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系统评价及Meta 分析*

2023-12-26 08:04李润杰李萌倪润丰范栗玮王爱迪刘宝山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西药异质性计数

李润杰,李萌,倪润丰,范栗玮,王爱迪,刘宝山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2.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天津 30005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机体免疫耐受缺失所致血小板计数减低为主要特征[1]。其临床表现轻者可见乏力、皮肤黏膜点状出血,严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广泛出血、颅内出血等[2-3]。儿童、青年女性和60 岁以上人群多发,且患病率逐年增加[4]。目前ITP 的西医治疗包括类固醇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抗CD20 单克隆抗体和脾切除等[5-6]。患者长期应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等药物易形成依赖或耐受,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合并感染等,部分患者停药后复发。近年来,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学在治疗ITP 方面具有独特优势[7-8]。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的方式,检索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Web of science,从建库至2022 年8 月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西医结合、中西药、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研究等。英文检索词:Purpura,Thrombocytopenic,Idiopathic,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andomizde controlled trial,Randomizde 等。

1.2 纳入标准 1)研究类型: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符合ITP 诊断的患者,分期、病程不限,参考《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干预措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比单纯西药治疗。4)观察指标:主要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外周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Treg 细胞水平,CD4+T、CD8+T 细胞水平,PAIgG 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疗效。5)疗效判定:A.临床疗效标准:参考《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①完全反应(CR):治疗后PLT≥100×109/L且没有出血。②有效(R):治疗后PLT≥30×109/L 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 倍且没有出血。③无效(NR):治疗后PLT<30×109/L 或者血小板计数增加不到基础值的2 倍或者有出血。④复发:治疗有效后,PLT 降至30×109/L 以下或者不到基础值的2 倍或者出现出血症状。在定义CR 或R 时,应至少检测2 次PLT,其间至少间隔7 天。定义复发时至少检测2 次,其间至少间隔1 天。有效率=(CR+R)/n×100%。或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B.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有效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C.远期疗效标准:治疗疗程结束后,定期随访,再次评估临床疗效维持情况。

1.3 排除标准 1)综述、荟萃,动物、细胞实验,观察组干预措施为纯中药的研究。2)研究病例少(<50 例),质量低,数据资料不全,统计学方法错误。3)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致,无纳入、排除标准,非随机对照研究。4)以儿童ITP、妊娠合并ITP 为主要对象的研究。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 名评价者各自按照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严格筛选,之后对结果进行核对,若意见不一致,请教专业老师讨论确定。提取纳入文献基本资料,反复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1.5 质量评价 参照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包括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藏、研究者及受试者盲法、结局评估者盲法、结果数据不完整、选择性报告、其他偏倚7 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3 个等级,即“低风险”“不清楚”和“高风险”,其中判定为“不清楚”的须写明原因。

1.6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5.3 软件进行Meta 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效应尺度选用比值比(OR);对于连续变量,测量单位相同时效应尺度选用加权均数差(WMD),测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选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计算95%可信区间(CI)。通过χ2检验及I2值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若P≥0.1、I2≤50%,则表示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I2>50%,则表示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亚组分析,分析其异质性来源。对于纳入文献较多的研究(≥10 篇),绘制倒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830 篇文献,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最终纳入20 篇。文献检索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共纳入20 项研究[9-28],1 538 例病例,其中观察组782 例,对照组756 例,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析纳入研究的病例基本资料,可见,在ITP 发病人群中,青年女性多于同龄男性,与较多的研究报道相一致[4],这可能与青年女性自身免疫功能状态有关;ITP 病程一般较长,约三分之二发展为慢性,病程常持续1 年及以上;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多使用一线药物激素(泼尼松),丙种球蛋白,二线药物促血小板生成药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抗CD20 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联合清热凉血止血、益气活血补血、健脾滋养肝肾类中药。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资料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 系统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2 项研究[9-12,14,16,19-22,25,28]使用了随机数字表法,判定为“低风险”;6 项研究[13,15,17,18,24,26]仅提及随机未表明随机方法,判定为“不清楚”;2 项研究[23,27]随机方法错误,判定为“高风险”;所有研究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及盲法,一致判定为“不清楚”;1 项研究[20]有退出病例,结局数据不完整,判定为“高风险”;所有研究均未阐述其他偏倚来源,均判定为“不清楚”。见图2。

