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3-12-28 07:49贵州省都匀市第六完全小学
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素养

刘 英 贵州省都匀市第六完全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对新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纲领性文件做出了修订,明确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推动了义务教育由知识本位走向素养立意。小学音乐作为艺术启蒙的重要课程,理应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探索教学新定位、新方法,以适应教育新要求。美育的有机渗透或将成为撬动小学音乐教学转型的支点,对于深化课程育人价值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大有裨益,值得教师展开深入探究与实践尝试。

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落实素养立意的必然

在新课标视域下,核心素养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导向,而审美感知则是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以美育人成为艺术类课程的基本理念。小学音乐注重美育的渗透是对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的积极响应,是实现素养立意扎根课堂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不仅展现出独特的形式之美,还映射出深刻的意蕴之美。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中心,人文教育特征并未被激活。美育的渗透促使教师立足多元视角重构音乐课程,立足高站位对音乐知识进行重塑,有助于打破单一的技能型育人定位,设计综合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的感受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深化课程价值的必然

音乐是一种大众艺术,已然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鉴于音乐生活化的艺术特性,教育不应封闭于固化的符号化认知,而应引导学生透过音乐体验形成对真善美的理解,激活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使学生建立起支持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此为导向,小学音乐注重美育的渗透是摆脱经验主义束缚、深化课程价值的有力举措。一方面,美育的渗透改变了以模仿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方式,强调音乐律动体验、歌唱训练、乐器演奏、音乐鉴赏、音乐创编等体验式、探索性活动的重要性,让音乐更加“打动人心”,引导学生表情、传情、唤情,丰富音乐学习体验,加深对音乐之美的理解。另一方面,美育的渗透强化了学生主体感受与音乐律动的深度融合,形成互为表里的关系,让音乐认知与音乐能力真正地被学生理解,并转化为“属我”素养,深化对美的自我定义。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对美育理解的偏差

柏拉图曾经指出:“节奏与乐调由最强烈的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小学音乐中的美育强调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音乐,积累音乐经验,学会利用音乐活动激发情感、表达情感与交流情感。在这其中需要发自内心的喜爱,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自然追求。但是受制于知识本位的狭窄观念,一些教师对于音乐美育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更加侧重对形式之美的探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本身就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特征,小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生活阅历有限,教师单纯从乐理层面渗透美育无疑增加了学生与音乐本质的距离感,不仅会影响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停留于符号化的肤浅层面,这与核心素养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融合触点单一

虽然小学音乐是美育的载体,但是从本质而言,教育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的有机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需要教师搭建美育渗透支点。但是,在小学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致使美育的融合触点较为单一。具体而言,其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音乐知识的整合程度不足。鉴于小学生理解力的薄弱性,教师习惯将音乐作品拆分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而美育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学生对音乐的深刻感悟,事无巨细的解析式教学反而让美育的渗透缺失了核心支撑点。其二,对音乐主题意义的挖掘浅显。不同音乐主题蕴含了不同的思想品质与价值观念,是美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但是教师对音乐主题的分析往往一带而过,学生对美的体悟浅尝辄止,难以真正转化为自身素养。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1.律动:形式之美

律动是彰显音乐艺术形式美的重要支架,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外显性的美育元素。教师需要摆脱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立足美育视角重塑乐理知识结构,突出音乐知识本质,引导学生从韵律节奏中发现音乐的形式之美,激发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以《顽皮的小杜鹃》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音乐探索认识低音,学唱曲谱,并理解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围绕音乐形象设计猜杜鹃、听杜鹃、演杜鹃的递进式律动体验活动,通过激活学生的感官认知功能,发现音乐形式之美。首先,猜杜鹃。教师展示杜鹃鸟某个部位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借助趣味性的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音乐形象建立感性认识。其次,听杜鹃。教师播放两种不同的杜鹃叫声,一种是机械发出的平行音波“咕咕”,另一个是由音调高低起伏的杜鹃鸟鸣啼“咕——咕——”。让学生认真聆听,感受哪一种声音更加优美。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杜鹃的歌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活泼、跳跃的节奏特点,体会音乐节奏的韵律之美。最后,演杜鹃。教师播放杜鹃一会儿飞到草地、一会儿停在树梢、一会在河边蹦蹦跳跳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杜鹃的特点,并进行模仿,让调皮的杜鹃这一形象鲜活起来,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将音乐元素与音乐形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的独特魅力。

2.主题:意蕴之美

音乐作品是围绕特定主题的艺术创作,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是美育的隐性教育素材。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主题意义,促使学生理解音乐的意蕴之美,为美育的渗透构建了又一个支点。以《游子吟》教学为例。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歌改编而来的,吟唱给母亲的颂歌,以深沉平稳、轻柔优美的旋律将母亲的慈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设计由浅及深的体悟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主题之美。首先,朗读歌词。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过《游子吟》这首古诗,对诗文内容和主题意义并不陌生。教师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朗读歌词,解释歌词的含义,调动固有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激活内心对母亲的真挚情感,为歌曲的理解与演唱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其次,体会旋律。在学生理解歌词含义之后,教师播放歌唱音频,让学生结合旋律再次感受诗文内容。学习四分之四拍强、弱、次强、弱的节奏,品味歌曲的速度与情绪,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歌曲,深入体会旋律在音乐主题的诠释方面发挥的作用,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唱出柔情,唱出对母亲的深情。

