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永,马永升
(1.汉中市南郑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陕西 汉中 723100;2.汉中市南郑区法镇人民政府,陕西 汉中 7231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一些先进的栽培技术被应用于玉米生产中,保证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田间管理是玉米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玉米播种后应实时观察玉米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的生长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
玉米品种选择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播种前,要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玉米品种。了解玉米品种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进而选择籽粒饱满和大小均匀的高质量玉米品种,才能保证玉米的发芽率。在选好玉米品种后,要做好处理工作。晾晒能够提高种子活性和发芽率,将种子晾晒2~3 d,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上,可能会造成种子灼伤。在晾晒过程中应定期翻动种子,每隔3~4 h 翻动1 次,目的是确保种子受热均匀。科学晾晒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并且能够刺激种子活性,促进种子发芽[1]。要做好浸泡催芽处理,可以选择放在冷水或者温水中浸泡。如果选择冷水浸泡种子,浸泡时间应控制在12~24 h,完成后晾干种子播种即可。如果选择温水浸泡,水温控制在45~50 ℃,时间为6~10 h,种子捞出后阴干即可。
为了提高玉米发芽率,要选择透气且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保证排水和灌溉,选择pH 值在5~8的中性土壤。选地后做好整地工作,通过深耕晾晒的方式,能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翻耕深度控制在25~35 cm。通过合理整地提高土壤透气性,减少土壤板结。在整地过程中配合施用农家肥和化肥,选择的肥料必须发酵、腐熟,如果有机肥不足,可施用尿素和二胺,为之后玉米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选择适合的时间播种,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出苗率。通常情况下,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才能播种,并且土壤湿度维持在60%左右。播种太晚会导致玉米出苗受到影响。在玉米种植中要控制好播种密度,为植株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还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一旦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影响玉米产量。通常情况下,应在了解当地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如果土壤肥力较差,播种距离控制在60~80 cm。如果土壤肥力较好,可以采取宽窄行种植技术,宽行距离控制在80~85 cm,窄行距离控制在25~30 cm,避免浪费土地资源,提高播种效率。
1.4.1 苗期管理
1)查苗和补苗。播种后会出现玉米缺苗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种子质量差和播种方式不合理,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检查是否存在缺苗现象,并及时补苗,可以选择多余的玉米植株进行移栽。如果缺苗现象比较严重,要选择同种类的玉米品种育苗,然后带土移栽,提高幼苗成活率。
2)间苗和定苗。玉米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和定苗,坚持去弱留强的原则,保留健壮的幼苗,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抗病虫害的能力。选择合理的间苗和定苗措施能够使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充分汲取养分和水分,促进玉米根部正常生长发育。在间苗过程中避免伤到幼苗根部,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开展间苗和定苗工作。
3)适当蹲苗。苗期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一旦灌溉过多会出现积水现象,同时会阻碍玉米生长发育。在拔节前要做好灌溉控制工作,利用蹲苗控制玉米地上部分生长,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发育,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2]。
4)科学中耕培土。中耕培土可促进玉米生长,要控制好中耕深度,深度在6 cm 左右。
1.4.2 穗期管理技术
1)科学追肥。结合玉米生长情况控制好追肥量和追肥时间,与苗期相比,玉米穗期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种植户要注意观察秧苗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缺肥症状要及时补充肥料,最好选择在大喇叭口期追肥,选择速效氮肥,在玉米抽雄前10~15 d 施肥,并且结合玉米生长情况,可施用碳酸氢铵600~750 kg/hm2、尿素225~300 kg/hm2。可以采用人工施肥或者机械施肥的方式,施肥完成后用土覆盖,防止肥料流失。
2)灌溉和排水。穗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做好该时期的灌溉工作非常关键,可以在施肥过程中配合浇水,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旦该时期出现高温伏旱天气会导致花粉败育,影响果穗花数、粒数以及玉米抽雄。出现旱情后要及时灌溉,可以采取喷灌或者沟灌的方式,但是要严格控制好灌溉量,水分太多会影响土壤的呼吸功能。
3)防倒伏管理。受玉米品种和栽培密度等因素影响,在穗期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加强该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选择中耕培土措施和适当增施有机肥,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做好肥料管理工作,促进玉米植株粗壮,提高玉米抗氧化能力[3]。
1.4.3 花粒期田间管理
1)追施花粒肥。如果在玉米生长前期施肥,会导致玉米在生长后期出现缺肥的现象,应及时补充花粒肥,防止玉米叶片早衰,也能降低玉米空秆率,增加粒重。在施入花粒肥的过程中,该坚持尽早施肥的原则。结合玉米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确定施肥量。如果该时期的追肥难度较大,在施肥过程中可以配合喷洒叶面肥1~2 次,选择磷酸二氢钾和尿素,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土壤肥力较好,并且前期没有出现脱肥现象,且玉米生长状态良好,不需要施用花粒肥,否则会造成玉米贪青晚熟。
2)浇灌开花水。玉米花粒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第1 次施入花粒肥之后,要结合玉米生长情况科学灌溉。确保土壤持水量控制在70%~80%。一旦土壤出现缺水,会严重影响花丝抽出,导致花粉活力下降,从而影响玉米花粉受精,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
