不患寡,而患不均”与平等,“在其位,谋其政”与敬业,“德主刑辅”“援法断罪”与法治等。第二,从治国理政来看,“协和万邦”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一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居安思危”与党的自我革命,“因时而变,随世而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历史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促进大学生的积极践行打下坚实基础。

1.3 有利于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根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这一共同文化基础、共同思想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饮食文化。利用《国语·郑语》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8]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在对待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时,能够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和不同,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家国一体”的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强调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甚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陆游在《示儿》中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他作为社会个体即使死后,也依然希望有一天看到国家统一,天下一统。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强调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将来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奋斗中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这种自信源于真理、源于历史、源于现实。中华文化过去的辉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出来的。各族人民要继续团结奋斗,在立足本来、吸收外来中面向未来。中华民族历史上虽然有过落后,有过屈辱,但也不能抹去中华文化几千年创造出的辉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千年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抵制“民族虚无主义”;有利于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墨家思想也强调人的重要地位,蕴含着人本主义思想。高校思政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对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核心。

首先,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做到真正深入学生生活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塑造学生。要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带头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做到言行一致,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和塑造学生。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表情包、短视频、微电影、话剧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寓教于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要针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价值观领域中错误认同等突出问题,及时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摒弃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中获得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

2.2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相同的因素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有其各自产生、发展和传播的特殊性。在相互融合中,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规律,以二者的科学融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和载体,在相互作用中促进两者的相互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中不仅要遵循各自发展的规律,也要注重高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有各自办学特色和教学模式,有自身特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校园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这些差异性,构建长效融合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纳入常态化教育。

2.3 坚持“两为”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提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首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秉持尊古而不复古,坚持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要吸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和有利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坚决抛弃那些阻碍人全面发展的东西。“为时而著,为事而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资源,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际,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对其内容、概念做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新阐释,为时代发声。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青年立报国之志,行报国之举,鼓励学生将青春的热血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其次,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归属于人民。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奉献人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道德品质,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立足人民生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用真情描绘人民、讴歌人民,为人民发声、为人民服务。做到为人民服务,要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敢想敢为的勇气、锐意进取的决心、勇立潮头的担当为己任,做青年的引路人、知心人。要鼓励学生将青春的热血洒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青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备力量,关系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延续。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青年共识,汇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能够在中华儿女的矢志奋斗之中实现。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原理、概念、观点等方面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传播文化和价值观。理论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系统完善的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为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讨活动。高校要积极打造理论研究中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构建系统完备的理论教育体系。

理论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防止其变为空洞的说教。文化自信也不能只限于口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升华。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理论于实践,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像岳麓书院、应天书院这样的传统书院,身临其境体验、观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魅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共同富裕,高校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到乡村社区基层中展开调研,向群众交流、学习。也可以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真正使学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参观馆藏中的绘画、文书、金器、瓷器、丝绸等文物,让大学生在理论教育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深厚情感,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3.2 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历来都十分重视线下教育,线下教育经验丰富,体系相对完善,方式多样。线下教育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方式,提升线下教育教学质量。要精选教学内容,讲好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联的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苏武牧羊等爱国主义题材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民族团结题材的故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好这些故事,继续传承精忠报国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让中华民族事业、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成为爱学习、善思考、重文化、明事理、知善恶、懂廉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火遍全网的舞蹈《唐宫夜宴》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电视剧《梦华录》让宋代的茶文化、江南琵琶出圈,歌曲《探窗》更是在青年一代中掀起一股京剧热。互联网中有许多人通过短视频、舞蹈、音乐等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他们都是零零散散的针对某一点进行创作,没有系统化和规范化,更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达到发人深省的地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线上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11]。要深入学生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加以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上“活起来”。

3.3 “显性”课堂与 “隐性”课堂相统一

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首先,教育者要利用“显性”课堂开展教学,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当代价值,把学理讲深。其次,要坚持以革命、建设、改革为时代背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特别讲清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讲清楚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以此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进文学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历史课堂等文科类课堂,也要进理工科类课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2]这样的民族精神,鼓励理工科学生敢于攻坚克难,创造引领时代潮流的科技成果。

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堂的作用。开展宣讲活动、举办相关讲座和知识竞赛,培养大学对历史的深厚情感,加深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鼓励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设计校园文化长廊、校园文化角,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文化分享,在相互交流中相互成长。“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地渗透作用。”[13]利用校园建筑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如:“正兴楼”“诚意楼”“致远楼”“崇仁楼”“崇信楼”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可以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演出、辩论赛、志愿活动等。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在学校建立书法、围棋、象棋、京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利用党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工作。

4 结束语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立足本来才能面向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命脉。以坚定文化自信、善于继承创新的态度,让中华优秀传统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的融合中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进而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