图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Meta 分析结果 1)临床疗效:共纳入19 项研究[9-17,19-28],研究无异质性(P=0.9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具有优势[OR=3.42,95%CI(2.55,4.58),P<0.000 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其中1 项研究[21]所使用中药为成药,另有1项研究[12]按证型报道,所使用汤剂系列涉及三种不同治法,其余17 项[9-11,13-17,19-20,22-28]研究干预措施均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对这些研究按不同中医治法进行亚组分析,亚组间无异质性(P=0.63,I2=0%)。合并效应量,经过分析,可见,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OR=3.42,95%CI(2.55,4.58),P<0.000 01],见图4。

图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临床疗效森林图

图4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临床疗效亚组分析森林图

2)外周血小板计数:共纳入15 项研究[9-17,19-22,25-26],研究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I2=9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方面具有优势[WMD=22.88,95%CI(17.48,28.28),P<0.000 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5。研究具有高度异质性,考虑其异质性可能来源于疾病分期、病程及不同的中医治法等综合因素。

图5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外周血小板计数森林图

3)中医证候积分:纳入3 项研究[12,17,23],研究存在中度异质性(P=0.10,I2=5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优势[WMD=-5.69,95%CI(-7.30,-4.07),P<0.000 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6。

图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森林图

4)中医证候疗效:纳入2 项研究[12-13],研究无异质性(P=0.6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具有优势[OR=5.32,95%CI (2.19,12.89),P=0.000 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7。

图7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森林图

5)Treg 细胞水平:纳入3 项研究[14-16],经检验,研究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6,I2=8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提高Treg 细胞水平上具有优势[WMD=0.59,95%CI(0.06,1.12),P=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8。

图8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Treg 细胞水平森林图

6)CD4+T 和CD8+T 细胞水平:纳入4 项研究[16-19],关于CD4+T 细胞水平的研究无异质性(P=0.5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提高CD4+T 细胞水平上具有优势[WMD=4.39,95%CI(2.72,6.06),P<0.000 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9。关于CD8+T 细胞水平的研究存在中度异质性(P=0.10,I2=5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降低CD8+T 细胞水平上具有优势[WMD=-3.30,95%CI(-5.07,-1.52),P=0.000 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0。

图9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CD4+T 细胞水平森林图

图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CD8+T 细胞水平森林图

7)PAIgG 水平:纳入4 项研究[19-21,25],研究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I2=9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降低PAIgG 水平上具有优势[WMD=-8.96,95%CI(-13.77,-4.15),P=0.000 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1。

图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PAIgG 水平森林图

8)不良反应发生率:共5 项研究[20-24]报道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皮肤瘙痒,齿龈增生等,可能与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相关,因此,临床中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加重肝肾负担的中药,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时对症处理。研究无异质性(P=0.4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OR=0.42,95%CI(0.20,0.89),P=0.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2。

图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森林图

9)远期疗效:共4 项研究[25-28]报道了远期疗效,1 项研究[26]于治疗结束6 个月后随访,2 项研究[27-28]于治疗结束2 年后随访,1 项研究[25]未明确具体随访时间,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及有无出血征象,再次评估其临床有效率,达到CR 或R 即为远期临床有效。研究无异质性(P=1.0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比西药治疗ITP,在提高远期疗效方面具有优势[OR=3.37,95%CI(1.74,6.50),P=0.0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3。

图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VS 单纯西药治疗组远期疗效森林图

2.5 发表性偏倚分析 运用RevMan5.3 软件绘制关于临床疗效、外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的倒漏斗图。如图所示,两个倒漏斗图两侧圆点均不完全对称,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见图14、15。

