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教育工委书记、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志杰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生源骤减且分布稀疏,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麻雀学校”“一师一校”,以及复式教学和隔年招生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原有的村办小学、县乡办中学的学校布局不再适合农村教育实际。为此,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对中小学布局进行适当调整。进入21 世纪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自此,以改革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为契机,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集中资源办学”却又出现了新的“上学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方便农村孩子上学,又要考虑到办学质量,寄宿制学校就成为当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既顺应了农村教育发展需求,同时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的特殊的关爱。
大名县地处河北省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县域面积大、人口多,贫困县“摘帽”时间短,学校布局较为零散,城乡教育质量不均衡,教育发展速度缓慢。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多,“乡村弱”的教育形势日益严峻,留守儿童比例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严重制约着县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此,大名县教体局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奋力打造幼小初高4×100 米名校接力赛”目标,科学谋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
大名县教体局利用半年时间,对全县20 个乡镇的50 余所中小学开展了深入调研,并通过微信群向家长征求实施寄宿制学校的意见和建议,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基于此,大名县明确了“两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思路:确保实施后集中的寄宿制中小学在规模和数量上满足学生寄宿需求;坚决杜绝“一刀切”,确需保留的中心小学、村小学、教学点和初中要保留,实事求是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同时,大名县在全市率先实行了乡镇中心校体制改革,取消乡镇中心校机构,压减学校管理环节,中心校校长全部转任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中心校工作人员全部下沉到学校教学一线,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23 年3 月,全县寄宿制学校现场观摩会在铺上镇常马庄小学和杨桥镇中心小学召开,20 个乡镇中心小学及其辖区内的校长就办学实践踊跃发言。
硬件设施是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要保障。大名县教体局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设施设备。一方面,改造农村薄弱初中。鉴于部分乡镇存在的“生源少、管理松、质量差”的现象,县教体局将生源严重不足的农村初中改建为寄宿制小学,进而在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宿舍、餐厅等资源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今年以来,县教体局累计投入资金1100万元,新建农村寄宿制小学4 所,新增建筑面积6154 平方米,新增床位1344 个;改建农村寄宿制小学19 所,新增床位2170 个;改造提升寄宿学校33 所,新增服务设施2000平方米。与此同时,大名县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应发尽发,应补尽补,切实落实农村教师各项待遇政策,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补助标准,鼓励优秀教师扎根乡村,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另外,县教体局严格落实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和对寄宿制学校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每名寄宿生生均经费再增加200 元,对寄宿制学校实现资金直达,直接报账,直接拨付。
大名县是劳务大县,留守学生的管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县教体局在解决了农村学生有地方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举措确保学生住得舒心、学得安心。一方面,出台《大名县寄宿制学校改造规范要求》,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的原则,对现有校舍进行改造。例如,明确了校舍、食堂、空调、热水器、室内厕所、排风扇等配备标准,宿舍一层出入口及门窗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宿舍设在楼二层及以上,外廊防护墙(栏)要达到安全防护高度或增设防护网,外廊、楼梯等位置设安全疏散标识,每一个楼层要有学生厕所,每一个宿舍都有空调和排风设备,按学生入住比例安装数量充足的热水器。另一方面,印发《大名县教育体育局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制订了宿舍巡查、消杀通风、食品留样、陪餐等各项制度,完善了宿舍、餐厅突发安全事故各项预案,明确了寄宿制学校的宿舍值班人员职责。安排专项资金,为各寄宿制学校配备了专职保安,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在餐厅管理方面,各寄宿制学校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和食品留样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并注重营养均衡,确保一周食谱不重样;在宿舍管理方面,严格执行日巡查和住宿生登记等各项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在服务保障方面,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工勤服务人员完善配备,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与服务的质量。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县教体局在尽可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补足配齐各级各类教师的同时,还注重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县教体局对乡镇内各学校教师任教学科、任教年限等进行细致摸底,依托中心小学对乡镇内优质师资力量、特色教学设施进行优化整合,确保各寄宿制学校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以乡镇寄宿制学校为中心,为学生健康成长精心组合学科教师、辅导教师、生活教师,在全域实行教师走教。其次,加强师资交流。以城区实验小学、东关小学、谢台臣小学等6 所优质小学为主体,组建了全县城乡教育共同体。该共同体涵盖乡镇56 所寄宿制小学,使得农村成员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常规、课堂建设和质量评估等方面与城区优质学校实现互联互通。再次,落实“双减”政策。全县各寄宿制学校内的图书室、专用教室、文体设施等全面开放,社团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