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野下新时代山西电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3-12-26 15:53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电影史山西人文

史 悦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数字人文是新时代研究电影文化的新范式。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创新为山西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新技术山西电影能够推进山西文化资源的传播,通过修复电影和数据挖掘能够完善山西电影历史资料。然而,在技术迭代发展的同时,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山西电影发展实际,结合数字人文的研究背景,对山西电影的未来发展展开研究。

1 数字人文

1.1 数字人文的发展与应用

数字人文出现前,“人文计算”被认为是“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人文研究”的精确表达。人文计算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意大利罗伯托·布萨在IBM公司的帮助下,用计算机为多达1 100多万拉丁文作品编制索引。我国的数字人文研究相较于其他国家与地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起,考古学家将计算机技术引入考古文献检索系统的建设工作。钱钟书于1984年倡导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并指导建设了“中国古典数字工程”。如今,数字人文的应用已经从文字资料扩展到影像、声音、图像等内容[1]。

1.2 数字人文与新时代山西电影研究

近年来,数字人文在技术支持下得到了充分发展,主要应用于古籍、文物的分析与整理,同样的,数字技术也可以对地方电影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相较于传统人文依靠直观感受和传统经验的研究方式,数字人文依托于大量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分析而得出的客观化结果,能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获取更加系统、全面、准确的数据和素材。数字化地方电影历史谱系是在电影史观创新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地方影像发展史和地方电影人生命轨迹[2]。在学术层面,大量的影片资料和数据为地方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样本,为重塑地方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提供了可能。新时代的山西电影研究始于2017年, 2022年,由山西大学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共建山西数字人文研究院,开拓和创新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其具有数字技术赋能的属性,旨在实现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为新时代的山西电影研究提供了数字技术保障。

2 山西地方电影特性

2.1 地方特色鲜明

地方电影通常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特色。以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为例,主人公的对话采用了山西大同方言,其中梁子这一角色在煤矿矿井工作中患上尘肺病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山西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2022年1月在国内上映的《来处是归途》,讲述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夏一家的故事,在外工作的儿女回到家乡照顾生病的父亲,随着老父亲病情的恶化,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该电影由刘泽导演执导,自大学毕业后,刘泽导演植根于山西本土,《来处是归途》作为他的首部剧情片,拍摄于山西太原,山西方言始终贯穿于整部电影,具有浓重的山西文化特色。强烈的地域特色既能够树立电影的类型风格,也能成为潜移默化宣传当地人文和地域特色的工具。

2.2 地方电影连接地方精神文化

地方电影深层次表现着地方文化精神,即使地方电影叙述的故事内容不同、视听语言风格不同,但其核心所表达的地方情结与精神内涵具有较强的相似性。2018年,由郭啸执导的山西电影《一个不落》,讲述了主人公李向东带领村民解决矛盾、走向致富的故事。该电影展现了山西人民齐心协力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同时,该电影让本土农民来参与拍摄,而非邀请专业演员,更能体现淳朴真实的乡村生活面貌,展现更具山西特色的乡村新图景。2020年,在山西平遥古城电影宫首映的《风雨日昇昌》,讲述了山西晋商的发展,展现了晋商发展道路的坎坷与辉煌。影片较好地凸显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

2.3 山西地方电影带头人引领作用

贾樟柯导演主持成立了平遥国际电影展,其中“从山西出发”单元开创于2018年,选择的是主创为山西籍的电影人、出品方为山西影视公司的电影,或在山西取景拍摄的电影。该单元为山西电影人的影视创作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旨在以电影为媒介将山西精神文化传播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自2018年以来,已有《绿茵之外》《青春正好》《谁说我不靠谱》《山乡宁静》《来处是归途》《画时间的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如梦晋阳》《奔流到海》《风平浪静》《窦娥冤》《国宝险途》《谷子地》《地球最后的导演》《一个不落》等电影在“从山西出发”单元提名获奖。在山西电影人才培养方面,山西电影学院作为山西传媒学院的二级学院,由贾樟柯出任学院院长,并邀请一支“梦之队”教师队伍为学生授课,包括导演专业主任贾樟柯和张一白、录音专业的张阳老师、美术专业的霍廷霄老师、编剧专业袁媛老师、纪录片专业林旭东老师,客座教授有宁浩、毕赣、李睿珺和大飞等。

3 新时代山西电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 山西电影研究的机遇

3.1.1 文化宣传:地方文化符号构建城市形象

地方视角主要是指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出现与真实地理空间相关的要素,既包括物理空间的再现,也包括人文层面的表达。在地方电影中,地方元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达了长期凝结而成的区域价值和区域身份的认同感。电影作为较为完整的视听语言,能够给观众带来较强烈的多维度冲击感。当“价值凝结物”作为视听符号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会使观众将此影像符号与自己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继而再次加强观众对于地方身份的认同感,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宣传地方文化特色的作用。2021年,江西省文旅厅推出一批江西影视取景地,开发“跟着电影游江西”的旅游线路产品,以《庐山恋》《闪闪的红星》《建军大业》等在江西取景的经典电影为主题,打造面向年轻人的沉浸式电影体验或剧本杀项目,以经典电影知识产权制作喜闻乐见的周边产品,形成电影、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构建起更具影响力的城市形象。

