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课堂时空 打造开放的道法课堂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例

2023-12-27 06:45:34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郭煜文
家长 2023年28期
关键词:党史探究课堂

□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 郭煜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到“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校园内、社会中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教学不应囿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也不是只有大型的研学活动才是学生走出去的唯一途径,我们应更好地利用校园内现有资源重构课堂时空,让学生走出去,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让资源走进来,打造开放的道法课堂。

一、研究背景

开放的课堂意味着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给教学和师生带来更多挑战,若盲目地“行走”只会造成走马观花式的粗浅游猎,因此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论证,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的时候给予提示方法和步骤讲解,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一堂成熟的行走课堂必然是经过反复打磨和修改的,倘若不经过预设地将学生带到课堂外,不仅无法收获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一事无成,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到“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笔者一开始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想要探究的问题,但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授课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思考、判断能力,但还不足以自己制订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笔者通过查看学生的调查表发现,学生的问题设计较为浅显,不具备议题的“思辨性”特征,没有引发深度思考。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性格特征、擅长领域等因素进行提前分组,为各组提供不同的调查表。这些调查表都应该是经过反复打磨、精心设计的,由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待多次体验该类型课程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且积累了一定的调查经验,教师方可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合作探究调查内容等。

美国教育家希尔伯曼(C.E.Siberman)认为,开放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性,是更多的个人或小组教学,而不是大班教学。可以看出,开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室唯一、教材为主、教师主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走向社会、内容走向开放、学生主动探索,实现“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向“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笔者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有思政教师反馈,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初高年级的学生似乎更难“触动”,现在的课堂学习模式更多的是教师播放精心筛选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回答教师的相关问题,但有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很难产生共鸣。高效的课堂教学强调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来增强其感受,但是涉及“四史”教育的课程,因为一些历史事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遥远,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犹如价值观的强行灌输,无法得到切实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尝试调动学生的五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走出去,让资源走进来,打造一堂开放的道法课堂。

二、重构课堂时空,打造开放的道法课堂教学策略

(一)调动五感,穿越时间体悟党史

通过调动五感,穿越时间,突破局限,能够让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党史学习教育生动化,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中乐于参与,增强其共情意识,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十分陌生,我校京剧班的学生带来的样板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在视觉和听觉上将学生带入革命时期,唱词中提到:“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几十年闹革命南北转战,共产党、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教师用“我们的工农子弟兵为什么要来到深山?又为什么要与人民共患难?”两个议题串联本节课的学习。

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井冈山革命精神,新时代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优渥,有的难以理解当时革命党人的艰辛,为此教师可以将革命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中的红米饭、南瓜汤、野菜和干稻草都带到课堂,让学生尝一尝、闻一闻、摸一摸,调动学生的味觉、嗅觉、触觉,尽可能地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在询问学生“南瓜汤好不好喝”“野菜和红米饭好不好吃”的时候,学生提到“红米饭和野菜不好吃,但是南瓜汤很好喝”。笔者在准备食材的过程中也品尝过,南瓜汤喝起来甜甜的,清新解腻,对于现在伙食不错的小学生来说确实味道不错,因此笔者并没有为了灌输价值观和知识点、推进教学而急于反驳这个答案,反而是对这个答案表达了自己的高度认同。笔者让学生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大家每天都喝好喝的南瓜汤,大家愿意吗?”这个时候有些学生起哄说愿意,但也有一些学生开始认真思考并说道“虽然好喝,可是天天只吃这些一点营养都没有,而且天天喝肯定会腻的。”

见学生已经能设身处地将自己代入小战士的生活中,笔者趁热打铁,继续引导:“一年365天无论酷暑还是严寒,身上盖着稻草睡觉,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每天都只能吃红米饭、野菜,喝南瓜汤,当时很多的小战士和你们的年纪差不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大家有什么想对小战士说的吗?”这时很多学生的脸上已经收起了玩笑的表情,开始认真思索,仿佛那一个个脸色蜡黄的小战士就站在他们面前,还有同学和同桌悄悄议论:“你说我们一个上午没吃饭,最后一节课就饿得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了,他们天天吃这些哪有力气打仗呀?”“是呀,比起当时的小战士,我们现在能在这样干净敞亮的环境里学习真的太幸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在体验中自然而然生成,比父母和教师的苦口婆心更加震撼。

(二)行走课堂,延展空间合作探究

在多元开放的空间环境中,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在更加宽广的空间里,学生的真性情更容易得到调动和释放。同时,行走的课堂并不是走马观花式漫无目的地乱逛,而是带着任务进行小组探究。在较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设计调查表,通过层层递进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讨。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要点,调整探究活动的大方向,避免学生偏离方向或不假思索地复述资料,照本宣科。

