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子宫腺肌病病机演变规律及序贯治疗❋

2023-12-27 05:13婕,王新,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阳化胞宫腺肌病

宁 婕,王 新,师 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355)

子宫腺肌病在育龄妇女中高发,多属良性,近年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且表现出类似恶性肿瘤样生长、侵袭及转移等特点,导致子宫腺肌病较为难治、且易复发,使其成为妇科临床的难点与热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的统一认识。子宫腺肌病可依据影像学资料分为弥漫性、局灶性和特殊类型[1]。因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以异常的子宫内膜在肌层浸润性生长为特点,即有形之邪气的异常积聚于胞宫,临床多将其归为中医“癥瘕”一病的范畴。“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无形之气机的运转、有形之实体的生成密切相关。故本文试以该理论出发,阐释子宫腺肌病的病机演变规律,提出子宫腺肌病的病变本质为阳虚为本、有形之阴邪异常积聚,并结合中医序贯疗法提出“温阳化气,化瘀消癥”的治疗思路。

1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内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2]。凡具有推动、温煦、升发功能的,属于阳;凡具有静止、寒冷、凝聚功能的,属于阴。两者相反相成,制约平衡,是万物孕育、生长、成熟、衰退、消亡的原始动力。化气与成形,即功能与物质。以阳气的运动化生清气和能量,维持一切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通过阴的成形,可以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以滋养肌肉、爪甲有形之质。“夫有形者生于无形”,阳化气过程虽肉眼不可见,但却不断促进有形之阴成形,形体得以充养,肌肉得以丰满,骨骼得以强壮,精神得以充沛,所谓“形体成、筋骨立、毛发生、脏腑具、诸神备”。《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肢体运动到思维意识,无不在阳化气、阴成形的调控下。“阳主阴从,阳统乎阴”,阳气不足,百病丛生,可见阳气在生命活动中起主要领导作用。一旦打破“阳化气,阴成形”的动态平衡关系,则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等病理现象。若阳虚阴盛,便无法发挥“阳化气”之能以促使津液布散、血液运行、精气游溢的功能;反而导致痰湿不化、瘀血凝滞、气机郁结,积聚于局部,形成结节、肿块、肌瘤、囊肿等疾病,为“阴成形”的病变过程。

2 子宫腺肌病的病机演变规律

“阳化气,阴成形”既是对阴阳功能状态的概括,也蕴含着阳化气不足为先导,阴形凝为癥瘕在后的病机演变过程。《证治准绳》云“妇人癥瘕,并属血病……瘀血停凝,结为痞块”[3]。癥瘕不仅是局部气血瘀滞,其本质起于阳不足,阴精停聚日久,留滞成痰饮瘀血邪毒,着而不去,为有形之病理实体。子宫腺肌病以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过多、不孕等临床症状为特征。异位内膜组织随在位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反复出血,无法排出,成为离经之血,有形病灶内压力升高,长此以往引发纤维化,出现逐渐加重的痛经。随病情进展,子宫体积增大,肌层内满布病灶,子宫质地变韧、变硬,影响其收缩功能,无以气化止血,故而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因阳虚,胞宫失于温煦,天癸、气血、脏腑协调作用失调,胞脉瘀阻,两精无法相搏,难以摄精受孕,故而难有子。阳不足,癥瘕继成是子宫腺肌病病机演变的实质。

2.1 阳气不足,气化渐弱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妇人腹中瘀血方论第十》言“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4]。子宫腺肌病初之形成,或由于先天肾气不足,或恶血不泻,或感受外邪,因此失去阳气的推动流散,邪多伏于胞宫薄弱之处。这也与子宫内膜损伤内陷学说符合,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尤其是多育、多产、多次宫腔操作史,造成内膜基底层损伤,子宫内膜突破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侵入肌层,导致子宫平滑肌增生肥大,最终形成子宫腺肌病[5]。

2.2 瘀结成癥,阴邪并作

阳气耗损,气机阻滞,经血不循常道形成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弥久不散成为异位病灶。癥瘕非一日而成,痰、饮、湿、瘀、毒并作,其本质皆可归于“阴成形”。异位病灶的形成,是阴积聚过盛。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血不利则为水,化为有形湿浊之邪,湿聚成痰,痰湿凝滞胞宫,痰瘀相互搏结化毒,结久成积。

2.3 久酿邪火,瘤积走散

随病情进展,病灶逐渐增大,瘤体留而攻其自体,瘀久化热,火毒煎灼,脉络受伤,局部呈阳热之象,不断汲取人之阴液,供给瘤体生长,促进异位细胞的增殖分化,又因其具有恶性肿瘤似的侵袭迁移特性,久则瘤体侵犯周围组织,机体正处于阳虚状态,无以发挥防御功能,阴邪循行至此,停聚,成为新的病灶。久瘀不去,新血不生,阳气不得,浊阴累积,终而复始。日久正气衰弱,阳的化气功能愈发减弱,无力压制住阴成恶形,阴实之邪蓄积,机体处于自体消耗、脏腑功能下降、寒热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情阶段[6]。

