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垂滴到喷涌:电视视频到网络短视频的嬗变

2023-12-28 04:22凌斌逸
视听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竖屏传统媒体受众

凌斌逸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席卷下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视频作品的审美和偏好也在发生着偏移。在受者需求变化的传播环境下,很多电视媒体也主动求变,对电视播出节目采取截、转等方式,输送到网络上进行传播,但效果却有些差强人意。这引发了媒体从业者对网络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的思考。

一、从大众传播到人际传播,传播的形态有区别

在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对媒体和信息是没有选择权的,这就决定了他们被动的地位。但是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了,受众成了用户,用户对媒体和信息有了选择权,媒体的生存取决于用户的认可、点击、下载、转发,以及用户带来的流量。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是从上往下的滴灌渗透模式,处处都透着文化特权的气息,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中心化正被逐渐消解,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个体都是网络的一个节点,是信息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传播样态就从滴灌转换成喷涌,从纵向转换为横向。在这张传播网中的每一个节点之间的关联都是平权意识的呈现,以网络为首发平台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用户的参与、观感和体验,强调用户在与发生的事实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的判断和理解。

二、从大屏到小屏,信息接受呈现竖、特、短的特征

(一)一竖成新风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凭借着碎片化、门槛低、拥有社交属性等特点迅速风靡全世界,其中,竖屏短视频凭借其沉浸式传播的天然优势,不仅成为一种观看模式,更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习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2年首次推出了“竖屏春晚”,除夕当晚,有超过1.2亿人在春晚微信视频号观看“竖屏春晚”,共享央视春晚这一文化盛宴,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用户在观看横向视频时,不仅需要将手机翻转 90 度,可能还需要再点击一下,以让视频完整地在手机屏幕上展现。现代的智能手机虽然实现了智能旋转,但手动转屏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动作。对于一个仅仅几十秒的短视频来说,这种操作无疑增加了用户的负担,不符合为用户着想、减少用户麻烦的现代服务理念。竖屏视频不仅迎合了用户不愿把手机翻转为横向的习惯,解决了用户在观看横屏视频时,需要将手机旋转的问题,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手机用户的使用观感体验,因而能够收割到可观的流量红利。

(二)一换生新韵

竖屏并不是对横屏的简单裁剪或角度变换,而是一种全新的影像呈现方式。从策划、拍摄到剪辑等各个环节,传统媒体新闻和融媒体时代竖屏资讯类短视频的制作思路有较大的出入。在竖屏短视频中,最吸引眼球的声音和画面通常会以放大、反复、变形等夸张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眼前,其他辅助信息的画面则作简化处理。这个视频进入用户视线后,是完整播放还是立即切换取决于第一眼的视频画面是否抓住用户的兴趣。所以,在竖屏短视频里,第一幅画面表达出来的信息直接决定了这个短视频的完播率的高低。同时,由于镜头长宽比例的彻底调整,与横屏相比,竖屏视频的叙事逻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电视媒体从业者还是受众,都习惯于用纵深调度来表现宏大的场景。而竖屏在自然状态下拥有垂直背景,影像画面追求简单直观,所以在叙事过程中注意使用中心聚焦镜头,营造突出的人物交流感,带动用户的情绪使其沉浸其中。横屏和竖屏对内容的不同表现方式,直接影响了各自主题适应性。在网络短视频中,社会民生类、奇闻逸事类和人物类占据了八成以上,其中,社会民生类无论在横屏还是竖屏中都位居第一;其次是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一些奇闻趣事类视频,竖屏短视频中的占比比横屏略高;而人物类的短视频在横屏和竖屏中的占比基本持平出处。[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在场群众的反应是最真实最迅速的,绝大部分人拍摄第一手视频素材时会下意识地用手机进行竖屏拍摄。同时,因为竖屏内容大多是群众自发拍摄,没有“规范和程式”的限制,所以它反映的内容非常贴近民众生活,所采用的也是“我”这个第一视角,具有明显的草根化、平民化特点,如《母鸡雨中保护小鸡崽》《区委书记和农民比赛割麦子》等,都是贴近民生与社会日常的事情,能引起用户的兴趣和共鸣,点赞量都在10万以上。