(二)注重音乐体悟,引导学生感受美

1.调动感官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以音响、节奏、旋律、歌词创造艺术形象,传递艺术情感。节奏的快慢、旋律的高低变换是反映音乐之美的核心要素,感官体验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多元化的音乐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优势,加深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在美的感受。以《田野的呼唤》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的学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异国音乐的不同风格,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审美情趣。首先,构建情境,激活音乐背景。此首歌是一首意大利民歌,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较远,教师利用多媒体打破时空界限,带领学生感受意大利的异域风情、悠久历史。例如,播放接受意大利风土人情的视频素材,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素材为开端,如著名的建筑比萨斜塔、著名的歌曲《我的太阳》和画作《蒙娜丽莎》等,调动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引出怡人的自然风光“一望无际的田野,仿佛覆盖了一层绿色的波浪”,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景观的向往。其次,教师播放《田野的呼唤》歌曲音频,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特点,引导学生边聆听、边感受、边想象,并相互分享在听音乐时脑海中有哪些画面,让学生透过音乐拥抱大自然,感受音乐的感染力。

2.激活审美思维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中的美育更加深刻、丰富,不仅仅是对美的感悟,更加强调对美的理解,注重审美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以音乐鉴赏为依托,以问题为载体,推动学生的审美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提升审美辨别能力。以《踩雨》教学为例。首先,歌曲的初体验。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思考歌曲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翁以及事件是什么,完成对歌词的解构,形成初步认识。其次,深层感受音乐。此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师提出合作探讨的问题,即“歌曲中的情景与情感是什么?”“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此首歌更适合连贯的唱法,还是饱满有颗粒像下雨的感觉?”引导学生在探讨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品味歌曲风格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节奏、歌词等角度解构歌曲。例如,谁能哼唱“沙里格沙沙……”的节奏?“我赤着脚丫……我要捉住它”“体现了怎样的心情?”“用什么乐器表现雨声比较好,为什么?”借助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活审美思维,在感受作品意境美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音乐鉴赏活动,突出发现、探索、理解与内化音乐之美的过程,促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三)强调个性创新,引导学生创造美

1.多元化的音乐表达

新课标强调艺术类课程应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强调教学的实践导向,促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表现与创造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不应仅仅是机械地模仿,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为学生提供更多音乐表现的机会,实现自我情感与音乐的碰撞、交融,提升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以《脚印》歌表演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对歌曲的多元化演绎,教师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解放天性,自由表现。首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包括不同音乐表现力、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构建互赖关系,引发组内多种审美思维的碰撞,赋予音乐表现更多可能性。其次,为各小组提供自由探索空间,组内成员以群策群力的方式设计表现形式。例如,为歌曲配编声势,根据音乐节奏摆动身体,根据歌曲旋律特点融入语气助词,细化歌曲的情感处理。又如,采取多声部打击乐器伴奏的方式,有的学生打鼓、有的学生摇动沙锤、有的学生拍腿、捻手,丰富音乐表现力。最后,组织沙滩音乐会,让各小组轮流上台表演自己的创作,教师从审美思维、表现力、合作力多个维度对学生的演绎做出评价。同时,采取师生共同投票的方式,推选出最佳表现作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通过组织开放、自主的音乐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强化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感受。

2.突破性的音乐创造

新课标将创意实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教师应将创造美作为美育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展开突破性的音乐创作,激活即兴思维,将对美的理解与追求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成果,提升审美实践力。以《乌鸦与狐狸》综合表演为例。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与他人合作设计表演方案,并积极尝试各种角色的表演。首先,鉴于小学生音乐学习力的局限性,教师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完成童话音乐剧的设计。任务一,分析《乌鸦与狐狸》的故事内容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找到设计主题方向;任务二,分析歌曲特点与角色的个性特征,完成音乐剧舞台、角色的设计;任务三,制作头饰、环境装饰等道具;任务四,分角色进行彩排。在任务导向下,促使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即兴创编,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语言与情境、动作与表演、形象与角色关联起来,赋予音乐剧不同的理解。其次,组织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表演。创作实践是创造美的重要环节,也是促成学生主体感知与客观音乐知识融合的过程。教师捕捉《乌鸦与狐狸》的要点为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例如,提问“应该怎样表现出乌鸦的得意?”“狐狸在诱惑乌鸦时应是怎样的语气与神态?”“如何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乌鸦听到狐狸甜言蜜语时的神情?”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思考怎样能够让音乐剧更加具有美感,实现情感的解放与审美追求的升华。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视域下,赋予小学音乐更为深刻的育人定位,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是顺应新课改的必然。这就需要教师摆脱知识本位、经验主义的禁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重塑,构建美育渗透支架,激活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