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地方高校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对策研究

2023-12-26 04:50刘卫朋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5期
关键词:高水平基础科学

李 浩,刘卫朋

(1.河北工业大学 化工学院,天津 300130;2.河北工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401)

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正在面临新的窗口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发展和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不断提出新需求。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端,能够为后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提供强劲源头动力。

高等学校作为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新发展格局下也肩负着新的使命。其中,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科技创新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如何将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同区域创新战略深入融合以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工作,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又一时代命题。为此,本文围绕新发展格局下基础研究发展的新态势、高质量发展对高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新要求、区域创新对地方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的个性化需求等,探讨提升地方高校基础研究水平的对策。

一、基础研究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新态势

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以提出科学问题为根本前提,解决科学问题为核心目标[1]。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拓展人类知识的同时,基础研究的工具理性、应用价值日益突出。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继续支持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的同时,越来越关注面向国家需求和重大战略任务的基础研究。例如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提出基础研究资助要积极而均衡地追求满足两个目标:在知识前沿领域中进行一流研究,在战略性研究领域中均衡分配资金以完成国家目标;美国国家科学院2020 年发表的报告《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的未来 75 年》认为,美国应在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更加凸显目标导向。英国研究理事会将基础研究资助分成“特定目标导向模式”和“响应模式”;荷兰科学研究组织将基础研究分为“好奇心驱动”和“需求驱动”两种类型资助;德国科学基金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将与国家重点研究领域有密切关系的资助项目列入特定的创新项目等;日本则始终重视把科学前景的判断与社会目标结合起来[2]。

在我国,通常将基础研究分为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类。后者强调通过国家需求中重大科技问题带动,更加强调应用牵引,从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强化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的探索[1]。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研究机构正在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通过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系统推进基础研究的任务布局、平台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引导基础研究主体分工协作,促进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有机结合,进而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效能[3]。

二、新发展格局对高校的基础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世界科技史和教育史表明,国立科研机构、一流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体,也是形成科学中心的重要源泉。高校齐全的学科门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提供了条件。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的基础研究工作承担着新的角色与使命。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强化学科前沿探索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在继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为此,高校的基础研究工作应更加注重通过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前沿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

三、地方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更应坚持针对性和精准化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还具有主动适应地方发展重大需求的功能定位。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科技与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是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从地理空间的视角,创新产出水平与研发要素的地理集聚密切相关,后者能够带来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因此,高校基础研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4]。实际上,各地方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大多形成了自身差异化的相对优势和特色。对于地方高校的基础研究而言,在持续开展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同时,应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攻关任务加强定向培育布局,将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基础研究是奢侈也很艰深的研究。现阶段,在人财物以及知识储备上,开展深入基础研究的领域与资源有限,基础研究的推进须坚持针对性和精准化理念。因此,地方高校的基础研究工作不需要大而全,需要的是更加聚焦,应强调重点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区域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从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研究确定基础研究的特色发展模式。同时,以现实情况为依据、因地制宜设置未来创新方向、目标与任务,审时度势地探究提升效率的有效路径。

四、提升地方高校基础研究水平的对策

地方高校在实践层面如何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结构、设立新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尤其是有效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是需要不断探讨的时代话题。科学家的独立自主权是基础研究的主要特点,实际上,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与自由探索并不矛盾,有组织的关键在于引导和聚集创新资源,不在于干涉科学创新思想。为此,地方高校提升基础研究的实践中,应重点聚焦在引导和聚集区域创新资源。

1.优化科学问题选题和凝练机制。科学问题既可源于好奇心驱动的前沿探索,也可源于行业产业的实际需求。随着一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并布局占领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面临理论突破的瓶颈,企业要想引领行业,就必须寻求理论突破,在基础领域有重大创新。在当前发展阶段,我国仍有大量科技型企业,尤其是近年来新成立的成长型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限于人力和精力等因素,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地方高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搭建基础研究的重大平台,开展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将成为新的趋势。充分利用区域内企业的物质与资金优势、高校的人才优势开展合作研究,探索灵活深入的合作方式,在交流与合作中挖掘具有重要广泛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根本问题,进而推动重大创新发现,使基础研究和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共同的协调发展。