(三)一短快到秒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波载着信息无时无刻不在飞行,一件事情从发生到传播再到接受,理论上可以在数秒内完成,接近于直播。短视频的出现对于突发事件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时不够及时的问题。特别是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人们随手拍摄、迅速上网,光速传播,谁能快人一步,谁就能收获流量的红利。在“快”的市场需求下,网络视频逐渐呈现出“短”的特征。在时间长短上,横竖屏资讯类短视频之间往往存在差异,竖屏短视频多在1分钟之内,它突出新闻事件的一个极短的片断,类似于传统新闻稿件的精华——导语,吸引用户反复播放、反复甄别和判读,而相反的,横屏资讯类短视频因为传统的传播模式,在深度报道、系列专题报道中大多都采用横屏方式。资讯类短视频主要的来源渠道是从电视新闻报道中直接转制而来,或者是传统媒体人的出手习惯,要素俱全,时长难以压缩。所以横屏短视频整体都要比竖屏短视频的时间偏长。

三、从语言到副语言,表达的工具正被全面调用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播从透着文化特权的大众传播向着更加自由、平等的人际传播回归,所以网络短视频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同时也兼有交际的功能。在受众播放短视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具象的个人在跟“你”讲述一个故事。为达到让受众产生共情的传播效果,作为讲述者,他除了使用语言这个主要表达工具外,还会充分调动所有的副语言,比如语气、停顿、声调、语法,说话者之间的距离、身体接触、服饰,以及说话时的表情、姿势、肢体动作,选择一个适当的讲述场所,播放调节气氛的背景音乐,等等。

作为人际传播的主要手段,语言和副语言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人类进化和交往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产品”。在人际传播中,人们同时使用语言和副语言这两种“产品”。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是用口说话,而不发出任何身体动作。语言的出现大约在5万年前,较之于语言,副语言是更为古老和方便的传播手段。

当下,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而来的各种短视频海量般喷涌而出,大部分由两块组成:传统媒体视频作品转制、普通百姓自发拍摄制作。如果我们把传统媒体来源的短视频比作正襟危坐的君子,那么普通百姓来源的短视频就是绘声绘色的说书人。传统媒体因为习惯和第一传播渠道的限制,能使用到的副语言工具不多,使用的范围和频次也有限制。原生的网络短视频与转制而来的传统媒体短视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个人化的特征,更亲民,套用网络流行语就是“说人话”。

2019年4月28日,“山东临沂一景区一块经400万年才形成的钟乳石遭3名游客破坏”事件被网友广泛关注,深圳卫视的新闻栏目《正午30分》和网络资讯类自媒体梨视频分别就此事进行了报道。虽然报道的主体事件是同一个对象,但二者的处理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如表1:

《正午30分》和梨视频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打开手机,无论是点击微信视频号,还是抖音,这样的情况已经比比皆是。在原生网络短视频中,大号的字幕、口语式的表达、综艺化的包装、必备的音效等正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其中,大号的字幕和各种各样的BGM背景音乐更是标配。作为网络短视频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BGM背景音乐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给予短视频画面生命和灵魂。

2022年4月29日,苏州电视台推出一部二次创作的短视频,讲述了一位苏州市公安局民警因公牺牲的故事。片子的一开始,编导就用了一段很纯净的音乐——口琴版的《国际歌》,一下子就把网友推到沉浸式的氛围中,成为苏州电视台首个冲到全国热搜榜的短视频作品。在故事编导、视频作品、网络受众“三位一体”的接受美学格局下,适当和巧妙的背景音乐的应用对于短视频的听觉审美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特意的声音设计也嬗变为一种美的媒介化生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感受,让受众感受到意念自由释放的声音美感,成为受众精神感受的艺术化表达。

四、结语

时代在前进,技术在发展,传统电视视频和网络短视频最终将殊途同归。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有难度和问题,但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作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在策划、拍摄、制作短视频作品时,一定要将技术、艺术以及理论等多方面相结合,充分提高编导、摄像、编辑的艺术素养,让短视频作品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更强的对社会各阶层的穿透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宣传的有效到达率,最终为传统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以融媒体的姿态谋得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竖屏传统媒体受众
横屏与竖屏混合视频的创作方法初探
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竖屏时代,如何以竖视频的形式讲好新闻故事
竖屏剧将是视频网站争夺的新领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