3 基于月经周期的中医药序贯疗法

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中论述“月有盈亏,海有潮汐。女子之血,除旧生新,是满则溢,盈必亏之道。女子每月则行经一度,盖所以泄血之余也”[7]。女性月经的节律性变化实质为人体阴阳气血消长的转化。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下聚胞宫,呈现出气之聚散,血之蓄泄的阳动之象;经后及经间期血海空虚渐复,气血运动相对平和,一派阴静之象。中医药序贯治疗是根据所处月经周期时机,分期用药,形成多维度、动态化的干预方案。故临床以通脉化癥汤为基础方,遵循“阳化气,阴成形”的原则,依月经节律变化辨证施治,使阴阳气血和调在内,胞宫藏泻有度在外。

3.1 温阳化气,化瘀消癥为本

《医理真传·答阳虚证问答》中有云,“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8]。阳为主导,只有阳气充足才能使阴液流动不息,无阻滞之患,顾护阳气才是养生治病之本。瘀血贯穿于子宫腺肌病始终,破其所成的有形之积滞,畅达气血津液运行之道路。因此采用温阳化气,化瘀消癥之法针对阳虚之本,使阳气源源化生,气机条达,升降有序,属阴之质在阳气的推动作用下,畅行无滞,故而无阴成形太过的病理结局,恢复胞宫行经、蓄经、育胎、分娩生理机能,藏泻各依其时。名老中医肖承悰教授针对此类疾病用药强调以温散之,利于患者痛经及月经异常的恢复[9]。赵瑞华教授基于临证经验,以温通之法创温阳活血汤,方有桂枝、盐芦巴子性温之品,化阳通脉[10]。

临床基础方通脉化癥汤取桂枝茯苓丸、重楼、血竭散、土瓜根散之意衍变化裁而来[11]。《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桂枝性温且热,入气分,味辛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辛甘发散为阳”,为“阳中之阳”,力能助阳行血,且“走而不守”,用作引经,以温通五脏的阳气、调畅血脉和经络,所谓“壮火之源,以消阴翳”。没药散血消肿,五灵脂行血中气滞,血竭“一药兼顾补血、破血、止血之用,能攻补兼施、散瘀生新、活血定痛”[12]。重楼功能凉血止血、化瘀止痛。土瓜根散首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主治妇人因瘀血所致的经水不利,考虑土瓜根即葫芦科植物王瓜的块根,一般临床无此品,以天花粉替代,亦能取效。土鳖虫、制鳖甲、皂角刺、生牡蛎增强化瘀通络之力。黄芪补阳而不生火,遵循“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原则。焦山楂、炙甘草助脾胃运化。诸药共奏温阳活血通脉、化瘀散结消癥之效。

3.2 助阳升动以祛瘀

经前期,阴血既已下注于胞宫血室内,阴精蓄极育泡而释,重阴转阳,阳气始生发,当体内的阳气持续上升达到顶峰,阳至极时,夹胞宫瘀血下行,月经来临。阳气的充盛与否对于能否成功种胎孕子、月经按期来潮至关重要。经前期宜助阳以使阳气增长至重阳状态,以充盛温暖胞宫。月经期,重阳转阴,气血满盈溢泄,在阳气的鼓动下,血室除旧迎新,内膜脱落,形成经血排出,此时也是祛除病理性瘀血的绝佳时机,即“阳泄而引流”[13]。此期重在祛瘀以生新,祛瘀使经血排出顺畅,借重阳转化之力泻有形之积。这个阶段气血活动旺盛,注重温养阳气,顺应阳主升、主动、主气的特性诊治,助阴血疏泄为顺,使瘀有去路。通脉化癥汤予黄芪温中以避免经期瘀血下泄而虚,使气血尽快恢复,以防邪去而正气伤。临证配伍牛膝、川芎、川乌、细辛、三七粉、茜草等。牛膝能引温阳之药性下行,畅瘀血下撤之路。川芎升血分中阳气也。川乌、细辛大辛大热之品,温经散寒止痛之功颇强,佐以桂枝“能驱脏府之寒”,“少少引经,以通阳气”,引诸药入肾经而增强温肾补肾之力,散胞宫阴分之寒气。三七粉、茜草化瘀止血定痛,行瘀血而不伤新血。

3.3 助阴蓄溢兼育阳

经后期和经间期气血活动相对平和,阴血渐长,故治以补益阴血,助阴阳转化,以复其用。经后期,肾水、天癸复盛,胞宫依其时封藏阴精,血海空虚渐复,阴长而经血满,为下次月经来潮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故此期宜补肾填精,益阴扶阳。氤氲之时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转折点,阴精足,阳气始动,为“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应抓住时机受孕育子。卵子的顺利排出离不开阴精充足的基础和阳气的推动,常于滋肾养阴之中辅以温阳补气,加强气血活动,补益肝肾,使阴阳转化顺利,以免滋腻太过妨碍引动阳气。临床常用菟丝子、杜仲、续断、桑寄生、熟地黄、当归、牡丹皮等。熟地黄、当归、牡丹皮长养阴血,以除积热之伏邪积聚,使血热清肃而不妄行。且牡丹皮“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14],寒热皆清,血流畅通而不留瘀滞。续断、菟丝子补肾助阳,有宣通百脉,温运阳和之意,消除寒血成积,使瘀血自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4 病案举隅

