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薇
文化交流被纳入外交领域始于19 世纪末,此后,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把注意力和重心转向文化领域,并把对外文化交流纳入国家整体外交事业中,“文化外交”应运而生。“文化外交”是指一国政府运用影视剧、广播、文艺演出等文化形式和手段,向他国政府和人民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权力变迁的后冷战时代,文化外交因具备非强制性的特征而在国家的对外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入21 世纪以后,文化外交的作用愈益凸显,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着各国的总体外交。戏剧艺术交流作为中国和俄罗斯文化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两国外交关系构建的进程与发展,又是两国外交关系建构的缩影。
中俄两国戏剧艺术的交流始于20 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出于宣传新思想的需要,大力倡导翻译、介绍和改编外国戏剧。1916 年,宋春舫在《世界新剧谭》中首次将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安德烈耶夫等作为戏剧家介绍给中国读者。此后,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包戈廷、科涅楚克、普希金等许多俄苏作家的剧本也相继被翻译成中文并被搬上中国舞台。这一时期,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中俄之间的戏剧交流以中国引进俄苏话剧为主,甚至在20 世纪30、40 年代掀起了热潮。特殊的一次是1935 年,梅兰芳及其剧团受到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赴莫斯科、列宁格勒演出了京剧《宇宙锋》《贵妃醉酒》等,让当时的苏联人民领略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会长阿洛舍夫盛赞这次交流说:“伟大的中国艺术家梅兰芳的戏剧来到我国,这是苏中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20 世纪50 代是中国引进俄苏戏剧的高潮期。仅1950至1959 年这10 年间,中国出版的初版俄苏戏剧译作就多达40 种。这其中,既包括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等著名剧作家的剧作,也有奇尔斯科夫、斯维特洛夫等中国读者不大熟悉的剧作家的作品。“不但俄苏戏剧的翻译和出版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而且苏联的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被照单全收。”在表导演方面,中国也系统引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演剧体系。舞台上,中国对俄苏戏剧的演出也掀起热潮,演出剧目比以往多出数倍,《莫斯科性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等剧目甚至形成一剧连演多年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苏联,虽然也零星上演了中国戏曲《西厢记》(演出剧名《倾杯记》)、曹禺话剧《雷雨》、儿童剧《马兰花》(演出剧名《神奇的花朵》)等,但与在中国上演的俄苏戏剧数量相比相差太多。可见,这一时期中俄戏剧交流基本上是苏联输出、中国引进模式,这既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使然,也是中国的特定历史原因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至1959 年,正是中苏关系友好时期,两国之间是同志加兄弟的双边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也有互相帮助的结盟关系。而20 世纪60、70 年代,中俄两国的戏剧交流陷入低谷,这既是中苏关系恶化的结果,也是两国关系恶化的缩影。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俄苏戏剧名家名作的译介总量大大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出版了一些重要戏剧家的作品专集,如《普希金戏剧集》《安德烈耶夫小说戏剧选》《高尔基剧作集》等。阿尔布卓夫、罗佐夫、舒申克等当代剧作家的作品也都有了中译本。代表中国话剧最高水平的北京人艺搬演了许多俄苏戏剧作品,如1989 年演出了梁赞诺夫的《车库》,1990 年上演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991 年演出了伽林的《回归》、契诃夫的《海鸥》等。1987 年中国剧作家刘树纲的名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在苏联新西伯利亚市首演,这是中国当代话剧第一次在苏联舞台上演出,效果非常好。中俄戏剧文化交流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中俄两国外交关系的变化——由对抗逐渐走向正常化。1996 年4 月,中俄两国首脑在北京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则标志着中俄关系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21 世纪,中俄两国的戏剧交流活动虽然可见但并不活跃。2002—2004 年中国国家话剧院相继演出了俄罗斯戏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契诃夫作品《普拉东诺夫》《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2009 年上海戏剧学院与焦晃艺术工作室联合制作演出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201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赴莫斯科演出了话剧《雷雨》。2012年,北京京剧院在莫斯科演出《白蛇传》。2013 年,莫斯科艺术剧院导演彼得罗夫和北京人艺导演王鹏共同执导了意大利戏剧家皮兰德娄的名剧《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同一时期,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剧院来北京演出了《小市民》《白卫军》等,波罗的海之家剧院演出了《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叶普盖尼·瓦赫坦戈夫国立模范剧院演出了《群魔》,圣彼得堡亚历山德琳娜剧院演出了《婚事》等剧目。这些戏剧交流实践活动为中俄两国的艺术家和人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但相较于中国同美、英、日等其他西方国家的戏剧交流热度,中俄之间的戏剧交流活动还不够活跃,这无疑是这一时期中俄关系的反映,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中国对俄罗斯戏剧的引进热情渐渐降温,而在俄罗斯,由于语言或文化的隔阂,中国戏剧也不被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所理解。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为中俄两国戏剧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随之在2016年,借由俄罗斯政府和圣彼得堡市政府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文化论坛,中国和俄罗斯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两国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并签署了一系列涉及戏剧、电影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协议,由此推动的戏剧交流活动必然会促进两国文化外交的深层次发展。
戏剧艺术交流在中俄两国文化外交中的意义,体现在其既有助于人们对文化外交模式的认识,也为如何丰富和发展两国的文化外交内容提供启示,有利于两国在保持“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同时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文化传播力与文化外交水平,促进合作共赢。
