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经济与文旅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23-12-27 10:28张嘉贝王珂珂施天乐刘润歌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文旅耦合

张嘉贝,王珂珂,施天乐,2,刘润歌

(1.郑州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 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1;3.黄河科技学院 艺体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6)

0 引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瑰丽的黄河文化,分布着西安、洛阳、开封等多朝古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黄河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1]。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仍旧突出[2],而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生态保护一定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及文旅协同发展现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重大议题。依托宽带中国,5G及工业互联网的数字经济[3]已成为破解生态及文旅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4]。2019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此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黄河流域生态优先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等作出了战略部署。因此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数字经济及文旅融合之间的内在关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界对于生态保护、数字经济和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相关研究多聚焦于两两之间的关联[5,6]。近年来,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展开了对数字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关系的研究。张彦博从生态规制的视角分析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进而极大改善了环境保护的现状,并利于改变政府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管控模式[7];郭峰从污染减排的角度研究,表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网络经济的融合,为城市工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提高了要素的产出效率,此外,利用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可以突破产业数字融合的制度障碍,进一步提高减排的效果[8];彭代彦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改善公众的生态意识,还可以深刻地影响其行为,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9]。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旅产业之间的融合深度[10]、融合路径[11-13]、融合模式[14]等带来重要变革。陈宇等以黑龙江文旅产业融合为背景,在数字经济的作用下提出平台化推进黑龙江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15];陈斌等以四川南江县文旅游资源普查与开发为背景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融合新路径[16];王雄青、张祝平、黄先开等学者分别就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数字经济下的城市文化旅游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实施路径,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17-19];李凤亮、李丽云等学者深入探讨了以低碳为基础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可持续性以及可行的实施方案[20,21]。

文旅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新兴产业,文旅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排放少的特点,是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这正契合了生态文明的绿色、环保、循环、永续发展理念[22]。多数学者对于两者耦合路径、协同发展以及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苏永波基于文旅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天然的耦合性,从系统的角度,借助于主辅嵌入式耦合系统理论构建耦合矩阵,分析耦合点探索耦合路径[23]。杨晓东等构建黄河流域文旅与生态保护同都市圈协同发展联合体,进而探索区域文旅合作发展新模式[24]。魏妮茜等以产业、产品、科技和服务为基础,构筑出一个具有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系统,深入研究了文化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实现途径[25]。

当前学界关于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一要素或三者之间的两种,如探究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算、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冲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而将生态保护、数字经济与文旅融合三者纳入统一研究框架,探究其耦合协调水平的实证研究鲜少。并且相关研究多从国家、省域及单一城市层面展开,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细化,且少有基于重点流域进行探索,忽略了流域地理单元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因此,本文以黄河流域57 个地级市2012-2021 年面板数据为基础,测算生态保护、数字经济、文旅融合(ecological protection,digital economy,and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EDC)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探究三系统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通过障碍因子模型进一步探究,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部,流经9 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全长5 464km,被誉为“母亲河”,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保护屏障和经济发展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为了确保研究范围的完整性,本文以自然流域为基础,结合地域研究其单元的完整性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关联性,并对黄河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本文以黄河流域的57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游地区包括包头、银川、中卫等17 个地级市,中游地区包括临汾、太原、铜川等25 个地级市,下游地区包括郑州、济南、德州等15 个地级市(图2)。

图1 研究区域Figure 1 Study area

图2 2012—2021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经济和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均值Figure 2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ean valu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digital economy,and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2012-2021

1.2 研究方法

1.2.1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EDC 系统的耦合度模型,具体步骤及计算公式如下:第一步,利用EDC系统的耦合度模型计算耦合度Z:

式中:Z 为耦合度;E 为生态保护水平;D 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C为文旅融合水平。

第二步,为更好体现生态保护、数字经济与文旅融合三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改进耦合度模型建立EDC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各市间三者的协调指数;T 为耦合协调度;α、β、ε分别为生态保护、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的系统权重。参考已有的成果[29]及数据分布情况,本文认为生态保护、数字经济、文旅融合同等重要,故令α =β =ε =1/3,并将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分为10 个阶段(表2)。

