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

2023-12-26 10:27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山东大学校园环境

解 国

浅析新时代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

解 国

[山东大学]

近年来,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育人阵地日益多元,如何打造提升校园人文景观,彰显其环境育人功能,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环境育人视角,尝试分析校园人文景观的育人功能,以山东大学某校区人文景观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其发挥的育人功效,以期为高校校园环境特别是人文景观的改造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新时代;高校; 人文景观; 环境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空间要素,在学校三全育人中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2]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均有着重要影响。在新时代高校越来越重视“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校园人文景观环境建设以更好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校园环境及人文景观的特征

高校校园环境是指一所大学校园内环境的总体情况,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师生看得见的、物质层面的东西,诸如校园道路、树木草坪、景观小品等室外环境和教学科研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室内空间,以及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等硬件设施等。软环境包括校史校训、校风学风、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团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师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蕴含人文因素、赋予文化意义的硬环境。

高校校园硬环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基础条件,供师生学习生活使用,主要发挥使用功能。但当其被赋予人文因素后即能发挥育人功能,成为使用功能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体。使用功能是指高校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需要的物质性功能,是基础性的;而育人功能是因地处高校校园与师生接触而自然产生的、延伸出来的辅助功能。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绿色生态意识、艺术审美、行为习惯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无声地达到育人目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旦就曾说道:“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3]校园人文景观,是高校校园内建筑、植物、雕塑等园林要素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特征以及反映大学历史和办学理念的景观,作为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部分,丰富的人文气息和文化蕴含使其有别于其他而更具内涵和育人功能[4],因此可以说文化因素是高校人文景观区别于其他园林绿化的主要特征。

二、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青年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热爱大学生活、热爱母校校园、培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让大学生的人格在校园生活感悟中得到升华。

(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精神品质

早在上世纪中叶,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 环境育人不同于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它是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心理和日常生活,趋向良好的精神品质,逐步塑造完整和谐人格。学生通过对树木、建筑、景观等环境的感受,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感。[5]古人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还虚心”,体现的是竹笋竹林的冲天气节和谦虚美德。校园里梅花绽放,立马让学生会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励志诗句。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园林绿化也会因为融入了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化情感或价值取向,而升华为人文景观,会通过其文化因素感染影响学生心灵,起到育人效果。

(二)助力传承大学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及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和状态。中外许多优秀的建筑历经风雨数百年,至今依然为人们所留恋所铭记,主要是因为这些建筑背后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典故。一般认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高校的建筑物能够体现文化性,是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景观通过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学校自己的校园特色,成为大学生和校友的精神归属。一所大学通过充满本校特色的人文景观,能够呈现她的办学历史和荟萃人文,让一代代学生得到滋养和发扬光大。

(三)传递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与价值引导

校园环境建设和打造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坚持时时处处以师生方便快捷舒适为原则,做到日常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学习交流的桌椅板凳随处可用,让学生们生活、交流、休闲能够舒适自由方便,将一所大学对于学生的关爱通过无微不至的环境、设施传递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大爱情怀。同时,校园环境建设还应重视融合人文因素,如绿色生态意识、节能减排观念、节约节俭等思想观念,见缝插针地利用起来,在使用的同时受到教育。

三、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与环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近年来,山东大学系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完善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全方位育人取得显著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山东大学济南校本部中心校区人文景观的打造及育人特色。

(一)精心打造校园主广场传承齐鲁文脉

文化性是大学精神的实质,是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所在。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都诞生在山东。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有崇尚自由辩论的稷下学派,其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一直为后人称道。山东大学坐落于儒家文明、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山东省,离不开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作为全省高校的龙头,在中心校区精心打造大成广场和稷下广场,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大成广场作为学校的主广场,位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南门内,以儒家思想核心“礼乐”为广场景观建构的导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与厚重的鲁文化。大成广场之“大成”,表示大学问、大道德、大事业,取自《孟子·万章上》中“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的思想学说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隐含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广场南侧立有山东大学校规石。一条水系贯穿广场南北,有着源源不断,长流不息的寓意。水系起始处有汉白玉雕刻的“大成”二字。在水系通道上,刻有《大学》全文,提醒山大人时刻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水系两侧有步道,其上镶嵌着8块刻有“礼”“乐”“仁”“和”“书”“数”“射”“御”的正方形青铜地雕。大成广场中央为辟雍池,池中央是一座边长9米的黄色方台,方台中间汇聚了18个喷泉,名为“儒泉”。儒泉沿跌水而下,汇入明池。池水如鉴,即可正衣冠,明是非,知得失,赏心悦目,教化天成。广场两侧列植银杏,共计72棵,代表七十二贤人。贤人弟子拱卫中央的孔子石雕像,儒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稷下广场,位于中心校区北门,是形态壮观、寓意深刻的主题广场。广场之名取自战国时代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即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促成当时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以“稷下”为广场命名,表示学校要继承发扬“稷下学宫”思想自由、开放办学的传统,形成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校园文化氛围。稷下广场整体分为四部分,自南向北分别为:十圣石、百家争鸣、叠泉与沉园、跌水与北广场。稷下学宫的镂空雕塑、十圣石和玉琮等景物突出齐文化内涵。形态多变的涌泉、喷泉、壁泉等动态活跃与百家争鸣的主题一致。稷下学宫所代表的齐文化的活跃和奔放,与山东大学百年历史所积淀的厚重历史,相互融汇,相得益彰。

