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清
时光匆匆,如梭似箭。转眼间,《世纪风采》迎来办刊30 周年。我有幸分管过该项工作长达16 年多,与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浓厚的办刊情结。现作些琐忆,以利后来者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努力把杂志办得更好。
我于2004 年11 月担任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新任主任俞胶东征求我对领导班子分工的意见,其中一项分工就是要我分管世纪风采杂志社工作。当时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领导班子一正两副,每人分管的工作任务较重。我作为班子新成员,自然服从班长的工作安排。于是先兼任《世纪风采》主编,后又兼任社长、主编,直到2021 年2 月领导班子分工调整,才不再分管该项工作(由于杨中华副主任到中央党校学习,实际我又代管了两个月)。
《世纪风采》创刊于1994 年1月,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题写刊名,是江苏省唯一的党史类纪实性刊物,由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管主办。在2004 年8月举办的《世纪风采》创刊10 周年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冯敏刚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对《世纪风采》创刊10 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要求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努力把《世纪风采》办成全国一流期刊。这是省委领导同志对《世纪风采》的殷切期望,也是江苏党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
正是在《世纪风采》创刊10 周年之际,我们接过了办刊的接力棒。继续办好刊物,在第一个10 年辉煌基础上,再创第二个、第三个10 年新辉煌,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份责任无疑是沉甸甸的,充满着光荣,也充满着艰辛。
经过前10 年的办刊努力,《世纪风采》已经形成了特色、品牌,在全国党史界和期刊界有较高的美誉度,在广大读者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我接手分管《世纪风采》办刊工作时,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世纪风采》杂志刚刚经历了全国报刊大整顿,虽保留了下来,但省财政取消了拨款,办刊的经济压力加大;杂志社领导班子处于新老交替阶段,退休的老主编已长时间“超期服役”,办刊人员也青黄不接,聘请的三四个老编辑是编稿主力;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整顿,客观上对杂志发行造成了影响,杂志发行工作愈加困难;外包的广告(包括理事会、协办单位)工作,受大环境的影响,已大幅萎缩;世纪风采杂志社作为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单位性质不同、工资福利待遇不同,人员思想不大稳定,等等。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作了客观分析和深入思考。当时我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办好刊物放在首要位置、作为首要任务,这是政治责任。只有把刊物办好了,实现了刊物的社会效益,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如果只考虑杂志社几个人的利益,格局不放大、眼光不放远,只会越来越被动。我们只有把办刊工作与党和人民的需要、与党史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发展。而办好刊物的关键在于刊物的质量,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紧扣党史刊物的定位,突出党史刊物的特色,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在讲好党史故事、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上下功夫,才能把《世纪风采》的品牌擦得更亮。我提出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广泛组稿和重点组稿的关系,不能光靠自然来稿,而是要主动出击、主动组稿,建立动态、稳固的作者队伍,使一大批老领导、老同志及党史专家成为杂志的作者,从源头上解决“稿荒”及刊物质量问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系,把握好新中国成立前后史料的比例,不能只有新中国成立前的内容、没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而且必须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后史料比例,以此适应党史工作的发展,更加全面地来反映党的光辉历史;三是口述史料和编写史料的关系,口述史料是当事人亲历亲见的回忆,比较生动可读,编写史料是党史专家研究成果的转化,有一定深度和史料价值,两者各有优势,相得益彰;四是长稿子和短稿子的关系,没有长稿子,杂志的分量不够,但长稿子过多,杂志容量就显得小,读者看着也觉得累,必须做到长短结合、优化组合;五是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关系,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既突出重要党史人物和重要党史事件的内容,注意讲好党的故事特别是领袖故事,不断提升刊物的层次,增强刊物的吸引力、影响力,同时兼顾江苏地方特色,刊发一定比例的江苏地方党史的内容。当然,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并不容易,《世纪风采》有时处理得很好,有时处理得也并不好。比如,有一段时间,长稿子就过多,我甚至提出了每期篇数要求。除此之外,我还要求严格落实编前会和“三审三校”制度,以求不断提高编刊质量。我也始终参与杂志策划组稿,认真做好终审工作,做到逐篇审看、逐字审定,努力把好最后一道关。鉴于杂志出刊的时间性,我总是加班加点进行终审,以最快速度审毕稿件,以免在手中耽搁了时间、影响了出刊。对杂志的四封(特别是封面)和版式设计,我要求每年必须变化一次,绝不能按往年的原样不变。2006 年杂志的用纸从60 克提高到70 克,2017 年采用双色印刷,杂志面貌有较大改观。经过16 年多的不懈努力,办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世纪风采》杂志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党史优秀期刊(是唯一获得两届全国党史优秀期刊的刊物)、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第六届江苏省优秀期刊等荣誉。