1.2.2 空间相关性分析

莫兰指数(Moran′s I)是度量相关变量空间相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30,31],本文通过测算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与局部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来探究黄河流域EDC 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集聚特征。全局莫兰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城市数;S2为样本方差;Wij为空间权重;xi和xj为i 城市和j 城市的耦合协调度为均值。I∈[-1,1],I >0 表示正向自相关,即表现为高值与高值相邻、低值与低值相邻;I <0 表示负向自相关,即表现为高值与低值相邻;I =0 则表示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随机分布。

虽然全局莫兰指数能够揭示黄河流域EDC 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但是并不能揭示各地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方式。因此,利用局部莫兰指数进行进一步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2、Wij和的含义同式(4)。若Ii>0,表示局部区域3 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相似,集聚模式表现为“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若Ii<0,表示局部区域3 个系统耦合协调度不相似,集聚模式表现为“低高”集聚或“高低”集聚;若Ii=0,表示局部区域耦合协调度随机分布。

1.2.3 趋势分析

利用趋势分析技术,结合优秀的多项式拟合,将区域散点内插,形成一个完整的趋势面,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半定量地研靠大规模的地理数据,并且能够更加精确地捕捉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32]。通过ArcGIS软件中的趋势分析探究黄河流域EDC系统的空间分异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1.2.4 Kriging插值法

基于变异函数理论和结构分析的Kriging 插值法是一种有效的无偏最优估计方法,可以有效地估计目标区域内的变量,从而达到最优的结果[33-35]。对黄河流域地级市耦合协调度进行Kriging 插值分析,可以直观反映各市三要素耦合协调程度及变化趋势,计算公式如下:

1.2.5 障碍度模型

协调发展是各子系统及相关要素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混乱到有序的动态演变过程。因此,耦合协调的水平与各子系统及其相关要素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文采用障碍度模型[36]探究影响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的各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ij为指标偏离度,即单项指标与耦合协调目标之间的差距;oij和Oij分别为指标层和要素层的障碍度,它们的值越大,说明它们对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的阻碍作用越大。

1.3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经济与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数字经济—文旅系统耦合协调评估指标体系(表1)。生态保护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具体筛选依据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数字经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体系科学、指标适用、设计合理原则,具体筛选依据主要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地区发展的实际以及数据来源的可行性。通过建立文旅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准确地衡量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更好地了解两大产业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该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筛选出最佳的评价指标,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

表1 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评估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EDC syste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__Table 2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levels

遵循以上指标选取依据,生态保护指标选取主要借鉴朱婧文的研究成果[26],从生态基础、生态压力与环境污染3 个维度选取指标反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情况。数字经济增长指标选取主要借鉴李蕾的成果[27],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产业及数字普惠金融3 个方面选取指标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情况。文旅融合指标选取主要参考唐承财的研究成果[28],从文旅资源、文旅效益、文旅支撑3 个方面选取指标反映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最终构建包括生态保护、数字经济、文旅融合3 个子系统层9个要素层24 个指标层的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评估指标体系,指标层权重由熵权法计算所得,要素层权重由对应指标层权重加总所得。

研究样本中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21 年各市(州)统计年鉴、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等相关文件。部分数据缺失采用均值替换法和插值法补齐。

3 结果及分析

3.1 均值分析

2012—2021 年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经济、文旅融合3 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图3)。总体来看,3 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由2012 年的0.28 增加至2021 年的0.35,总体发展较为平稳。其中,2019—2021 年综合发展指数因文旅融合降低而略有降低,2021 年综合发展指数有较大回升。从各个系统来看,生态保护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保护指数2019—2021 年年均增幅大于2012—2019 年,这是因为2019 年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被列入了国家的重要战略,黄河流域各地市对生态保护投资力度加大,减污降碳力度增强,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指数由2012 年的0.11 增加至2021 年的0.26,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2—2013 年增幅较小,其数值始终低于0.13,2014 年后增幅较为明显,与我国实施“宽带中国”政策密不可分,2017 年后,流域数字经济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文旅融合指数由2012 年的0.12 增加至2021 年的0.14,与另外两个系统相比增幅较小但年度间波动较大,受疫情冲击及国际环境变化影响,2019—2021 年黄河流域各地市国内外游客接待数量及旅游总收入明显减少,2021 年文旅融合指数达到近6 年最低水平。

图3 2012、2021 年黄河流域EDC趋势面Figure 3 EDC trend surfac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2012 and 2021