3)人工辅助授粉。玉米可以采用自然授粉或者人工授粉的方式,辅助人工授粉能够提高玉米的结实率和产量。有些玉米雄穗分枝数少,可以选择人工授粉的方式,能够提高授粉效率。要控制好人工授粉时间(9:00)和授粉次数(2~3 次)。
4)人工去雄。人工去雄可以减少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养分消耗,让养分更好地向雌穗中转运,并且促进玉米进行光合作用,降低玉米植株覆盖率。通过人工去雄的方式还可以将一部分害虫带出玉米田外,使玉米增产1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好玉米去雄时间,选择在雄穗刚抽出并且没有散粉前进行,过早会影响叶片正常生长发育,过晚会影响去雄效果。
5)防止玉米倒伏。玉米在生长后期会出现倒伏现象,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中耕培土可提高玉米根部抗倒伏能力。在追肥的过程中,喷施叶面肥,选择磷酸二氢钾溶液够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6)拔出空秆株和小株。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玉米田会出现一些空秆和低矮植株,会与其他植株争夺养分和水分,还会影响其他植株进行光合作用[4]。为此,在玉米授粉完成后,应将低矮的植株拔出干净,确保养分能够供给其他植株,保证籽粒饱满。
7)叶面喷肥。玉米生长后期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在玉米生长后期出现肥力不足的情况,可以追施叶面肥,选择1%尿素或者0.2%磷酸二氢钾,通过该种方式能够促进玉米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增加玉米的千粒重。
粗缩病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尤其玉米苗期发病比较严重。发病后的玉米幼苗生长速度放缓,叶片变成深绿色。随着病毒的入侵,在玉米生长发育后期会影响玉米抽雄,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通常情况下,有些粗缩病病症和其他健康的植株很难分辨,也增加了识别难度,有些感染的患病植株和正常植株相比略微矮小,会出现无法正常抽雄的现象。粗缩病病毒是该病的主要致病菌,灰飞虱是传播粗缩病的主要昆虫媒介。灰飞虱直接汲取玉米嫩叶汁液,传播病毒。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玉米苗期的杂草较多,会造成灰飞虱大量繁殖和迁飞,增加了发病和传染概率。玉米生长后期,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增强,但也会受到灰飞虱的影响。要加强日常田间管理,及时去除杂草,破坏灰飞虱生长环境,杂草过多的田块会导致灰飞虱数量增多。尤其在玉米成熟收获后,要清除田间杂草,并且带出田间集中烧毁处理,防止灰飞虱越冬。为了减少灰飞虱越冬基数,在收获完成后要采取深耕措施,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田间观察可以发现,玉米6 叶期前很容易感染病毒,针对已经发生该病的玉米田可以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发病初期,选择5%氨基寡糖素水剂,兑水50 kg 均匀喷雾,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不同玉米生长阶段发生粗缩病的程度不同,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引导广大种植户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减少粗缩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玉米褐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周期都会出现,尤其6~10 叶期是该病的高发时期,对玉米的叶片和茎秆部位的为害较大。主要会从叶片下部开始发病,扩散蔓延后,形成褐色小块病斑,随着病情的扩散和加剧,病斑变大。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会跟着病残体直接越冬,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第2 年会成为主要侵染源,借助气流传播,直接为害其他健康玉米植株。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能够降低发病概率;做好田间的杂物和杂草清理工作,消灭感染病原菌。玉米秸秆不能采取还田的方式处理,应将其统一带离田间,要经过充分腐熟和高温杀菌后才能还田。做好前期管理工作,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科学施肥,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营造健康的土壤环境,同时可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能力。做好玉米苗期追肥工作,可以施入尿素3 375~4 500 kg/hm2。做好田间灌溉和杂草清理工作,避免病菌滋生。针对褐斑病应遵循及早发现、及早防治的原则,针对发病比较严重的田块,选择药剂防治,包括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 倍液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连续用药2 次,防治效果较好。
玉米锈病发病速度快,并且可迅速扩散和蔓延,对玉米叶片、果穗和苞叶等部位影响较大。发病初期症状明显,叶片正面和背面会出现病斑,颜色为红褐色,如果出现疱斑,说明是病原体孢子堆,扩散后会出现大量粉状物,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会造成病害扩散和蔓延。染病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影响采光和对养分的汲取,造成籽粒生长缓慢,导致玉米减产。发生锈病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温度、湿度有着直接关系,尤其夏季高温很容易发生该病害,气温在20 ℃左右,并且相对湿度在90%以上会增加发病概率。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充足的光照也会造成该病的传播和扩散。受种植地区地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也会发生锈病,如果种植地区低洼和土壤湿润,会造成土壤透气性差,病害迅速扩散和蔓延。
该病害受玉米品种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更容易发生该病害。玉米锈病的病菌会随着气流向其他种植地区传播和扩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难度。做好田间清洁工作。患有锈病的玉米植株会存有孢子,在第2 年成为主要侵染源,做好日常田间清洁工作十分关键,在玉米收获完成后要彻底清理田间的病残体,并且统一深埋或者焚烧,减少该病害;科学施肥管理,要合理搭配施用磷肥和钾肥,减少施氮量,结合玉米苗生长情况适当追肥,玉米苗期可以少施肥,穗期可以重点施肥;控制好玉米种植密度,以此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还能够抑制锈病[5]。
有些植株受到病菌影响后会直接发病,可以给植株叶片喷洒杀菌剂,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玉米田间出现发病情况后,要及时用药,可以选择25%粉锈宁800 倍液,每隔7~10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 次左右,能够有效控制锈病。在锈病孢子萌发高峰期,选择效果好和毒性低的化学药剂,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要不断优化玉米栽培技术,尤其是做好玉米田间管理工作,保证玉米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