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南 覃诗航
近年来,安徽省相继印发了《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破解制约茶产业发展突出问题,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尽管安徽省茶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品种,但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亟需有效应对,以推动安徽省茶叶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茶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一)生产销售与加工方式的现状。安徽省茶叶产量自2005 年到2020 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间在2018 年总体产量出现轻微回落,从11.78 万吨下降至11.24 万吨,但总体依然呈现稳中向好的增长。安徽省的茶叶种植生产中,绿茶一直是主打品牌,绿茶产量在整个茶叶生产中的比重稳定在90%左右。尽管安徽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但其单位面积产量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安徽省茶叶的生产加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户自产自销”模式。这是一种分散式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较小,农户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二是“公司+ 农户”模式。即由公司调研市场,选择良种,再交由农户,并依照一定的标准方式,生产产品,然后由公司回收,统一销售品牌。三是“公司+ 农户+ 生产基地”模式。将茶叶连成一个区域,由农民集中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再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制茶。
(二)出口贸易的现状。据国家统计局、安徽省人民政府网所公布的数据,全国茶叶总出口额在2012年至2020 年持续上升,全国茶叶出口量的发展趋势则较为曲折,自2012 年从31.35 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30.15 万吨,而后持续上升到2019 年的36.66万吨,2020 年又下降到34.88 万吨;另一方面,安徽省的茶叶出口额与全国茶叶的出口额之比自2012年至2015 年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1.4%上升至17.9%,增幅为57%,近年来两者之比于2015 年达到最高峰后,至2019 年呈下降趋势,从2015 年的17.9%下降到2019 年的13.1%,降幅为36.6%,随后在2020 年又出现轻微上升,但仍未达2018 年的15.2%。尽管安徽省的茶叶出口量在逐年上升,但其出口额并未呈现同步上升趋势。同时,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与全国茶叶出口量之比在逐步上升后基本能稳定在16.5%,而安徽省茶叶出口额与全国茶叶出口额之比先上升后下降,但从整体来看,出口额之比平均值为14.94%,出口量之比平均值之比为15%,因此,尽管两者在各年间的增长趋势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一致。
(一)品牌较杂,知名度不足。安徽茶品较多,各市都有其独特的品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品牌茶集中在皖南及皖西地区的黄山、宣城一带。由于安徽省茶叶的生产加工模式较落后,农户与小公司没有营销品牌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尽管中国十大名茶中有三种就产自安徽,在国内十分有名气,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仍然欠缺,也就难以打开国门。
(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附加值低。安徽种植茶树的地方大部分是山区,茶园与茶园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难以相互交流,而且这种较为闭塞的环境,也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便。因此,大部分的茶叶都是由小型作坊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生产模式,初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产品缺乏竞争力,也无法加大资金的投入来购买先进设备或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同时,由于安徽省茶叶产业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或管理部门,对未来发展缺乏一个清晰的计划,限制了安徽省茶叶实现更高品质发展,无法满足部分国家对于茶叶进口质量的要求。
(三)出口市场较集中,出口品种较单一。安徽省的茶叶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安徽省茶叶总出口额的70%左右。在茶叶消费市场中,欧洲的消费量、需求量很大,年进口量较大,但安徽省对欧洲的茶叶出口量较少,究其原因:一是安徽出口的茶叶中初级加工产品较多,附加值低,价格低廉,因此符合非洲国家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二是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习俗不同,更偏好于饮用红茶,而安徽省主产绿茶,因此难以满足西方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在国际市场上,安徽省茶叶的品牌还不够响亮。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一是通过政府的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方针,重点扶持头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建立茶叶龙头企业,实现抱团发展。二是建设茶叶合作社、兴办家庭茶园,通过订单、合同、股份的形式,结成联盟,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通过这两种方式,既可以增大茶叶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有更多的资金来建设品牌。三是茶商必须要转变观念。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支持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引领。我们可以参考立顿的经验——在建立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不求奢华,但要以消费者为根本,统一标准,确保品质的稳定性,把追求全球多数消费者作为发展目标。
(二)升级产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政府应鼓励企业在茶叶的生产、营销方面进行创新,可以通过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创新补贴,组织建设创新孵化基地等,从源头支持企业的创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二是要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在科技和创新方面,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人才上,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育上给予政策支持,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和茶叶产业发展所需同频共振。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政府应帮助安徽省建设专门的茶叶协会,明确茶叶的生产管理标准,建立规范的追责制度,落实主体责任,严格管控茶叶行业。
(三)扩大出口市场,挖掘一带一路等国家市场潜力。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大部分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可以作为安徽省茶叶出口的目标市场,加强市场调查,提高订单量,扩大出口。对欧洲市场,可通过出口符合这类市场消费习惯的红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对红茶品牌的开发与宣传。同时,欧盟及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更看重绿色健康,首要任务便是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水平,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绿色壁垒”。因此,要坚持茶叶生产的“绿色发展”观念,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实行化肥替代肥料,加快茶叶质量可溯源,拓展茶叶出口市场。
(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茶类出口品种多样化。一是针对安徽茶叶以粗加工为主的特点,可以选择延伸产业链,整合资源,鼓励各大型出口企业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入,从而加速茶叶的深加工,提高茶叶的附加价值。同时,在致力于服务大部分消费者的基础上,也要加快研发较高端的茶叶,推动初级、中级、高等茶叶融合发展,不断优化茶叶的生产与出口结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模式。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出口合适的茶类。由于各地消费者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因此要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努力开发出不同的适销茶,同时加强产品开发,以适应全球多元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