3.2 耦合协调度趋势及时空分析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黄河流域EDC 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借助ArcGIS 软件分别绘制2012、2021 年黄河流域EDC 系统的趋势面和时空演变图(图3)。其中,趋势面的X轴表示东西方向,Y轴表示南北方向,Z轴表示耦合协调度。

从整体时空演化特征来看(图4),总体上黄河流域EDC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西方向来看,2012 年东西方向的趋势线具有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征,说明黄河流域东部地区EDC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较佳;2021 年,东西趋势线表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U”型特征,说明黄河流域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为黄河流域最低,同时西侧趋势线的坡度小于东侧,说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小于东侧。从南北方向来看,2012—2021 年南北趋势线经历了从“凹”到“凸”的演变,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说明黄河流域南部EDC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北部地区,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南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增大。原因在于:首先,黄河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多样的自然景观与优美的生态环境,但部分地市仍存在较为粗放的数字经济模式,数字经济水平相对较弱,省会及中心城市三系统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水平不及东部,对周围地市的溢出效应及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其次,黄河下游,即黄河的东南部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瑰丽的黄河文化,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都城市,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旅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较高;最后,黄河东部地区人口基数大,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较中西部地区具有更加充足的人才储备及丰硕的科研成果,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图4 2012、2021 年黄河流域EDC耦合系统的Kriging插值图Figure 4 Kriging interpolation diagram map of EDC coupling syste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2012 and 2021

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本文借助ArcGIS10.7 软件绘制Kriging插值图以便更直观地对局部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图4)。2012 年,黄河流域EDC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协调水平的城市数量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西安、郑州两个省会城市凭借其文旅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便利、基础设施较完善等优势,其耦合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市,分别达到0.65和0.64,率先进入初级协调水平;淄博、济南、太原、东营、洛阳、呼和浩特和滨州7 个地市紧随其后,为勉强失调水平;超过50%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水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16 个城市EDC 较低,处于轻度失调水平。2021 年,黄河流域EDC显著提高,有34 个地市的EDC实现了跨协调等级的提升,所有地市均达到濒临失调及以上水平。西安以0.70 的耦合协调度成为57 个地市中唯一1 个达到中级协调的地市,这与其丰富的文旅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与平稳坚实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其次,黄河下游的东营、济南、淄博、郑州、洛阳、滨州跻身初级协调水平;勉强失调水平的城市增加至15个,呈镶嵌式分布特征,除太原、呼和浩特、兰州、银川这4 个省会城市外,其余多分布在郑州与济南周围,由此可见,黄河流域下游EDC普遍较高;濒临失调的地市占比为61.4%,连片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其中,甘肃与宁夏的地市耦合协调水平常年位于黄河流域57个地市排名的尾部,说明这两个省区未来应紧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文旅市场,尽快缩小与流域其他地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差距。

3.3 空间相关性分析

首先,运用Global Moran′s I分析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效应,通过GeoDa 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计算得到黄河流域EDC 协调度Global Moran′s I,并采用MCMC 方法验证其显著性状况(表3)。结果显示,黄河流域EDC的全局莫兰指数随时间推移而动态变化且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黄河流域EDC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与邻近城市的发展存在着正向关联,Global Moran′s I 指数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着距离城市的增加,EDC 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反映了流域内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协调发展的空间聚集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表3 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Table 3 Global Moran′s I index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DC syste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为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每个地市EDC 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根据Local Moran′s I计算结果绘制2012、2021 年的黄河流域EDC 的LISA聚类图(图6)。

由图5 可知,黄河流域57 个地市间EDC 的集聚程度主要以“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两种类型为主导,具有较高的空间稳定性,说明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2012—2021年“高高”集聚区的地市变动较小,除开封市由“高高”集聚变为“不显著”外,山东的济南、淄博、东营、泰安和滨州以及河南郑州6 个地市一直处于“高高”集聚区域。“低低”集聚区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2012 年以甘肃和宁夏两省区的地市为主,2021 年兰州EDC 与周围地市相比较高,成为“高低”集聚区,而“低低”集聚区有向黄河中部迁移的趋势,数量上由2012 年的9 个地市减少至2021 年的5 个地市,其中庆阳、白银、定西和吴忠脱离“低低”集聚区。“低高”集聚与“高低”集聚区具有一定的空间流动性且较为分散。2012 年的聊城形成了“低高”集聚区,说明其EDC 与周边地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2021 年并未出现“低高”集聚区;中游大多数地市未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2012 年的兰州和银川与2021 年的太原、呼和浩特和西安形成了“高低”集聚区,说明这5 个地市的EDC 虽然较高,但对周围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图5 2012、2021 年黄河流域EDC的LISA聚类图Figure 5 LISA Cluster Map of EDC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2021

