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华 李 莉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以下简称农业“双强”)行动是浙江省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重塑,加快农业现代化先行的牵引性重大战略工程。自2021 年8 月以来,丽水市立足地域实际,积极谋划农业“双强”行动项目,以 “项目为王” 深入推动全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建设,在农业“双强” 促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积极作为,形成了政府主导,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主体,效益为主线,全社会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通过 “双强” 行动,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从2021 年的2.5 提高至2022 年的2.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20 年的53.16%提高至2022 年的68.89%,农业亩均产值提高465 元,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有力实现了农业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
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2022 年5 月,成立市农业“双强”行动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专班总召集人,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共有11 家市直部门成员参与,整合多方力量组成综合协调、科技攻关、种业振兴、农机研制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农业标准地改革等8 个功能组,跨部门打通融合,统筹协同推进农业“双强”工作。建立健全“省定方向、县竞项目、评审立项、入库问效、闭环管理、全程跟踪” 的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二是出台相关政策保障
聚焦“农业提质增效”,丽水市先后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深化机械强农行动推进农业“机器换人” 高质量发展五年实施方案》《市农业“双强”行动工作专班方案》《市农业“双强”行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快推进2023年农业“双强”项目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构建了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从而为强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是深化科技强农兴农
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省市科技特派员全覆盖。通过派驻一名科技特派员,实施一个富民项目、建立一个示范基地、推广一批新技术、带动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推动、专家发挥作用、群众脱贫致富”的联动格局。在缙云县探索农业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的新机制。全市现有省、市派个人科技特派员分别为159、44 名,21个省派团队科技特派员、1 个省派科技特派团试点(缙云县)和10 个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企业“双倍增”专项行动,在农业领域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即小微涉农企业培育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每年在市本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设立专项,实施了一批农业重点研发项目。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十余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是深化机械强农惠农
不断研发和推广农机装备,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应用结构合理化。重点研发完成食用菌和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环节机械、轻便式插秧机、无人机涵道式授粉装置、山地轨道运输机自动装卸平台、毛竹运输专用轨道运输机、手持式茶叶单芽采摘机、油茶鲜果脱蒲分离自动流水线等。尤其是促进食用菌机械农机产业集群加速壮大。线上线下结合推广以小型收割机为代表的山区适用农机装备,农机装备由粮油扩展到果蔬茶菌、畜禽水产养殖、产后处理加工等。近两年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资金5538 万元,补贴机具31552 台套。
五是项目数量全省前列
2022 至2023 年,丽水市共申报立项62 个农业“双强”入库项目,是全省项目入库最多的地级市,涉及总投资近4 亿元,其中省补资金约1.7 亿元,总投资额排名全省前列。2024 年度全市拟推荐56 个项目申报省农业双强项目,分别有29 个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项目,14 个农事服务中心,13 个种业振兴示范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4.3 亿元,预计申请省补资金1.9 亿元,地方财政补助0.38 亿元。
六是成效亮点出圈出彩
龙泉市、景宁县两地入围全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地区,获得优先安排省级涉农项目以及1000 亩建设用地指标的激励,龙泉、缙云、松阳3 个县入选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全省共31 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丽水市农业农村局、庆元县农业农村局分别荣获浙江省农业“双强”行动先进集体称号,4 名同志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
七是科技强农成效斐然
“十四五”以来,新增农业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 家,创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2 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 家、省级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4 家、省级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 个。12 次获得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市,20 年来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累计派遣2428 人次,由科技特派员牵头或参与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22 项,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9126 项次,累计开展技术培训9517 场次,培训农民45.9 万人次。今年8 月24 日,在全省科技特派员20 周年纪念大会上,丽水市受表彰的突出贡献特派员、优秀特派员和先进集体人数三项均位居全省第一。
八是机械强农重点突出