图14 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临床疗效倒漏斗图

图15 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外周血小板计数倒漏斗图

3 讨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孤立性血小板计数减低(<100×109/L),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风险[29]。免疫耐受机制的破坏被认为是ITP 发病的关键[30]。在约60% 的ITP 患者中,血小板的减少是由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的,主要是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的IgG 抗体,亦有少量的IgM 和IgA 抗体[31]。被自身抗体标记的血小板,其Fcγ 与脾脏巨噬细胞表面的Fcγ-受体(Fcγ-R)结合,进而被脾脏吞噬破坏[32];或由抗体诱导血小板去唾液酸化,继而与肝细胞表面Ashwell-orell 受体(AMR)结合,由肝脏清除[33]。另有一部分患者对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无效,其血清中并无抗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提示细胞免疫亦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初始CD4+T 细胞在不同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可分化为Th1、Th2、Th17、Treg 细胞[34]。Th1细胞分泌IL-2、IFN-α、IFN-γ,Th2 细胞分泌IL-4、IL-5、IL-9、IL-10、IL-13,共同介导机体免疫反应。Thl7 细胞分泌IL-17、IL-21、IL-23、IL-6,介导机体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35]。CD4+调节性T 细胞(Treg)主要分泌IL-10、TGF-β,能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抑制抗体产生,在维持机体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6]。CD4+T 亚群Th1/Th2、Th17/Treg 比例的失衡,参与了ITP 疾病的发生[37-38]。CD8+T 细胞通过分泌效应分子(颗粒酶、泌穿孔素),或通过Fas/FasL 途径,介导血小板的破坏,其中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s)是最主要的细胞,可直接裂解血小板,并能作用于巨核细胞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产生[39-40]。

现代中医学者统一将ITP 命名为 “紫癜病”[41]。本病多因感受风热之邪,热毒入里,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发为瘀点、瘀斑,或衄血。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化,致气血生化乏源,脾虚不能统摄血脉,致血溢脉外。肝肾亏虚,阴虚火旺,热灼血络,扰血妄行。离经之血变为瘀血,瘀血阻于脉络,致血不循经,病情反复。可见“热”“虚”“瘀”是其发病的关键[42]。

近年来,较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ITP,有利于类固醇皮质激素的减停、改善西药的毒副作用,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中医治疗包括成药和汤药,根据不同的中医治法,我们将使用汤药的研究分成不同亚组与未分类的研究合并分析,结果提示常规西药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在提高ITP 临床疗效方面更具优势。进一步对纳入文献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发现对于血热妄行证:临床多用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即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或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阴虚火旺证:多用茜草、紫草,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卷柏、白茅根、侧柏叶,活血通经、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证:多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摄血止血;仙鹤草,补虚、收敛止血;当归、丹参、三七、鸡血藤,活血补血。脾肾阳虚证:多用太子参、熟地黄、锁阳、补骨脂、菟丝子,健脾温肾、调养精血。肝肾阴虚证:多用女贞子、墨旱莲、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滋养肝肾、填精生血。

本研究中,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进行Meta 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在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远期疗效,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Treg 细胞水平、CD4+T 细胞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CD8+T 细胞水平、血小板相关抗体IgG水平,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尚有一些不足之处:1)纳入研究的质量较低。研究共纳入20 篇文献,有12 篇明确描述了随机分配方案,使用了随机数字表法,6篇仅提到了随机,2 篇随机方法错误。对于是否采用分配隐藏、盲法,均未提及和描述。2)结局指标的选择不够严谨。有4 篇文献,观察了CD4+T 细胞的水平,CD4+T 细胞存在多种亚型,其中Th1、Th17 细胞在机体中可分泌多种致炎因子,诱导ITP 的发生,Treg 细胞可诱导免疫耐受,恢复血小板的水平。研究表明,血小板相关抗体IgG 特异性较差,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尤其是抗GPⅡb/Ⅲa 抗体在ITP 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随后的研究,我们将纳入更多以CD4+T 细胞亚群、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为观察指标的文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的优势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3)研究存在一定发表性偏倚。从关于临床疗效和血小板计数的倒漏斗图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存一定发表偏倚,可能与阳性文献报道较多,及纳入文献质量偏低有关。

综上,现有证据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ITP 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设计不够严谨,使得本研究证据不够充分,未来仍需更多高标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西药异质性计数
古人计数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