3.4 障碍因子分析

为更细致地探究影响EDC 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因素,借助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2012—2021 年黄河流域EDC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差异的指标层障碍因子。由于涉及的具体指标与年份较多,因此研究采用2012—2021 年各指标的障碍度均值代表各指标最终的障碍度并进行排序,本文将各地市各年份障碍度大于5 且排名前3 的障碍因子称为其主要障碍因子(表4)。

表4 黄河流域EDC系统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Table 4 Main obstacle factors of the EDC system indicator layer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从生态保护系统来看,黄河流域所辖地市主要障碍因子均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2)和空气质量优良率(X13),说明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空气质量优良率为代表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阻碍程度较高,其可能的原因是黄河流域工业化快速发展及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陆续开放“二孩政策”与“三孩政策”使得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降低,从而对生态保护发展产生制约作用。除此之外,有38%的地市第三障碍因子为化肥施用量(X22),这些地市均位于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等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这提醒黄河流域各地市应注重提升农田质量,推动绿色农田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内蒙古和山西的大部分地市第三障碍因子均为万元GDP 能耗(X21),这表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系统的障碍因子存在区域异质性。

从数字经济系统来看,有64%的地市主要障碍因子及其排序为每千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Y12)>电信业务总量占GDP 比例(Y23)>互联网普及率(Y13),每千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与互联网普及率反映了数字化程度,电信业务总量占GDP比例反映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趋势,由此可知,黄河流域各地市面临着数字化基础薄弱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尴尬窘境,严重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从文旅融合系统来看,有53 个地市的第一障碍因子为公路客运量(Z33),障碍度均值为21.06%,表明黄河流域的公路交通建设限制了黄河流域文旅产业的发展;90%的地市主要障碍因子还包括A 级以上景区密度(Z12)和国内外游客接待数(Z22),这两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文旅资源丰富程度和城市吸引力,说明虽然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然景观多样,文旅资源丰富,但是当前黄河流域各地市仍然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内涵的挖掘,文旅宣传力度亟需加强。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本文测算了黄河流域EDC耦合协调水平,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及障碍因子开展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时间维度上,2012—2021年黄河流域EDC各子系统均保持上升趋势,三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有显著提高,实现了由轻度失调向濒临失调的转变,各地市呈现出向更高协调水平集聚的发展趋势。②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EDC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东西向表现为东部地区地市间耦合协调差异大于西部地区,南北向表现为10 年间南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有所增大。③从空间相关性的分析来看,黄河流域EDC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关联性和空间集聚性,集聚程度主要以“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两种类型为主导,具有较高的空间稳定性。④从障碍因子的分析来看,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和化肥施用量,生态保护障碍因子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影响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每千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电信业务总量占GDP比例以及互联网普及率;影响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公路客运量、A 级以上景区密度和国内外游客接待数。

4.2 政策建议

黄河流域各市应在继续以生态环境为着力点,依托数字经济,在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数字化经济方面的支持,实施生态环境、数字经济、文旅的有效融合,深入推进数字化生态、文旅创新体系的建设。同时政府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协调发展状态,完善出台一系列实际可行、高效的协调发展规划,并构建完整的生态、数字经济、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统筹机制,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数字经济、文旅的耦合协调。坚持“提质增效、重点发展”的原则继续助力经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

采取差异化对策实现空间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基于地域优势,东部地区应积极推动发展,不断巩固成果,并充分利用资源、技术和经验;西部地区的协调度较低,要补齐短板,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推进“生态+”的发展模式,依托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走廊和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从而带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经济和文旅的整体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高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其溢出效应,并将其辐射到周边地区。

疏通耦合协调发展堵点,提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基于对黄河流域生态—数字经济—文旅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障碍因子的分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提升沿黄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其次要推进多领域协同创新,进一步突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建设豫鲁沿黄科创大走廊,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最后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依托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先行先试、联动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文旅耦合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文旅照明的兴起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