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1118)
“思想道德与法治”(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年版改名称)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堂课。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政课的第一课,是思政课的开篇,也是学好之后相关思政课的关键。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有非常多的探讨和研究,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式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威胁着人的生命,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疫情影响之下,各高校都启动了网上教学模式。这是被动改变也是主动应对,同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思想的落实和实践,这也给了思政课程教育很多启发。本文试图对于在疫情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做的改革和体会,以及疫情后的课程教学的实践做一个回顾和总结;试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看“互联网+”思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和探讨。
首先,“互联网+”教育并不是教育与互联网两个领域的简单联结,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2]。“互联网+”是要思维走出局限、实现突破。
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改为在线教学,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但同时,在互联网新时代,在线教学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互联网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一个空间,是我们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尝试,是培养新的教学思维的一个开始。其实网络课程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各种MOOC、网络公开课非常受学生欢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视频网站的流行,网络热门课程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刑法学家罗翔,他的影响力非常大,他并不仅仅是普法和传授刑法知识的老师,2021年,罗翔上榜2021年度影响力人物,在他的获奖理由中,是这样写的:他是一位法学教授,教导学生尽力去做一束“法治之光”;他也是一位粉丝过千万的视频博主,他以独特的魅力为严肃法学圈粉无数;他对流量狂欢和知识娱乐化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同时不断反思“法律技术主义”,警惕法律沦为一种工具。他视频网络的授课方式所造成的影响是他仅仅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不能相比的。思政课教育虽然也在做着各种改革和尝试,但“互联网+”思维的运用确实是远远不够的。新冠病毒感染期间不得已的在线教学给了高校尝试的机会,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思维,运用了“互联网+”思维。
其次,信息技术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学习平台,利用学习通、英华在线、腾讯会议等学习平台,上传学习资料,通过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我们要注意到,如果只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化,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显然是不如面对面教学的,学生听课时可能还没起床,隔空教学教师也失去了对于课堂的掌控。总之,这个虚拟空间的课堂是不可控的。如何在这个虚拟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互联网+”思维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开放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明确要突破的是什么,要创新的是什么。在这两点上,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既然虚拟课堂不可控,那么时间就真正交给学生来掌控。教师压缩讲述时间,重要的是结合课程讲述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寻求答案,然后讨论问题,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把问题和课程章节重点结合起来,做出总结。
与课堂讨论相比,在线讨论的一个最大的优势是学生可以同时发言,参与的人数变多,话题更有深入探讨的可能,在线提供了一个“同时性”,即对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同时发出的,并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比较拘谨的学生变得更愿意发言,也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同时还能@某位学生单挑辩论,观点碰撞,课堂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当然,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起到把控作用,不能脱离讨论主题,也要把控讨论的理性方向。教师最后的总结非常重要。现在,我们仍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即线上线下相结合,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果。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大,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更多的社交也网络化。笔者曾调查,学生在智能手机上运用最多的为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App。学生学习不再限定在课堂,而是处在一个无时不在的开放课堂,学生可以评论和互动。当然,这也是一个挑战。信息爆炸,一味地忽视或者屏蔽,恐怕都不是解决之道。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辨别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之义。
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每天推出不同的,和课程相关的内容。网络所呈现的内容这部分工作可以让学生轮流来完成,学生会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最新的资讯。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去讨论与评论这些内容和资讯,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审核和发布,也可以参与评论和互动。
进行网络社会调查,结合教学理论,写出调查报告。抖音、快手短视频的火爆,给了学生创作空间,学生进行微视频制作,课上展示并做讨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做防疫志愿者,拍摄了工作的过程,视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从中不但看到了医护人员的辛勤工作,看到了志愿者的参与付出,也看到了普通民众的积极配合。因此,我国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民努力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课堂模式的改变,要求评价体系必须随之发生改变。评价的目的旨在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线上数据更容易获得和统计,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例如利用学习通平台或者二维码签到,既节约时间,准确率也更高。学生的讨论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次数统计,也可以加入教师的主观打分,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可以引导讨论的方向,还可以将学生的网络空间内容加入考核体系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政课的第一课,从中国特色新时代出发,给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要求。该课程也是当代大学生在新的人生起点上的指路明灯,照亮他们从适应大学生活,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到树立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和爱国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道路。
要更好地落实这些教学内容,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尤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我们要吃透理解这些教学内容,同时了解新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讲好时代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从教学模式来看,在传统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案例为主,在分析案例的同时,贯穿理论学习,并进行课堂讨论,课后组织实践活动。哲学家、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人在他的虚构中,也在他的行为和实践中,本质上都是一个说故事的动物。他不是必然的,但通过他的历史,成了一个渴望真实性的说故事者”[3]。他认为讲故事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相比之下,论证不仅无效而且是无趣的。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屋建瓴地说“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而且要求教师率先垂范、知行合一,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如何更好地讲好故事呢?在线教学之后,上面的这个学习过程还能正常运行吗?事实证明,是可以的,并且可以做得更好。“互联网+”思维给讲故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思路和方法。
在线直播或录播过程中,仍然可以提供案例,鲜活的案例,最能打动人心,并且在抗疫过程中,太多鲜活的事例,让我们动容。医护人员的牺牲和付出,志愿者无私的行动,哪怕仅仅是禁足在家的我们,不都是在用实际行动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吗?与此同时,也有很多问题涌现:自由和秩序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致的吗?爱国主义是一种情绪,还是一种行为?等等。虽然我们是在线讨论,相比之前的课堂讨论,似乎更加现实有力。这个过程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案例要求是鲜活的、当下的,网络热点问题也是有时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同时,故事案例也是课程内容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形式。
学生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可以讲述自己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也可以将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视频网站等作为自己的故事输出地,故事从学生口中讲出,更具有说服力。讲述故事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起到引导和升华的作用,使得这些故事能和理论相结合,知行合一。当下热点的讨论更贴近现实,让学生感觉到理论的部分是和现实相关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相关,与现实密切相关。总之,讲好时代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理解理论、外化行为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时代,价值是在碰撞中形成的,青年学生敢于表达自我,追求个性解放,也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取向,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必然是无效的。
“互联网+”思维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教育,互联网是载体。真正的教育是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也是情感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具体的。学习是对话的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思维方式,利用互联网内容,形成课堂上的有效对话。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面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而,在上述讲好时代故事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模式组织课堂讨论,把教学内容和时代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在此起引导和把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对流量狂欢和知识娱乐化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言传身教。
总之,在线课程刚开始是仓促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不敢留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试图控制课堂等,这些都多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的进行,改变教学思维和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之后,学生的参与度变多,主动学习的动力变强。现在,我们要避免不足,运用优势,利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更多的融合方式,上好大学思政课的第一堂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