患者,女,37岁,2020年8月28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5年余,伴月经量多3月。现病史:既往月经7~8/35~40天,量可,色红,有血块,经前小腹隐痛,怕凉,经行腹痛甚,需服用止痛药,伴腹泻、腰酸。平素易感乏力。2020年5月于当地医院就诊,服用中药治疗后,月经量较前增多。末次月经(LMP):2020年8月2日,8日净,量多,经行腹痛,服用布洛芬止痛,牵扯右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现月经周期(MC):27天。婚育史:G3P1L1A2(剖宫产1次,人流2次)。2020年8月28日行B超示:①子宫腺肌病(后壁肌层增厚明显,内探及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5.2 cm×4.1 cm,边界不清)。②宫颈囊肿。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沉涩。中医诊断:癥瘕(阳虚血瘀证);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病。治以温阳化气,化瘀消癥。方用通脉化癥汤加减,处方:陈皮12 g,赤芍15 g,桂枝15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炒桃仁15 g,血竭2 g,没药6 g,天花粉15 g,土鳖虫9 g,皂角刺15 g,醋鳖甲15 g,五灵脂9 g,牡蛎30 g,黄芪30 g,炙甘草12 g,重楼12 g,牛膝12 g,川乌9 g,细辛3 g。7剂,水煎服。

2020年9月7日二诊,LMP:9月4日,现MC:4天,经行第1~2天月经量多,经行腹痛较前缓解,纳眠可,大便溏薄,小便调。通脉化癥汤加酒大黄6 g,泽泻18 g,三七粉3 g,茜草15 g,蒲黄12 g。7剂,水煎服。

2020年9月16日三诊,LMP:9月4日,7日净,现MC:13天,余同前。眠差,入睡难,情绪偶焦虑烦躁。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通脉化癥汤加茯苓30 g,川芎15 g,白术30 g,熟地黄18 g,紫石英30 g,知母12 g,珍珠母30 g。14剂,水煎服。

2020年10月9日四诊,LMP:10月1日,现MC:9天,量中,经行腹痛较前缓解,诸症较前减轻,眠浅易醒,舌暗红苔白,脉沉。通脉化癥汤加续断15 g,菟丝子18 g,桑寄生18 g,杜仲15 g。14剂,水煎服。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方药随证加减化裁服用3月余。随访患者,痛经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无须服用止痛药,诸症减轻,对治疗效果满意。

按:患者经行腹痛、月经量多,腰酸畏冷,舌脉兼症皆为阳虚血瘀之象,阴阳失衡,阳化气不足,阴邪遂趁势结成癥瘕。房劳多产伤肾,瘀血不行,阻于胞脉,趁经行之际妄行,故痛经、月经量多;阳虚经脉、胞宫失于温煦,故经前小腹隐痛,怕凉;行经时气血下注血海,脾虚失其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脾阳不振,见经行大便溏薄,乏力。治宜温阳化气、化瘀消癥之法。施以通脉化癥汤加减。经期将近,加牛膝以引经血下行,川乌、细辛温经止痛,使冲任、胞宫、胞脉之阴邪,皆得尽去。二诊经血未净,酒大黄活血祛瘀而不伤血,止血而不留瘀,攻邪散结而不伤正,寓补虚泻实、推陈致新之理。张景岳云“泽泻以利阴中之滞”[15]。方予泽泻利湿祛浊,合桂枝温阳利水,补泻兼施。又恐瘀血阻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难以归经,故佐以三七粉、茜草、蒲黄固涩止血之品。三诊处血海空虚时,兼眠差、情绪烦躁,予珍珠母镇静安神,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熟地黄、知母补益阴血,紫石英入血分,温润营血,且辛温能散风寒邪气,与川芎相配,阴阳互根,微微生火,化生阳气而不绝,阳得阴之助,重阴转阳,生化无穷也,同时也防温药燥热之性戕伐生机,变生他病。四诊时,诸症缓解,遂予续断调经并补肾固纳,于泻中寓藏。菟丝子、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之本。

5 结语

综上所述,阳虚化气不足,阴盛形成太过是子宫腺肌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生发展是本虚标实的长期过程,故应以“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为指导,提出温阳化气,化瘀消癥的治疗大法,循周期节律序贯治疗,以恢复脏腑生理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阴阳的动态变化,因势利导,切不可滋补太甚,或耗伐太过,一定要合理有度,有的放矢,从阴引阳,注意兼顾清热利湿、养阴生津等法,以免损伤人体正气。

猜你喜欢
阳化胞宫腺肌病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猕猴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建立初探
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对比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10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