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源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高人气的热映电影与热播剧改编自网络小说,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影视产业的重要内容来源。一方面,影视媒介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和大众性与网络文学的属性不谋而合,是绝佳的联姻载体;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连载网站上已率先经受了市场检验,拥有忠诚度与期待值较高的粉丝基础,具备一定的市场认可度。此外,网络文学可削减剧本的创作难度,编剧可在网络文学已有的情节和人物设定上进行完善,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进一步节约了时间成本。然而在消费主义与娱乐思潮的裹挟之下,影视市场的功利风气悄然滋生,一时间,跟风模仿之风盛行,这种遵循流量逻辑的爆款复刻,致使同质化作品充溢市场,人文精神与艺术价值被消解。当下之际,如何解决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暴露出的相似性症候,回归艺术创作本质值得探讨。
2001年,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北京首映,自此拉开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帷幕。2010年,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成为热潮,《杜拉拉升职记》《甄嬛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各类型影视作品接踵而至,并获得不俗的市场战绩。2015年被称为“IP元年”,也将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热推向高潮,此后,《寻龙诀》《何以笙箫默》《花千骨》《欢乐颂》《择天记》《楚乔传》《隐秘的角落》《长相思》等大量作品亮相于银幕和荧屏,获得高热度和高收益,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探寻到网络文学的发展潜力,纷纷买入版权以期分得市场的一杯羹,大量网络文学被用以工业化批量生产,至今方兴未艾。
不同于精英化色彩的严肃文学,网络小说从诞生之初便携带着鲜明的平民色彩,无门槛写作和互联网传播使得中国网络小说迅速成为文学界的一大奇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389.3亿元,同比实现了8.8%的高速增长,2022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其中“现实、科幻、玄幻、历史、古言成为‘中国故事’五大标杆题材”。[1]面对基数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各大连载网站都会对各类网络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的标签化管理,但尽管网络小说的主题类型繁复多样,最终被选定改编的文本题材却极为局限,叙事结构与人物设定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样板风,同质化、空心化、悬浮化等浮躁倾向格外喧嚣,创作心态亟待匡正。
为追随流量,一部网络小说得到读者青睐后,网络创作者便会竞相模仿其题材和主题,影视制片方为迎合大众喜好和规避市场风险,通常也会选择热门文本,致使题材择取趋向同质化。从电影市场来看,带有鲜明偶像气质的青春言情题材和惊心动魄的悬疑探险题材始终是改编题材的主力军,其他类型却鲜有涉及。
从早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耳》再到近些年的《少年的你》《十年一品温如言》《这么多年》等影片,言情题材始终炙手可热;《寻龙诀》带火了盗墓探险题材,以致《龙棺古墓》《摸金校尉》《盗墓迷情之千年王妃》等一系列口水电影“碰瓷”盗墓来迎合市场。电视剧市场同样是一个题材爆火,大量同题材的作品便会接踵而至,却精品甚少,质量良莠不齐。诸如《步步惊心》《甄嬛传》以宫斗出圈,《芈月传》《如懿传》《梦回大清》等电视剧便会陆续播出;仙侠题材《花千骨》一鸣惊人,后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琉璃》《沉香如屑》《千古玦尘》《长月烬明》《玉骨遥》等仙侠网改剧频频播出;《微微一笑很倾城》开启甜宠剧的先河后,《亲爱的热爱的》《致我们单纯的小时光》《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点燃我温暖你》《三分野》《我的人间烟火》便蜂拥而来。影视剧市场看似百花齐放,可是题材深陷同质,观众面对数量众多的同质题材,难以避免审美疲劳,更遑论一些早期火热的网络小说所传达的观念并不适宜当下的价值观,被市场淘汰也是情理之中。