笔者曾在上海的自然博物馆被一位小学生“问路”,当时他和同学手上拿着一张表格,大方地问我们“恐龙馆怎么走”,在告知了路线后我们好奇地接过他的表格查看,原来他们的任务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小组,选择馆内某一类馆藏进行探究,并依据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一次主题汇报。通过这次经历发现,行走的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对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行走课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于学生融入社会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爱尔兰诗人、散文家叶芝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新课标背景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协作能力,提高其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探究和项目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校园教学资源并不像课堂上教师给一名学生回答一个答案——非常直截了当的一对一材料,而是有逻辑性的一套材料。我校党史长廊分为“新时代新思想”“党的光辉历程”“中国精神”三个板块,各个板块相互呼应串起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重要时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发现在南昌起义展板中,并没有提到南昌起义的结果,于是询问老师,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前后的展板进行推测。学生则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时间推测出南昌起义是“失败的”,给出理由:因为“如果成功了,不会这么快转移到井冈山建立根据地,而是会继续在南昌发展”。学生通过观看党史长廊中的大事件,仿佛已经化身为一个小小“谋士”,对于历史事件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解读。这是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学习的表现。

当身体无法到达,现在发达的科技力量也能助我们一臂之力。现今各式各样的网上电子博物馆已经做得非常惟妙惟肖,展品清晰、解说专业,还免费浏览,即使我们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打开井冈山电子博物馆,通过专业的解说让学生明白毛泽东“上山”思想的由来,这比教师纯语言的讲解更加准确生动,引人入胜。同时这个展示也是一个契机,能让学生明白网络上有很多学习资源,大家可以在课后去听、去看相关材料,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三)角色演绎,盘活课堂升华情感

党史学习教育中如何将远离学生生活的党史事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党史知识,加深理解和感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引入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唱段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唱段背景:“以座山雕为首的匪帮在我军的追剿下逃窜回威虎山,一路上烧杀抢掠,老百姓深受其苦。”再扮演我军参谋长,对“学生战士”进行动员:“同志们,上级派我们来消灭盘踞在威虎山上的土匪,这伙顽匪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这一带横行霸道,把老百姓都害苦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攻下威虎山,消灭这伙土匪,大家有没有信心?”意图快速将学生思绪代入革命时代。但在第一次时效果不佳,学生代入感不强,后来,笔者特意借来演出戏服,换上后学生立刻进入角色,来了兴致。

笔者用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巧妙地将学生带回1927 年8 月1 日凌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在行走课堂中,学生发现了一个细节:为什么书本上的插画《南昌起义》和党史长廊上的油画是不同的?虽然在备课时已经十分细致,却也没有发现这个差别,趁着学生在自由探究,笔者立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两幅油画是黎冰鸿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其中书中插画为黎冰鸿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所作,党史长廊的那一幅则是1977年,为纪念南昌起义爆发暨建军50周年,黎冰鸿应邀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重新创作的一幅《南昌起义》。

学生通过赏析对比黎冰鸿两幅油画的细微差异,深度剖析了起义前领导人和战士们的动作、表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起义前其中一幅油画上的人物表情是微笑的、喜悦的,另一幅当中的人物表情显然更加符合史实?”教师通过查阅资料为学生做解析:因为种种原因,党史长廊这幅油画表现的是黎明之后起义战斗取得了胜利,大家在总指挥部欢庆的场景,所以画上人物的表情是微笑的,喜悦的,甚至八一馆一行人员都把这幅油画的名字称为《欢呼胜利》。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党史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扮演关键事件中的历史人物来揣测在当时环境下该人物的立场和言行,以类似戏剧表演的形式开展教学,历史上的“名人”在课堂中“复活”,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而然地代入角色、进入情境,枯燥乏味的党史教学也充满趣味,学生对党史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也大大加深。在本课,学生通过猜测演绎南昌起义前一晚周恩来对战士们的动员,一个女生自告奋勇在台上振臂高呼:“国民党反动派欺人太甚,伤害我们那么多的兄弟和无辜百姓,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武器,背水一战,让我们联合起来,冲啊!”莫说学生,教师也深深感受到了在起义前战士们视死忽如归的斗争决心。

通过几个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和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已经能够较深刻地体会到革命精神,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能够说出为什么新时代下我们依然要坚持优秀的革命精神,以及这些革命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帮助我们克服了哪些困难,更令人惊喜的是,有学生提到“我突然理解了爷爷奶奶为什么舍不得将剩菜剩饭倒掉,原来他们跟我们一样大的时候都吃不饱。”

三、结语

一系列的探究和活动让情感升华自然发生,就像在党史长廊上有学生席地而坐为英雄的故事垂泪,但其他学生并没有嘲笑而是在一旁也静静地看起了那个故事。不将知识点和情感单方面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到学生的灵魂,这样的党史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触动人心。

猜你喜欢
党史探究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第一次学党史
美在课堂花开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