在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领导班子支持下,我们对世纪风采杂志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通过竞争上岗方式解决杂志社新老班子交替问题。2005 年,经过全机关符合条件同志公开竞选,2 名同志脱颖而出,分别担任杂志社副主编、副社长,后又分别担任执行主编、执行社长。同时从机关抽调几名优秀年轻干部支持杂志社办刊。外请的老编辑不再留用,由在职人员承担全部办刊特别是编刊任务。2007 年开始,我们在杂志社内部试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将工作业绩和收入分配挂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在办刊工作受到外部环境较大冲击情况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竞争上岗方式虽然只使用了一次,后来没有再使用,但在第二个办刊10 年刚起步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开始,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很多同志先后担负起《世纪风采》的办刊责任,如徐树法、马英连、陶炳才、陈亦工、王恒、杨溯、聂红琴等人,根据工作需要先后担任了杂志社执行主编、执行社长(或者执行副主编、执行副社长);张继东、史荣等也分别担任副主编或副社长,参与杂志社领导工作;还有一批机关年轻同志参与了杂志编辑工作,他们与杂志社同志一起为《世纪风采》办刊工作作出了贡献。
《世纪风采》经过前10 年的办刊努力,积累了数十万资金,有了一定的家底。但这个家底还是较为薄弱的,离做大做强的目标有很大差距。由于省财政取消了拨款,发行工作面临冲击,广告业务大幅萎缩,办刊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坐吃山空,数十万积余就会很快花光。为此,我们提出开源节流的总体思路。节流当然是加强内部管理,压缩内部支出,一些支出项目包括发行先进可以安排1 个指标赴外省旅游等统统砍掉,杂志印刷数量精打细算,机动余量一压再压,尽量减少浪费,等等。开源当然是想方设法增加收入。首先考虑的是争取恢复省财政拨款。在2003 年全国报刊大整顿中,《世纪风采》杂志被省财政“一刀切”取消了拨款。为此,我们与省财政厅积极协调,反复说明《世纪风采》不在清理整顿之列,作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省财政应恢复核拨经费。省财政厅提出,由省新闻出版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我到省新闻出版局向有关负责同志作了汇报,得到了支持,同意出具有关证明。于是,从2006 年开始,省财政厅恢复了定额拨款,并且由原来的10 万元增加到20 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纪风采》办刊经费困难。同时,通过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机关总动员和市县党史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杂志发行量稳定在3 万多份。当时机关每人都有发行任务,考虑到大家的承受压力,我们多次下调了发行指标,最后在办刊经费有保障的情况下,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张亚青下决心取消了机关发行任务。但不可否认,在第二个10 年办刊期间,这种沿用第一个10 年做法、采取机关总动员支持发行工作的模式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广告业务一开始想了很多办法,维持了一段时间,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难以为继,但在开始几年对杂志社增加收入也起了一定作用。第二个办刊10 年是最艰难的时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渡过了难关,在办好刊物的同时,每年能够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赢余。进入第三个办刊10 年,我们逐步迎来了办刊经费的根本好转。在省委领导同志的关心和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张亚青、邢光龙两任主任的争取下,省财政厅两次提高了杂志社的定额拨款。省委组织部从2016 年底开始,每年从党费中拨出经费支持办刊工作。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杂志社的办刊经费问题,使办刊工作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力保障了杂志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世纪风采》办刊工作得到了历任省委领导同志和各个方面的关心支持。2017 年1 月22 日下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省委常委、秘书长樊金龙等人陪同下来到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调研,并看望机关全体同志。在世纪风采杂志社,他详细了解了办刊情况。当听到杂志发行量达3 万多份时,他表示了赞许,勉励大家进一步办好杂志,更好地发挥党史刊物的宣传阵地作用。省委老书记韩培信、沈达人、陈焕友等很关心《世纪风采》办刊工作,不仅欣然担任杂志顾问,还多次撰写回忆文章交《世纪风采》首发(我至今还保留着他们在清样上的亲笔修改稿),梁保华老书记在担任江苏省省长期间也为《世纪风采》撰写了卷首语。省新四军研究会长期与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办杂志,储江、郑竹波、朱泽、吴镇等老同志不仅参加杂志顾问座谈会,对办刊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而且经常宣传杂志,动员各有关方面做好供稿及订刊工作。顾浩、吴镕等老领导都是杂志的老作者,他们经常为杂志撰稿,顾浩老领导擅长诗词创作,吴镕老善写纪实短文,他们的作品为杂志增色不少。全国、全省的党史工作者是杂志的稳定作者,他们为杂志提供了大量优质稿件。有一段时期,杂志社执行主编每年要往北京跑几趟,登门向党史专家组稿、约稿,我都予以支持。省新闻出版部门也关心支持《世纪风采》办刊工作,局领导多次过问《世纪风采》的办刊经费、改革改制及进农家书屋等问题。其中,《世纪风采》曾一度列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范围,最终留在了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世纪风采》进入农家书屋,且每年保持了一定数量,这些都得到了省新闻出版部门的支持帮助。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三位负责同志曾一同专程到杂志社,对刊载涉及重大党史题材的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省新闻出版局在报刊审读工作中还给予《世纪风采》更多关注,在《江苏报刊审读与管理》《江苏出版审读》上多次撰文肯定《世纪风采》杂志的办刊质量,2020 年甚至三次刊文予以表扬。市县党史部门对办刊工作特别是发行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自杂志创办以来,全省党史系统始终是杂志发行的主渠道,市县党史部门克服了很多困难,将杂志发行工作作为分内事,确保杂志发行量持续稳定。办刊成绩的取得,无疑是省委领导同志和各方面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党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世纪风采杂志社全体同志辛勤付出的结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纪风采》的繁荣发展需要一代代党史工作者不忘办刊之初心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今天,《世纪风采》即将开启第四个新的10 年,我们衷心祝愿《世纪风采》越办越好,更好地发挥党史期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