面向商业市场的网络小说,文本遵循既定的模式和套路,以流行元素与尖锐的情节矛盾吸人眼球,进而舍弃了对叙事架构的深度思考。网络小说看似数量庞大,但叙事架构与情节冲突又具备一定的相似性,极易陷入俗套。然而,诸多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影视作品叙事能力依然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出影像语言的功能,大部分作品仍停留在表面情节与高光桥段的直白转译与苍白点题,并未充实情节内涵,“泛言情化”的公式化叙事症候尤为明显。
以古装剧为例,《大汉奇缘之云中歌》《兰陵王妃》《风中奇缘》《女医明妃传》《大唐荣耀》《寂寞空庭春欲晚》等剧看似倚靠宏大的真实历史背景,但故事内容仍旧局限在儿女情长,历史朝代沦为空洞的背景板,尽管热度盛极一时,落幕后便鲜有人问津。此类症候同样存在于职场题材,《他来了,请闭眼》《假如蜗牛有爱情》虽聚焦刑侦领域,但两部剧对职业专业素养的呈现大多一笔带过,男女主人公在办案过程中萌生的爱情才是浓墨重彩,大量巧合与引人噱头的案件也呈现出难以经受推敲的薄弱感。无独有偶,近年为响应主流与现实题材创作的号召,《他在逆光中告白》《爱上特种兵》《我的人间烟火》等以呈现军人、消防员等职业的网改剧轮番登场,但在这一众改编剧中,职业训练场景多为象征性地呈现,剧中热血职业情节似乎都在为推动人物的感情线做服务。由此可见,这些网改剧为迎合市场受众,削减硬核职业呈现,淡化爱情主题之外的叙事内容,致使大量文本陷入“言情+”的类型窠臼,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创新,叙事内核却依然是平庸的投机取巧式创作。
关于网络小说的人物塑造,有学者指出,传统小说所塑造的具备复杂情感的“典型人物”在网络小说中逐步隐匿,被一个又一个远离真实、刻板化、极端化的“扁平人物”所替代。[2]同时,这些网络小说中的人物携带着明显的性格标签,行为也被这些标签属性所驱动,有血有肉的人物被编码为“人设”,好人一如既往的善良,而坏人则毫无理由地作恶,这些被符号化的人物存在着明显的失真感。而在改编影视剧中,大量的人物形象依然以符号的形式存在。
网改影视剧的男主角大多为迎合女性受众的口味而设定,无论是早期的霸道总裁,如《千山暮雪》中的莫绍谦、《杉杉来了》中的封腾、《温暖的弦》中的占南弦;还是近年来《你是我的荣耀》中的于途、《点燃我,温暖你》中的李峋、《我的人间烟火》中的宋焰,尽管后者削弱了男主角的财力,但天才般的能力和对女主的专宠仍然是男主角的不二人设。而看似普通的女主角,身边却总有两个以上的男性为其赴汤蹈火,《匆匆那年》中的方茴、《甄嬛传》中的甄嬛、《花千骨》中的花千骨、《长相思》中的小夭等女主角均是如此。再如“神秘身份”的设定与加成,《芈月传》中的芈月在娘胎里就被预言为霸星,最后成为霸主;《琉璃》中的褚璇玑六神不识,但却是战神的转世;《长相思》中的小夭在外流浪,实际身份却是皓翎王姬,真实身世是魔头赤宸(原蚩尤)的私生女。诸如此类的人物设定或许能满足观众一时的新鲜感,但却难以承载一个人物的深刻内涵,缺乏人性的深度与人格的毛边。
影视作为视听艺术形式,相较于网络小说的文字形式,在剧本化的过程中需要转换的元素较多,演员表演、妆造、构图、节奏、灯光、基调等都是文字影视化需要考量的对象。但面向商业语境,网改影视剧的生产制作愈加依赖固定的模式以快速获利,
譬如,网改剧的演员配置普遍都是高颜值、高热度的流量明星,以快速吸引粉丝消费。而唯美的光效、轻柔的背景音乐、铺陈浪漫相遇、对视的升格镜头成为言情网改影视剧的标配,枯燥乏味的场面调度与MV式的煽情旁白难以真正触动人心。此外,相似的妆造设计也是网改剧不可忽视的症结,以仙侠网改剧为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播出与热火,似乎为此后的仙侠网改剧打下了妆造样板,《香蜜沉沉烬如霜》《三生三世枕上书》《沉香如屑》《千古玦尘》《长月烬明》等,女主角妆造均为“中分的刘海+冠发+披发”的搭配,偏冷色系的素衣,头饰与衣服上的点缀少之又少,被众多网友调侃近些年的仙侠剧妆造仿佛在“一键复制粘贴”,千篇一律的造型颇像流水线批量生产的工业作品。模式化的影像转换固然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但长此以往,势必会折损影视剧的艺术质感。
有学者指出,2018年以来,网络文学开始从“类型化”进入到“后类型化”时代,诸多成名的网文作者已有转型意识,突破了自我熟悉的创作舒适圈去寻求变体,逐步摆脱类型化“爽文”的标签。[3]即言之,网络小说的题材开始更加广阔,类型化的界限也逐步趋向于模糊。在互联网时代,想象力世界的开拓是抵抗审美疲倦的重要策略。