校区内各种建筑的系统冠名,也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比如校区内两幢主要建筑冠以明德楼,知新楼,均取自《论语》“温故而知新”和《礼记·大学》。南北主路冠以宏德大道、明德大道、厚德大道,东西路冠以至圣路、亚圣路、兵圣路、智圣路、元圣路,路名各“圣”均是古代齐鲁大地上涌现的先贤大师。

(二)继承校园历史文脉,构建大学精神家园

校园人文环境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能够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符号。特定的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师生学习生活的日常点滴,反过来强化在一代代师生以及校友心中的认同感。山东大学注意保护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集体活动以及承载师生情感的公众场所。这些场所虽然算不上历史古迹,但是却记录了学生们在校园四年、七年甚至十年的日常喜怒哀乐,保护这些场所能把这些校园回忆、校园活动传承延续下来,也就等于将一所大学历史上的活动片刻场景变成了永恒记忆,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

“小树林”,这是师生给予她的亲切称呼,真实的名称“文渊林”反而让师生们容易淡忘。小树林位于中心校区弘德大道以西,东邻图书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小树林其实是以几十棵苍翠挺拔的悬铃木围聚而成,林下是蜿蜒曲折的贴地木栈道,错落有致地点缀着休闲桌椅。徜徉其中,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是学子们早上晨读的打卡地。每到新生入学、老生离校即在此处举办小型晚会,纪念重要时刻。林内的“文渊林”巨石已被摸得油光锃亮,即将离别山大的毕业生们都会怀着依恋和记忆抚摸一下巨石。小树林已不仅是山大中心校区的一处园林景观,更是每一名山大学子心中那柔软的角落,已经成为山大一道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风景线。

(三)设置人物雕塑和景观石,传承弘扬大学精神

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是大学校园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整体环境中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校园里,规划布局一些名人雕像、刻石等景观小品,增添大学校园环境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山东大学高度重视雕塑的作用,仅在中心校区就设立了各种雕塑和景观石刻共24处,其中人物塑像9处。景观石刻主要有如位于校区正门正对的校规石,正面镌刻着山东大学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背面则是《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的节选内容,督促一代代山大人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位于科学会堂门口的“咸仰懿德”景观石,充分表达了山大学子对母校培育大德的感恩之情和对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期盼。

人物塑像主要是在山东大学历史上曾经学习、工作,为学校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山东大学各学科的奠基人、学科代表人、教育家。如树立华岗、成仿吾塑像,表达纪念两位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同时也表达对山东大学历史上重要历史时期的老校长的景仰。

目前,在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前矗立“大哉孔子”雕像,在校园世纪林、小树林、各个学院楼内外树立着闻一多、蒋维崧、王普、蒋民华、王克明等文学家的雕像,这些名家大师雕像,是山大人薪尽火传、砥砺前行的印记,也是山大一百二十年来栉风沐雨、一路芳华的缩影。 “八马同槽”和 “冯陆高萧”群雕掩映在文史楼北侧花园中。“八马同槽”喻指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八位著名教授,奠定了学校史学发展之长久格局。冯陆高萧,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任教于中文系的四位知名教授,他们长期执教,悉心育才,对古典文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长期引领中国学术潮流,奠定了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办学传统。每次经过这些雕塑都会让师生以别样的方式感受时空的交错,邂逅名家大师,令人肃然起敬,思绪万千,大师榜样示范的力量就这样感化教育引导着一代代山东大学的师生,这些雕塑发挥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双重意义。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既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阵地,发挥着课堂教学、思政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作用,对大学生影响深远,高校应该自觉主动创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环境,逐步提升环境育人的效能和水平。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页。

[2]王玉红.环境育人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报,2018,26( 2) : 144-145.

[3]马锦义,薛亮,王雅云.浅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与环境育人[J].中国农业教育,2010(02):35-37.

[4]张少莹, 牟江,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诠释-四川大学学者广场景观规划设计[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3(02):245-246.

[5]李凤木.高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08):82-83.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山东大学校园环境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Paresse constructive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
新发现
La nouvelle vision du succès de la carrière chari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