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以体验教育促进中华美德主题教育

2023-12-26 09:17:25李红河南省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河南省驻马店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仁爱传统美德美德

■ 李红(河南省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河南省驻马店市)

“中华美德”是我国有史以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与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称。

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倡导“体验教育”作为少先队工作主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以研究性、主体性为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方向,采取追随体验、换位体验和模拟体验等形式,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在体验活动中养成传统美德

(一)在体验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习惯

1.在养成教育中体验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道德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我们就利用晨队会,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重视对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训练。提出小学生“四要四不”:要脚步轻轻地走路,不要横冲直撞地乱跑;要轻声细语地说话,不要大喊大叫;要时时都用文明语,不说粗话脏话;要处处都讲普通话,不只在课堂上说。提倡文明行为四件事:你丢我捡,你玩我学,你挤我让,你需我帮。通过诵读、演讲、讨论以及平时的行为评选“文明”小标兵,用榜样来激励。

2.在文明示范中体验

改变以往的护导生为文明示范全员轮岗制,中高年级每个学生都参加管理。在校门口设文明岗,早晨中午由礼仪学生身佩“文明礼仪”绶带站立岗位,以礼貌的语言、文明的举止迎接全校师生。学生为别人示范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的过程,从中感受不文明语言、行为的危害,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管理中强化学生的主人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变包办代替为辅助指导,变限制约束为启发创造,变堵塞封闭为开放疏导,最终变学生的被动管理为自我服务。

(二)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好助人、献爱心的精神

1.在主题活动中体验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我们利用主题活动形式,普及到每一个学生。举行最佳主题活动和校级雏鹰奖章评选。确立活动主题,确定以“爱”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此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围绕主题大胆展开想象,设定自己喜欢的、具备丰富色系的活动内容。“吻您,辛苦的妈妈”“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教师,我想对您说”“学校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等,让学生在吹拉弹唱、现场演讲、DIY制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实现对爱的深层理解,升华个人对爱的感悟。

2.在社会活动中体验

我们让学生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深入生活,组成雏鹰假日小队活跃在工厂、农村、家家户户,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献爱心;为执行任务的交警送水,与巡警一起上岗巡逻。在接触社会的活动中感受社会主义好,体验人间真情,学会关心和帮助。在寒暑假中,每班都有一两支送温暖、献爱心小队到孤寡老人、烈军属、退离休干部家帮助做家务、送对联、聊天、表演节目。把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落到实际行动中。

3.在拉手活动中体验

通过“手拉手”活动的体验,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深层次的思想沟通、做好彼此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民众的生活条件、习俗存在明显差异,但这完全不妨碍大家血脉相连、形成亲密的大家庭。以此培养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浓厚感情。我们首先让学生体验与身边的同学交友,进一步开展与贫困地区的校级间拉手交友活动。和泌阳县春水镇小学、确山县莲花乡小学、驿城区杨楼乡小学,保持长期友好往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孩子们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三)在体验活动中养成孝父母、爱劳动的习惯

1.在当家作主中体验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养成这一习惯,我们选择让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父母角色,体验父母的辛苦。具体的流程如下:在节假日或者周末的时候,家长要留出一天时间,让学生与自己互换身份,由孩子负责一日的工作和家务,到父母公司参与劳动,在家中完成打扫房间、洗衣服等事务。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父母的不易,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将热爱劳动的意识内化于心,在不断的实操中提高个人的劳动能力。

2.在劳动服务中体验

为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们还安排了每天三十分钟的自我服务劳动,每周一次的劳动服务日,每年一次自我服务大比武活动。还把学生带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一个空间自由实践,给学生一点机会自由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在体验活动中培养爱祖国、爱集体的精神

1.在新闻报道中体验

我们雏鹰广播站设立了“校园焦点新闻”栏目,每班负责一周,观察、采访、组稿、主持、导播全由学生独立进行。小记者可参加本周内学校一切重大活动,对捕捉到的见闻,仿照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模式进行评论。这一活动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观察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及主持正义的品质,增强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在校园形成了健康的舆论导向。活动中,我们强调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2.在书香活动中体验

通过读书比赛,促使学生多读爱国书籍,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在名人名言、唐诗宋词、伟人故事中遨游,探究奥秘,增长知识,吸取营养,感受动人之处。久而久之,受其熏陶,增爱国志,立报国心,达到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3.在节日活动中体验

每年的清明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是德育的大好时机,我们抓住机会,组织了《祖国在我心中》知识问答、演讲与拼图比赛,让学生在激情演说与动手摆拼中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在参与过程中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等待我们去开发、去建设。我们还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学生围绕国事报道这个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了解许多国家新闻、大事要事,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参与其中,当家作主。

