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3-12-27 12:59:14郑国萍侯开欣孙秋霞
教育观察 2023年29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评价

郑国萍,侯开欣,孙秋霞,吴 昊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要路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普通高等学校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评价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本研究基于CIPP模型,拟定模型框架,构建大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更好发挥大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指导作用。

二、CIPP模型与大学劳动教育的逻辑关联

(一)CIPP模型的基本内涵与大学劳动教育的客观要求

CIPP评价模型由斯塔弗尔比姆提出,是一种可持续的、主动的、决策导向性的评估模型,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步骤。[3]第一,背景评价是对评估需求、问题、资产和机会进行评价,可以看作是诊断性评价。第二,输入评价是对提出的方案或资源进行评价,比较得出最优方案。第三,过程评价是对检测、评估和报告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反馈,本质上是形成性评价。第四,结果评价是评估目标达成程度,是否与预期一致,本质上是终结性评价。四类评价依次回答了需要做什么,该如何去做,是否已经完成,是否已经成功这四个问题,使得该模型具有全程性、综合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特点。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求,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4]《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5]高校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使大学劳动教育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阶段性和融合性等特点。

(二)CIPP模型应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适切性

根据CIPP模型与大学劳动教育具有的特点,利用CIPP模型构建大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具有逻辑自洽的适切性。

第一,CIPP模型的综合性适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复杂性。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复杂多样的。大学劳动教育内容繁杂,包括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等。大学劳动教育形式多样,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1]大学劳动教育的复杂性需要一个综合的评价模式,而CIPP评价模型就具备这种综合性,能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融为一体。

第二,CIPP模型的全程性适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革新,大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劳动技术等也随之变化发展,富有了时代性与动态性。而CIPP评价模型具有全程性,在劳动教育的各阶段环节均可参与评价,适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动态变化。

第三,CIPP模型的反馈性适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阶段性。大学劳动教育内容包括掌握科学劳动知识、巩固良好劳动习惯、强化公共服务意识、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等方面,相互联结沟通,形同网络,具有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规划安排具体的劳动内容。而CIPP评价模型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在各阶段均可通过记录并及时反馈,促进方案的改进和优化。

第四,CIPP模型的过程性适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大学劳动教育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相互融合。《纲要》提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而CIPP评价模型具有过程性特点,能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多学科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三、评价模型框架拟定

基于CIPP“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型,可以将大学劳动教育从开发环境、资源保障、实施过程和应用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由此,构建将CIPP模型应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一)背景评价:开发环境评估

背景评价是对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评估,包括课程目标、学生需求和教学环境三个评价指标。在课程开发之前,需要了解劳动教育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评估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需求以及教学环境是否符合劳动教育的要求。

(二)输入评价:资源保障评估

输入评价是对大学劳动教育资源的保障进行可行性评估,判断资源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包括师资队伍、经费预算、场地设施和组织保障四个评价指标。师资队伍是人力保障,经费预算是财力保障,场地设施是物力保障,组织保障是制度保障。

(三)过程评价:实施过程评估

过程评价是对大学劳动教育进行记录反馈,以此对实施过程进行诊断和改进,包括对课程安排、活动模式、教学实施和学生表现四个指标进行评估。在大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对课程安排是否合理、活动模式是否恰当、教学实施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如何表现等指标进行过程评估。

(四)结果评价:应用效果评估

大学劳动教育的最终效果要通过结果进行评估,是对劳动教育应用的终结性评价,包含实施效果、学生发展和成果推广三个评价指标。实施效果是对劳动教育整体情况的评估,学生发展情况是对劳动教育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评估,劳动教育产生的成果以及是否可以推广是判断其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志。

四、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框架,将CIPP模型“背景—输入—过程—结果”4个维度引入大学劳动教育评价,建构 “环境—资源—实施—效果”4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共计42个具体评价指标。

(一)开发环境的评价指标构建

1.课程目标评价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指南,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决定着劳动教育的方向,要符合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第二,大学劳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现实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训练和综合素质。第三,课程目标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将劳动动机、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融为一体,形成大劳动教育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完整而全面的劳动教育。[5]

