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吴叶军,姜泽东,乔 琦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计72项职业资格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其中,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焊工作为准入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是要求及考核最严格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之一,其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关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特种设备制造、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发展。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制造业以数字化、智能生产为方向进行转型升级,不断提质增效,增强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为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输送满足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旨在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其中,对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进行了具体部署。从国际制造强国来看,2020年1月1日生效的德国《职业教育法》,分析了德国不断推进以工业4.0为代表的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深刻影响,要求职业教育加大数字化力度,特别是加工制造业与行业标准相衔接,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
全球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我国作为全球工业体系最全的国家,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制造业的全球品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制造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线阵地,如何构建专业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直接关乎培养人才能否服务产业发展。
为适应我国焊接产业发展需求,2019年发布的新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在保留原有手工焊考试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激光焊等智能焊接项目。但是目前,在培养手工焊技能扎实并能进行机器人编程及焊接的人才过程中,国内各职业院校未能厘清机器人焊接标准融入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以及掌握并能应用相关标准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团队,使得国内各职业院校仍以传统手工焊教学为主,无法支撑智能焊接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特别是机器人焊接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制度,以及课程内容、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融合机制极为迫切。
目前大多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是学科式的,教材结构按学科逻辑顺序编排,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教材内容较为陈旧,项目无法对接新的典型工作岗位标准,与职业缺乏衔接,职业特征不突出,针对性不强[1-2]。职业教育的功能是培养满足当前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这种人才的培养中,有些课程内容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根据产业变化而及时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下:(1)全新技术的应用;(2)工艺标准和产品质量的变化;(3)新业态带来的全新工作内容。这些变化很可能导致已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完全丧失学习价值[3],因而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能将知识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块化、规范化,推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掌握。
经过市场调研,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金属材料的焊接加工、焊接工艺编制、焊接质量检测等工作,也能参加焊接设备、材料的销售与售后工作。按专门化培养方向分别可以担任以下岗位群的工作:(1)初始岗位:焊工、技术员、工艺员、试验员、质检员;(2)发展岗位:生产管理员、焊材管理员、理化试验员、产品资料员和产品销售员;(3)拓展岗位:车间主任、项目经理、焊接工程师。随着企业数字化、自动化不断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焊接示教编程及焊接(对应传统手工焊焊工)、焊接工艺制定(对应传统手工焊技术员、工艺员)等岗位人才需求不断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焊接方法与设备、金属材料焊接、焊接工艺编制、焊接自动化、智能焊接技术、焊接生产管理、焊接检验与质量控制等知识,具备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接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焊接生产组织实施、焊接检验与质量管理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机和自动化及智能化焊接设备操作、焊接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焊接生产管理、焊接检验与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调研的情况从教学角度出发,拟定符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的、适应这些岗位的教学课程。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出路[4]。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必须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以满足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与职业(行业)标准的衔接要求。因此,将本专业(群)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训为教育理念,将职业(行业)标准贯通,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保持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达到毕业即就业,这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传统的焊接技术对从业人员吸引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焊接行业的发展。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不断发展,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代表的焊接制造业朝着机器人焊接方向快速发展。因此,对于焊接专业来说,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将ISO 9606、ISO14732、EN287等国内外标准融入,培养手工焊接技能扎实的学生,并结合“1+X”技能等级标准、机器人焊接相关行业资格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培养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开展机器人焊接编程、能制定机器人焊接工艺以及能进行机器人焊接质量检验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职业特征,更能做到与产业需求相一致,这将是高职焊接专业的发展趋势。
坚持以行业企业对焊接类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创建能够突出工学结合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智能制造技术“两化”融合为主线,构建由学校、江苏北人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今创集团常州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和众多中小微企业等组成的“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双主体、三阶段”多元协同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组建劳模班的形式,聘请全国劳模和国家级技能大师进行实训教学,夯实学生焊接操作基本功,提高技能水平,进行技能储备;依托平台进行生产流程融入的岗位实训教学,将行业标准、企业生产要求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核心要求;通过平台的培训考试中心等,学生将应用专业知识,锻炼技术应用能力,满足企业的理论指导实践和创新需求。政行校企多方共建焊接智慧车间——智能焊接实训平台,针对智能焊接企业岗位需求,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合作成立江苏省联合技术转移中心,进行先进焊接技术的开发及教学内容转化;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合作搭建双线结合(线上+线下)实践平台,将智慧车间打造成资源聚集地,为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主渠道;与中国焊接协会合作成立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将最新的行业标准融入机器人焊接教学项目的开发,对接产业需求。
在构建课程体系与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多次研讨,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分析,对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解,进而将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培养与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依托平台上的江苏省焊工高级技师鉴定机构、江苏省特种设备焊工考试机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将国内外标准融入的资格鉴定、证书考取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开展学生焊工中级、机器人焊接操作员、国际焊工、国际焊接技师等国内外技能证书第二证书的项目教学及考证。
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焊接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工作过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把EN287,ISO9606(国际焊工考核标准),美国ASME第Ⅷ、Ⅸ卷,GB150,JB4708,JB/T4709,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考试与管理规则,电焊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等国内外标准融入课程,构建特种设备制造行业标准融入的专业课程体系。
由企业技术骨干、一线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共同设计企业典型产品,形成可用来组织教学实施的教学项目,课程负责人采用双负责人形式,根据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共同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在项目化教学中,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组织实施,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能很好地理解并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及方法,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工作任务都是在车间中完成的(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既要答疑解惑,又要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还要操作示范(教师与师傅合一);每个任务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合一);每个学习项目与企业产品生产要求相一致(项目与产品合一);以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员工身份完成工作任务,并得到考核评价(学生与员工合一)。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体系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做保障。聘请德国专家、全国劳模、技能大师等具有国际资格的行业专家为产业导师或产业教授,建立劳模工作室,通过劳模对接、师徒结对,实施劳模示范、专家指导,实现双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升;聘请迪森集团等企业技术工程师和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一对一校内骨干教师,通过专兼对接、校企合作,实施企业岗位实践、校内课程共建,实现“双师”实践技能大力提升;聘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所的智力资源,以“本科+高职”双导师团队为主体,建立先进焊接技术创新团队,通过专家对接、团队共建,实施项目共研、技术攻关,实现“双师”科研能力、创新水平有效提高。专家+团队、学校+企业、国内+国际,形成了高素质“双师”共生共长的发展生态。
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经验不难发现,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教育模式是今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强化职业标准对高职教育的指向和标准作用,科学地将职业标准要求渗透到实训教学中,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教学资源及教材等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与我国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岗位“零距离”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