松阳县智能采茶机器人及茶叶全程机械化研究与示范应用和龙泉市黑木耳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协同攻关项目入选省重点突破试点项目(全省立项11个)。松阳智能采茶机器人及茶叶全程机械化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实现了从试验室到田间样机的技术突破,多次亮相省农博会及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松阳县聚焦茶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打造全国茶叶机械产业集群,培育了浙江上河、松阳高岸等一批知名茶机生产企业,全年可生产炒制机、理条机5000 余台,产品销售遍布安徽、湖南、贵州等全国重点产茶省域。
九是现代种业声名在外
由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名的 “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已在莲都碧湖建成,总投资2050 万元,是全市现代种业发展的一张靓丽“金名片”。庆元县建成全省首个食用菌种子资源库,已保存大型真菌种质资源870 份。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松阳县赤寿乡设立了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丽水试验站,建成了浙江省唯一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已收集近3000 个品种,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量列省级第一、全国知名。遂昌县有全省最大的籼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8 万亩,可保障300 万亩耕地种稻用种安全。
一是项目前期谋划不充分
农业“双强”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足、流程不到位,由于“双强”任务急,时间紧,仓促上报,申报项目良莠不齐,有的项目将预报材料作为建设文本,设计粗糙、调整频繁,造成项目建设推进相当被动。
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薄弱
农业高能级创新平台、产学研力度和核心技术成果产出不足。本土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有待加强,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和创新型人才比较匮乏,高层次人才存在难引进和易流失。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不够明显,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亟待加强。
三是机械强农各地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区域、产业、环节之间不平衡: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小麦大部分已采用机械化生产,玉米、大豆、土豆、笋竹只有少数采用机械化生产;水稻耕、收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他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经济作物中耕整、病虫害防治等少数环节采用机械作业,大部分生产环节以人工为主。
一是聚焦科学谋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农业“双强”布局、规划,结合丽水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立地条件特征、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三农”发展需求等,做好农业“双强”项目科学谋划、储备,确保尽可能实现项目谋划入库数量多,争取每年入库项目数量继续排在全省前列。实施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流动机制,做到新项目谋划科学、易落地、便实施、综合服务功能性强,兼顾公益性和微利性原则。尤其是要提前谋划对接做好用地供地审批工作。二是强化项目督导评价。市政府对进度滞后项目督办,进一步压实县(市、区)责任,每月开展督查和通报晾晒项目建设进度。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绩效导向,加大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搜集及解决进度的督促指导,确保项目更快落地见效,保质保量完成2022-2023 年农业“双强”项目实施,争取全省每月调度名次前移。项目完工后,督促各县(市、区)依据项目绩效目标、实施方案和相关要求,及时认真组织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形成工作闭环。
一是攻关核心高新精技术。坚持目标导向,围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广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农业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尖兵”“领雁”项目。围绕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重点围绕茶树种质资源圃、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系统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良种繁育和配套技术示范研究。二是聚力打好科技综合发力“组合拳”。加强农业产学研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杭州湘湖实验室在丽水落地或设立分支(基地)。本土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延伸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速新技术成果转化运用。鼓励农业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土专家”“农创客”“乡村工匠”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使用和激励力度,支持他们自主研发,并给与财政奖补待遇。创新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引育,扩大农业定向生培养规模。推广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团+ 县域农业产业+ 种植户”服务新模式。
一是加大农机引进和研发补贴力度。在“双招双引”中加强农业“双强”领域专项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机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做强农机装备推广专家团队,每年安排适量专项资金,引进熟化推广一些新型农机装备。争取省级支持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将粮食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机具适当提高补贴额测算比例,将新研发生产的山区适用小型农机尽快纳入补贴范围。特别是市、县财政要重点对“首台套”引进的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二是加快推进宜机适地化改造。加强丘陵山区宜机化研发制造,推动“以田适机”,积极争取省高标田、绿色农田建设项目,推动农田地块“小田变大田”,加大设施农业园区和设施大棚标准化、“宜机化” 改造和建设。推动“以艺适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引导培育“宜机化”品种,全方面提高农作物品种宜机化特性。推动“以技适机”,创新水稻育插秧模式,大力推广“钵苗育秧+ 机抛秧”技术,探索实现山区梯田机械化育插秧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