尽管《微微一笑很倾城》《亲爱的热爱的》《全职高手》《你是我的荣耀》等影视剧聚焦影游融合,试图融入游戏叙事以对抗单一的类型,但本质上仍是为观众提供披着游戏外衣的爱情经验,未能跳脱出老套的题材。因此,改编方应扩大题材的选择范围,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早期流行的网络文学,而应聚焦当下,挖掘新鲜题材。如电视剧《开端》改编自祈祷君的无限流同名网络小说,该小说基于现实世界创设了“循环”的世界观,虽为悬疑的内核,但无限流的设定加持却使改编后的电视剧成功出圈,现实题材与悬疑能指的缝合,使得观众既在公交车爆炸案获得了沉浸式的惊险感,也在剧中穿插的社会热点事件中获得省思。此外,改编方应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互动优势,在改编前期广泛听取受众的意见以择取题材,并在改编过程中随时与受众保持互动完善剧本,适时调整思路以规避同质。
文学向影视转换的关键在于影视语言的搭建,而不是文学叙事文本的简单直译,在从文学媒介向影视媒介转换的二度创作中,改编方应深挖故事逻辑,在保留原作精神和精华的前提下,弥补不合理的故事漏洞,规避公式化的叙事套路,并拓展叙事议题的深刻性,注入对原作的理解和升华。
以电影《少年的你》为例,该影片改编自玖月晞的网络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原作中虽然涉及校园暴力的议题,但重点部分仍在描写陈念和小北的爱情经过,并未对校园暴力这一乱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而改编方在保留男女主爱情线的同时,增大了对校园暴力部分的篇幅呈现,以呼吁社会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影片所折射的现实人文关怀让叙事也变得具备信服力,而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悬浮爱情,使得影片的故事内涵得到了质的飞跃。
携带着强烈的沉浸式代入感的网络小说,是容纳人设的绝佳场域,而鲜明的人设标签同样也是吸引受众的看点,对网络小说人物的改编并不在于去人设化,而是让人设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而不仅仅是存在于特定环境的纸片人。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指出,“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而且在讲述过程中展现人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变好或变坏”[4]。改编方应赋予人物合理的行为动机,优化人物的性格弧光,使人物的行动逻辑符合客观实际。
以《隐秘的角落》对人物形象的圆润处理为例,在原作《坏小孩》中,严良的原型为丁浩,三个坏小孩中最为年长的一员,丁浩性情却最不成熟,不仅恶习一身,在关键时刻还屡次失误,缺乏主见,类似于一个“插科打诨”、专门负责搞砸事件的工具性人物。而在电视剧中,丁浩从工具人变为了胆识过人的严良,成为三个孩子中的勇气担当,在危机时刻能迅速做出决断。张东升也不再是纯粹的恶,在与三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曾流露善意,如带普普吃肯德基。诸如此类的人物弧光展现,不仅合乎人物的特性,也在原作的基础上搭建了与主流审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桥梁。
从接受美学层面来看,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能通过自我想象对文字描述建构具象的形象以弥补空白,而影视语言则消弭了具象的空白。改编方在打磨故事的同时,应摈弃急功近利求快钱的速成姿态,要秉持文化自觉和艺术自律的原则,严肃对待影视作品的场景、服装、造型、道具、灯光等环节,提高制作的专业程度,强化影视作品的艺术质感。
如《长安十二时辰》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力求用影视语言艺术化地还原历史真实。剧组斥资5000万元在象山搭建了一座占地70亩、两市一百零八坊的长安城,以最大限度地再现昔日的盛唐之景。在细节之处同样是精益求精,聘请相关专家指导长安城的布局规划、美食风俗、宗教制度等设置,仔细对照历史文献的图样记载设计服化道,力求真实地还原出大唐的历史原貌。日晷每隔的变换、高亢的读时声、沉重的捶鼓声,用声音呈现时间的变换,在视听语言的铺陈之下,人物的行动也有了历史的依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合一。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折射的是当下社会的审美趣味与受众的精神风貌。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网络小说作为影视剧本的重要素材来源,娱乐怡情之外,也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时代日新月异,仅参考过去文本的成功经验、依据旧有模式复制新作品的改编思路是落后且危险的,唯有拿出有灵性有深度、真情实感的影视作品,才能使影视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