3.1.2 电影修复:文化遗产保护

电影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不仅在故事表达、视听语言等方面获得了发展,电影本身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产业、社会等多层面的时代意义。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电影修复工作广泛采用数字修复技术,降低了修复老电影的难度,对于地方电影而言,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修复技术能够使得更多地方年代电影有更加清晰流畅的画面和音频,其能够利用数字技术挖掘、修复和保护更多老电影。当地方历史电影的观影体验越来越好,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比如,爱奇艺就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在视频画质修复上,尤其针对黑白电影开发了特别的AI算法,原汁原味还原老电影的艺术风采[3]。

3.1.3 电影数据化:电影风格及商业数据分析

数字技术对电影资料的分析不仅包括宏观的电影研究,还包括对电影进行深入的细读和阐释。如,结合计量电影学,通过文字、图像、声音、镜头长度、镜头种类、运动类型、蒙太奇表现、图像信息以及镜头构图等方面的信息,对电影的风格类型进行分析。尤里·齐维安在研究计量电影学的论文中表示,作为一款用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电影并编有可用于处理“剪辑率”的程序的“在线应用软件”,计量电影学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关于电影剪辑的广泛而且多样的“数据库”[4]。山西电影研究者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山西电影的图像、文字、镜头、剪辑等可量化指标,对山西电影的风格进行分析,将本土电影的风格与其他地方电影的风格进行比较。影像创作虽然不应该只拘泥于公式与数据,但是一定的量化指标分析可以帮助电影研究者对现存的电影进行分析,并结合客观数据深层挖掘影片制作的方式。对于电影学习者和创作者而言,能够更快地找到创作灵感和学习到电影制作方式[5]。

除了通过大数据分析电影文本本身,电影的商业数据、取景地旅游数据同样可以作为电影相关的数据独立成库。商业数据包括电影的票房收入等,研判整体地方影片的市场规模,以影片排片场次、人次、影院、院线以及城市为维度统计电影的商业数据。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分析线上的电影票房等商业数据,同样也需要对线上流媒体频道用户的点击率、观看量、评论数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实现对地方电影业的研究与规划。取景地旅游数据可以以取景地为主体,统计在此取景地拍摄过的相关电影,增强地区文化影响力,为取景地附加旅游商业价值。在对地方影视取景地进行统计时,可以采用地图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展现山西影视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对于地方电影研究来说,可视化的电影商业数据能够作为清晰客观的研究资料,分析山西电影的商业发展路径,并通过描绘电影受众的消费画像,包括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的调查梳理,提前判断山西电影的偏好人群,有针对性地面向受众人群选择电影放映场次、宣传手段等措施,有助于地方电影扩大影响力。

3.1.4 新角度:助力中国电影史发展

地方电影史研究是一种研究电影史的新角度。为加强电影史研究的可靠性,区域性电影研究将研究视角下放至微观层面,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从小切口入手收集地方电影史资料与数据,最后汇总成为更加完整全面的国家电影史。“重写电影史”工作启动以来,相较于整体电影史宏观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如年代久远、史料散乱等,而地方电影史研究以区域为脉络梳理电影史,弥补了电影史宏观视角上的史学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将民间、地方、普通人物的电影故事进行了补充与扩展,从小处着手,推动电影史研究不断发展。地方电影研究不仅能够在内容上扩充电影史,并且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以微观视角去搜集查找地方性影视资料,从而深化地方历史认知,进而为宏观影史研究奠定基础[6]。

3.2 山西电影研究的挑战

3.2.1 研究样本:影片数量规模小

相对于宏观的全国电影研究而言,山西电影的研究样本有限,样本数量的不足限制了电影数据的搜集、梳理、分析、汇总。在前期电影史研究过程中,相对于宏观角度的国家电影史而言,山西电影研究较少,可参考的数据资料也不多。相较于发达地区的电影史,欠发达地区的电影史研究的资料搜集难度会更大,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影片数量少,另一方面,历史性的地方影片由于保存技术等问题难以复原。数量样本较少的情况下,地方影片的数字人文研究会难以为继。

3.2.2 技术难度:人才队伍建设难题

地方电影数字人文资源平台的搭建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协同合作,通过将独立分散于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各种相关文本、影像等多形态数据进行深度抓取、汇聚、串联和统计分析,结合当地电影制片厂或相关电影协会提供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关键词分析、图像语义标注、视频检索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信息科学方式,形成结构化资源库。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对于地方而言,数据库建设所需要的具有成熟数字技术的人才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4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山西电影的发展与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山西电影在新时代、新技术的助推下,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数字技术的发展正是一次契机。山西电影的未来发展应植根于山西丰厚的文化底蕴,依托于山西优秀的电影人才,借助数字新技术的力量,塑造山西电影在观众心中的新形象,以电影作为媒介带动山西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

猜你喜欢
电影史山西人文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人文绍兴
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
人文社科
从法国电影史的发展看“作家电影”流派的意义与影响
电影史研究 主持人寄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