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毅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趋势,舞台美术领域也不例外。数字舞台美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戏剧、舞蹈、音乐会、演唱会等多个舞台表演形式。数字化转型为舞台美术带来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观众参与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推动舞台艺术不断向前迈进,实现了艺术创作和呈现的全新突破。
数字舞美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进。
数字舞美的发展起步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那时,计算机生成图像和数字投影技术开始应用于舞台表演。例如:1997年,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李格尔在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展出了他的《迷宫》作品,这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虚拟迷宫的数字艺术形式;1999年,英国艺术家肯尼斯·费尔斯在伦敦的塞尔福里画廊展出了他的《数字雕塑》作品,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三维模型,通过投影展示出来。这个阶段的作品注重数字技术与艺术展、舞蹈等舞台元素的结合,探索数字媒体在舞台创作中的潜力。
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的提升和投影技术的进步,数字舞美的创作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画卷”单元,以数字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千里江山图》卷轴慢慢展开,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被“千里江山,苍莽浩瀚,通篇青绿,富丽堂皇”震撼得移不开眼;2010年周杰伦超时代演唱会使用数字化调光技术,带来了全新的舞台元素, “悬浮高空立体呈像”等高科技,给歌迷带来了震撼性的视觉冲击感。这一时期的投影映射、实时图像处理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舞台艺术中,带来了更复杂、多样和互动的数字舞美作品。
数字舞美开始与其他领域的艺术、科技和设计进行深度融合。跨学科的合作和实验创作成为数字舞美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2018年由德国艺术家Tim Jockel创作完成的《HYPRA》,是一个融合音乐、舞蹈和数字艺术的动态系统,表演者充满活力的表情带着观众闯进一个加速的旅程,而进化的光视觉反应,交叉或反射回他的运动,Tim Jockel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完全人为的数字装置来探索舞蹈和数字艺术之间的关系;2021年,江苏卫视《2060》节目将动作设计、动作捕捉、舞台背景创建、视觉设计、动画精修、特效制作等十几个技术工种引入电视制作体系,实现了裸眼可见全息投影技术和360度VR全景技术的结合,见证了虚拟偶像在电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这个时期数字舞美作品开始涉及交互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等前沿领域,创造出更前卫和创新的舞台体验。
数字化转型给舞台美术带来了技术创新性、创作灵活性和视觉效果等方面的提升,推动了舞台美术向更现代化、创新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体验,让传统舞台艺术焕发新生。
数字化转型突破了传统剧场镜框式舞台空间设计的局限以及线性排演的设计制作流程。传统舞台设计通常受限于有限的舞台空间和观众席位。然而,数字化转型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技术,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舞台设置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设计,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传统剧场演出通常采用线性的排演过程,从彩排到正式演出的流程相对固定。而数字化转型引入了虚拟舞台设计和模拟排演的概念。创作者可以利用虚拟环境进行非线性排演,实时修改和调整,提高了排演效率和创作灵活性。
数字化转型为舞台美术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表现手段。舞美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虚拟场景设计和特效制作,创作出具有创意和想象力的舞台呈现效果。从2017年李健深情献唱《假如爱有天意》,到邓紫棋的《光年之外》,虚拟鲸鱼已经成为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的视觉标识之一,每一次都会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鲸”喜。2023年谭维维在歌曲《如果有来生》节目中再次携手鲸鱼,数字舞美设计师将“大鲸鱼”创作成水晶形态,与现场灯光配合,反射效果融合舞台现场。晶莹剔透的鲸鱼扑面而来,或纵身一跃、或击浪前行的特效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震撼。在演唱节目《Gloria》中,舞台两侧突然呈现“分海”特效,将MV中的视效用AR带到现场,表演者站在“海洋”中间,旋律层层递进,将奇幻的海洋场景“搬”上舞台,场面震撼。在歌曲《New Boy》节目中,表演者和自己的数字人形象组成一支“五人乐队”,5个表演者,6个AR虚拟机位,真正地实现了“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的演绎。
数字化转型使舞台美术能够利用LED投屏映射、VR、AR和XR等技术,实现更逼真、震撼和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观众可以享受全新的感官体验,提升舞台表演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大型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舞美采用中国古建筑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式样作为视觉形象种子及主要元素呈现舞台,配合柔性LED屏搭建的圆柱,通过LED屏幕中的画面素材变幻,时而化身气派庄严的红色支柱,时而变换为画卷的两轴,卷中的文字根据表演内容不断浮现与变换。此外,在360度输出的虚拟场景中,嘉宾与观众能够跟随节目推进自由地进行情境穿梭,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节目采用XR技术手段打造虚实结合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层次,使得舞台演员和虚拟场景实现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兼具立体感与艺术美感的空间。
数字化转型使舞台美术的创作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舞台美术制作更加精确和可控。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工具,设计师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创建和修改舞台设计,提高制作效率和精确度。这有助于节省时间和资源,并提供更灵活的制作选项。在《永远跟党走》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歌咏文艺演出中,由400块无线手持屏参与的多个创新节目,控制精准、效果震撼,展现出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沉浸式的全新视觉效果。为了提高手持屏内容制作效率,数字舞美组自主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手持屏视频切割的软件,可以快速地将每一个场景切割成400个相对应的画面,点对点地精准呈现在每一块手持屏幕上。