文化外交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提升文化软实力则是文化外交的主要目标。中俄两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有着充分重视。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视“软实力”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3年出版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将“软实力”确定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总统普京自执政以来树立“新俄罗斯思想”的文化核心理念,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外交政策,力图依托全球网络化媒体和国际传播平台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实现国家战略利益。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俄两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文明的隔阂、国际传播渠道不畅以及文化产品竞争力弱等障碍。汲取他国文化外交的成功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将各类文化资源纳入文化外交视野、以更加包容的胸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不失为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戏剧艺术的交流,通过保持和展现本国文化吸引力、尊重对象国价值观、吸纳对方优秀文化因子等方式,可以为族群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全球化的推广提供广阔的舞台。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通过戏剧艺术的对外交流,都能让对象国人民以及本国海外侨民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道德主体、崇高意识等。无数国际戏剧舞台的演出实践都有力地证明了戏剧交流能成功地向海外展示民族文化、伦理、习俗、价值观,展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起到文化传播使者的作用。
“国际间经济关系的密切发展需要以双方的相互了解为基础,文化外交承担着了解对象国人文、历史、习俗,同时介绍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双重任务。前者是为了方便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合作政策,后者则是为了使本国的经济合作政策能够被对象国所接受。”中俄外交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现象,彼此间理解上的不平等、非对称可能会长期伴随关两国关系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两个民族文化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不同的族群传统、思想意识、伦理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会导致彼此间认知的误差。加强交流、消除隔阂,从而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就成为巩固和增进两国关系的必要途径。
作为一个特定族群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依托固有的物质经济生产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形式,戏剧艺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排外性,是族群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风情习俗、文化观念的真实写照。舞台艺术既是一个族群真实再现、剖析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生动载体,也是通过表演让另一个族群接触、感知和理解它的重要窗口。艺术语言的共通性、表演的真实性、反映现实的力量,都使戏剧对增进中俄之间的民族友谊、加强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戏剧交流也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戏剧交流的主体国观众以切身的观戏认知来全面调整对于目标国的理解评价,实现对于目标国人民的全面深刻的了解定位,进而在已有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双方的文化进行反思,做到扬长避短。这种民间的交流、艺术的共享、文化的互认,会使两国人民增进彼此信任和欣赏,产生开展合作、谋求共赢的愿望,而经贸的互联互通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互信,使双边关系更加巩固。
“外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首要的是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从这一点来说,文化外交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其次是将由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往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外交途径促进文化交流,塑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国家的良好形象,从整体上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政策。”因此,从拓展外交关系出发,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戏剧文化交流,也是各国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塑造、展示或修复良好国际形象的最直接的渠道和手段。
那么,中俄两国在彼此眼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在2014 年所做的“中国人的世界观”民调显示,中国人认为俄罗斯是一个世界大国,其地位在美国、中国、日本之后,“在情感方面,俄罗斯并不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国家,也不是中国人最讨厌的国家,同时,也不被认为是中国的对立国家;在行动倾向方面,中国人不会将俄罗斯视为旅游的目的地。另外,不足10%的被访者对俄罗斯非常感兴趣,约25%的被访者将俄罗斯视为友好国家”。而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在2016 年所做的民意调查则显示,“56%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最友好的国家之一,自2014 年以来一直列第二位,仅次于白俄罗斯。”这一结果与近年来中俄两国开展的包括戏剧交流在内的一系列人文合作不无关系。比如,2007 年中国在俄罗斯全境开展“中国年”公共外交,在经济、文化以及传媒三个领域开展各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以及新闻报道等活动,成功地向俄罗斯民众展示了“中国是热爱和平与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并向世界展示两国友好关系将保障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
近年来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视中国为威胁,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其眼中往往是负面的。对此,中国陆续提出了“和谐世界”等国际关系新理念,这一理念主要包括“民主、和睦、公正、包容”四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于世界秩序的基本构想和愿望,也是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基本理念。中俄两国戏剧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性,其在碰撞、融合、互渗、互补的交流中,共同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由区域性资源向人类共享资源方式的转化,同时为本民族国家面向世界的竞争提供了动力和影响力的支持。通过戏剧艺术交流形成自己的文化外交名片,中国能够直观有效地回击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传递和平发展的正能量,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和伦理价值观念,这对增强民族自信、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改善负面国际形象、塑造和平崛起的国际新形象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文化外交意义。同理,戏剧艺术的传播与交流也有利于俄罗斯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由戏剧交流推进的中俄文化外交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始,更为艰难的是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因为这种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热情、耐力,更需要理性。历史上,中俄戏剧在自然状态下的交流、受社会经济原因干扰下的交流、意识形态冲突和政治需要影响下的交流都发生过。在“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戏剧交流在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加强理解、开展合作、谋求共识等方面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