“有组织的科研”更加注重研究选题,注重组织引导高校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凝练转化为科学问题。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重要的智库资源,强化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目标的基础研究选题机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联合资助模式。结合区域内资源与区位优势,鼓励面向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自由探索,提升行业与区域原始创新能力。通过问题导向、应用牵引,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底层科学原理,为现代工程和颠覆性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促进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融通发展。

2.适度超前建设科研基础平台并加强区域共享。目前,重大理论发现和科学突破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科研基础平台的支撑,尤其是伴随着科学研究向超宏观、超微观和极端方向的发展,大型实验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通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平台,科研基础平台是能够为开展科学前沿和开拓新兴交叉领域研究提供强大的科学实验手段,也是培养高端基础研究人才的基地。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实验研究平台能力建设、共享程度和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吸引和集聚高水平人才。地方高校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与区域内相关高校和科研平台联合,进一步加强建立区域内合作共享机制,共同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科研基础平台。通过构建科研基础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群,形成聚集效应,发挥科研基础平台在培养和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促进前沿交叉融合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形成互联互通、分布式的基础研究创新生态。

3.做好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引育。基础研究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高水平原创科研成果的产出归根结底是依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来实现的。先进的人才团队往往能够引领和催生地方行业变革,因此,培养、造就和凝聚一流人才是持续产出原创性成果的基础。在人才引育方面,需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引进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在人才发展重点上,要从优先考虑规模扩张向重点关注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转变。在承担国家或区域重大攻关任务过程中,培养出能够长期扎根服务区域发展的基础研究团队,培养熟悉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特点的战略性科学家。同时,还要建立体现重大原创性贡献、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等的人才评价指标,为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保障。

4.持续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基础研究需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全球视野主动布局国际合作,能够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并实现创新力量不断汇聚。通过支持科研人员积极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会议及交流活动,输送人才到国外高水平研究大学开展访问研究等方式多方拓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途径。支持创办或主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国际系列会议,吸引更多国外高水平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大力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来华开展联合研究,支持科研人员在优势研究领域开展以我为主的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通过充分研判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或地方特色产业对国际合作的实际需求,探索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前瞻性地布局对产业科技发展具有引领、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基础研国际合作优先支持方向。

5.围绕重点学科群开展交叉研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与知识结构演变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更容易产生重大科学突破。高校特别具有学科汇聚、各类人才齐备的特点,在高校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行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尤其是聚焦地方行业前沿交叉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有组织地研判科学发展态势,完善重点领域学科群培养机制,使之有利于围绕重点行业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基础研究。同时,以重大交叉科学问题为导向,探索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和支持交叉研究的新机制,培育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展共性知识和原理的交叉融合。围绕特色行业和领域的前沿方向,有组织地融合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加强多主体、多学科协同,更好地孕育、催生、释放集群创新的乘数效应,在若干前沿交叉优势领域取得有特色的原创性成果。

6.围绕区域特色构建分类评价管理措施。由于高校学科配置和人才种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涉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性评价是实现正向激励、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不同领域的基础研究各具特点,其研究起点、科研条件和经费投入、研究路径、产出形式和周期、科学研究阶段显然不同。对整个高校体系而言,无法建立一个普遍适用、固定模式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可以根据区域行业特色和研究队伍实际,建立对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分类支持、分类管理,既重视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也重视与国家需求和地方产业特色更加紧密相关的战略性基础研究。

7.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高校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过程实现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能够支撑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为此,需要注重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注重加强拔尖学生的选拔和培养,为基础研究输送后备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完善学分制改革和小班化教学,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设置应更加对标世界科学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研活动中,推进导师制、强化科研活动训练,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行业和重点领域需求为重点,激发学生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兴趣和志向,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后备军。通过最直接的前沿研究体验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精神,为将来成为成熟的、独立的研究者奠定基础,为未来从事高水平前沿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不断深化与属地基础教育的合作,努力发现并选拔出真正对基础学科有志趣的英才,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精准选拔、贯通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高水平基础科学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科学拔牙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