数字化舞台美术可以与音乐、书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联动,实现更加综合和丰富的舞台呈现。《诗画中国》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为内容载体,以经典诗词引发出其中的精神内核,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形态把传统诗画作品搬上新时代舞台。节目中,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的融合,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
舞台美术数字化转型对观众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样化、沉浸式和互动性的艺术体验。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深度感知艺术作品的细节和情感,提升了他们对舞台表演的感知与理解。
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舞台美术可以创造出视觉上的奇幻效果、声音上的全景立体声效果以及触觉上的触动体验,使观众得到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舞台上的数字投影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多媒体的艺术呈现,观众在欣赏舞台表演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音乐、影像和舞蹈等多重艺术元素的交织与碰撞,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感知和审美体验。
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交互技术和实时生成的数字内容,使用移动设备、触摸屏幕或其他交互式设备,与舞台上的数字元素互动,参与到舞台表演中,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种互动参与感增强了观众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和共同体验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数字化转型,舞台美术设计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需求,无论是地域上的扩展还是观众群体的多样化。这为舞台艺术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商业潜力和影响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促进了舞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剧场演出通常受制于场地容量和地理位置限制,只有有限的观众能够亲临现场观赏演出。然而,舞台美术数字化转型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过互联网和流媒体平台,演出可以以数字形式传播和观看,大大拓宽了观众的范围。数字化转型通过创新技术和媒体手段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传统舞台艺术的兴趣和参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传统艺术的表演视频、教学内容和互动活动,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
舞台美术数字化转型使得观众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在线平台观看演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享受到精彩的舞台表演。这为舞台艺术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包括那些由于地理、时间或其他限制而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们。数字化转型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观赏体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观看演出的时间,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观看特定类型或特定演员的作品。
此外,数字化媒体还使得观众可以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观看体验、交流和讨论。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舞台表演可以通过直播、录像和在线平台进行全球范围的传播,拓展了传统舞台艺术的观众群体,促进了国际交流与传播。
数字舞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代舞台艺术的重要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性,数字舞美设计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原则。
数字舞美设计应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环保材料和设备,并采用节能技术。通过数字化和虚拟化手段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在数字舞美设计中,可以采取措施回收和再利用资源。例如,可以重复利用数字投影和图像生成的硬件设备,减少对硬件装备的需求,通过内容制作的迭代,来展示不同的主题。同时,对废弃物要进行合理处理和回收,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创新为数字舞美设计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机遇。使用实时渲染等新技术可以提供更高效、灵活和可持续的舞美设计解决方案,节省时间和资源。教育和培训在推动数字舞美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思维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加强他们对可持续性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数字舞美设计的可持续性需要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跨界合作和知识共享。艺术家、设计师、技术人员和环境专家的合作可以促进创新思维和可持续性实践的交流。同时,分享可持续性的最佳实践和经验也是推动数字舞美设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式。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数字化转型将继续引领舞台艺术的演进。重要的是,我们应积极探索舞台美术数字化转型与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以确保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的平衡。同时,跨领域合作、教育培训和知识共享也是推动舞台美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