2.学生需求评价

学生需求是构成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如今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淡薄,学生劳动教育需求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具有提升劳动知识和能力的意愿。第二,学生具有提高劳动素养的意愿。第三,学生愿意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意愿。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促进自我劳动的内发性作用。

3.教学环境评价

高校要构建良好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环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高校应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劳动教育具有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会担当,提高民族素质,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作用。第二,高校应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方案。构建体现时代特征,满足个性发展,贯穿整个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综合方案。第三,高校要具备完善的劳动教育机构,充分管理劳动教育各环节和要素。

(二)资源保障的评价指标构建

1.师资队伍评价

保障大学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建立一支能力强、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要配备专职、兼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作为一门独立课程,高校应设立专职教师;作为一门与综合实践课或专业课程的融合课程,高校应设立兼职教师。第二,高校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大学劳动教育素养。第三,高校教师要具备课堂组织和教学能力,包括劳动专业技能、劳动情境创设、劳动活动引导、劳动教育效果评价四项关键能力。[6]

2.经费预算评价

经费预算可以丰富大学劳动课程的形式并确保实施的质量,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教育经费投入要充足。从政府、社会、高校三个层次确保充分的经费投入,专款专用。第二,要合理计划分配经费。将经费合理分配到活动支出、劳动工具、场地建设等方面。第三,经费落实要到位。根据权变理论,经费投入应随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确保经费落实到位。

3.场地设施评价

对高校场地设施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要具有劳动实践场所或基地。高校可以将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实训车间、研修室等空间进行改造,提高空间利用率。也可以适当开辟场所与土地进行实践。第二,高校教学设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劳动教育需要动手实践,要确保教学设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行。第三,劳动教育场地设施要建立安全使用规范,排除安全隐患。

4.组织保障评价

对高校的组织保障的评价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组织部门。通过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部门,管理全校劳动教育各环节,确保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第二,各分管领导和教师应当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具备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第三,高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高其地位,端正学生劳动态度。

(三)实施过程的评价指标构建

1.课程安排评价

课程安排是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第一,应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使学生深入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点是现代科学,因此,不能够用体力劳动来取代脑力劳动,不能只讲劳动技术而不讲相关原理。[7]第二,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劳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加强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第三,结合地方和本校特色挖掘并开发优质的劳动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

2.活动模式评价

大学劳动教育活动模式应丰富多样,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第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劳动素养。第二,高校开发多样的劳动教育模式,如专题讲座、技能竞赛、志愿活动等,满足学生不同劳动体验。第三,高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劳动实践,形成综合育人模式。

3.教学实施评价

教学实施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第一,根据课程目标设置丰富的教育内容,合理组织安排。第二,根据不同学生和课程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媒介,确保教学实施高效率、高质量。第三,在授课过程中,传输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传授科学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进行正向积极的引导。

4.学生表现评价

学生的表现可以直观反映劳动教育实施过程的质量。第一,学生有意愿并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观察与记录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习惯与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第二,学生形成关于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后,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劳动问题,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第三,在具备劳动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后,进行创新创造,自主探究,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性。

(四)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构建

1.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教师劳动教育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编制、课程内容组织与协调、指导学生活动实践等能力,起着引导者、领航人的关键作用。第二,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获得多元的体验和丰富的收获,增进自身劳动能力和素养。第三,在发展劳动教育的同时,专业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发展,起到全面综合的促进作用。

2.学生发展评价

学生发展情况是评价劳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第一,学生能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劳动意识,在实践中产生劳动动机,进而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第三,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强化劳动素养,培养劳动情怀,厚植劳动精神。

3.成果推广评价

成果可推广程度是评价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标准。第一,经过劳动实践可以得出一系列劳动成果,并得以推广。第二,高校因校制宜,发展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理念、课程和模式,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利用信息化平台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第三,劳动教育理念、模式等优秀成果不断被完善、借鉴、推广。

由此,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得以建构,如表1所示。

五、结语

基于CIPP模型对大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进行构建,能完善“教—学—评”一体化建设,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效果。以CIPP评价模型构建的大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能全面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认知和实践自觉,促使大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评价
“留白”是个大学问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