总而言之,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以体验教育为载体,抓住校内和校外两个阵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

二、在班队活动中培育传统美德

1.充分利用晨会

晨会的特点是周期短,见效快,便于总结昨天,指导今天,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一是利用集体晨会,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场景功能,每周安排一次国旗下讲话。具体来说,应该指派校内表现较好、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作为代表进行讲话,如此就能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在校内营造出良好氛围。二是利用雏鹰广播站,采访宣传学生身边仁爱美德的生活小故事。三是在班级组织的晨会中,每月安排两次仁爱美德教育内容。

2.适时结合时事

时事,即生活中的事,是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我校开展了“新闻发布”活动,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见闻在班级中交流,如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世博会、中国太空站、抗击疫情的成功、建党百年的成就等,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增强了对党和国家未来的信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孩子们的新闻汇报除了这些国家大事外,还有一些社会新闻,校园新闻、班级新闻,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等,从这些事件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甚至是审视社会。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他们会获得一个对社会的真实而客观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他们会以加倍的爱心来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

3.发挥主题班队会作用

班队主题会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其影响也是积极的。我校结合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开展《弘扬中华美德,做跨世纪新人》读书征文活动,《中华美德在我家》系列活动,仁爱美德故事大赛,仁爱美德名人名言解读,我为班级(红领巾)争光彩活动,以及学守则、学规范,做文明小学生活动。

4.抓住传统节日

传统纪念日因其特殊意义而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仁爱美德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利用“三八”妇女节和重阳节,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长辈的一系列教育,如“让妈妈笑一笑”活动,做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爸爸生病了”,我跟妈妈去上班(买菜),“今天我当家”,“我为爷爷过生日”等;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助残日、红十字日,我校开展“我为社会做好事”活动,夸夸我的同桌,学习身边的人,“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捐助活动等。以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尊重残疾人。利用清明节,缅怀先烈,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祖国。教师节到了,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感受教师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和关爱,如开展“教师的一天”调查报告会,说一句赞美教师的话,举行“对教师的回报”演讲比赛等,向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我们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适时地将仁爱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

5.营造校园文化

学校是仁爱教育的主要基地,“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教师要充分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墙壁等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教育,对净化学生的心灵,弘扬仁爱美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红领巾广播站的美德故事,橱窗里学生的征文,中队活动的剪影,黑板报中的时事专刊,墙壁上的名人名言、画像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仁爱美德教育的有效素材。

三、家校协调,实施传统美德教育

1.创办家长学校,目的在于教育家长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首先是调查家校中不利于培植学生爱心的因素,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热点问题。定期请有关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做专题讲座。其次是通过每月两次的“家校通讯”小报,向家长和教师宣传有关培埴爱心、弘扬仁爱美德的方法和途径。

2.举办每月一次家长日活动,通过家长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培植爱心,弘扬美德的教育情况,让家长参与班级教育实践活动,谈感受,提建议,从而让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培养爱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家长养成“仁爱”教育的意识。

3.定期举行家长和教师谈爱心教育的沙龙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教育家长和教师,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做法和效果,以及教育中还在存在哪些需要调整改正之处,从而促进家校协调,让学生的爱心得到较好的培植,同时,把每次活动的内容,通过家校沟通进行宣传和推广。

4.组织教师把家长与教师交流的教育经验,以及教育专家研究的成果编写成“家校协调,培植爱心,弘扬仁爱美德”的教育指导手册,发给家长,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

5.学校定期组织“仁爱”教育优秀家长评选,使家长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得到肯定和鼓励,同时将课题研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典型案例。

四、思考与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立志勤学、爱国爱民、尊师敬业、勤劳节俭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的“形”,也是中华民族的“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传美教育,无疑是一项关系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扎“根”固“本”的教育工程。只有在家庭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在社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好的社会风尚才会蔚然成风。只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德育作为工具性实证知识教育,它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懂—熟—会”;而传统美德的德育则在本质上是世界观性质的价值教育,它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懂—信—行”,核心是信,即信仰。从德育心理接受规律来讲,赋形动情的美的形象感染,优于抽象纯理论说教。我们应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的不同,在教育上分层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认识上,由直接到抽象;在行为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心态的原则进行系列教育。思想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辨别美与丑;在生活中去识别是与非,并能掌握其价值标准,在活动中明理、导行。要让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受感染,能感想,有感受,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讲心里话,在争论引导中,求得共识。

猜你喜欢
仁爱传统美德美德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诚实是美德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4:30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 07:39:20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9:35:02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06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