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瑞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高校应优化出台各类政策措施,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进一步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中。
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供了最佳机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及创新领导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后备人才支撑。同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求职观念,使他们对创业产生新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坚定其创业的信念”[1]。作为青年,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因此,高校应坚持“以创新创业意识塑生”的工作理念,将国家创新实力发展壮大的现状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深度融合,借用我国创新实力的成效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壮大,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规范、精神凝聚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重塑学生勇于突破、志在创新的进取精神。
我国在科技重点领域加速赶超,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任务对于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科技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源头所在,为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高等教育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就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就需要创新教育方式,特别是重视对大学生展开创业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大批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高校应全面实施创新创业素养教育,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核心要素,把握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创新素养的培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每一门课程都彰显出创新素养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保持自主创新实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受成长背景、知识基础、学习经历等的影响不同,对于创新创业素养教育的接受和内化程度也不相同。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素养缺乏深入的探究理解,认知不全面,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更没有构建完整的逻辑体系;一些学生虽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概念,认知却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强大的情感支撑,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认同国外创新成果和实践,缺乏对我国自主创新的自信和认同感,不具备传承等实践意识。面对如今深刻的社会变化,在微博、抖音等各类平台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爆发式增长、各类思潮交流碰撞的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领域也会出现多种问题,如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潮的碰撞、自我认知和现实社会要求的差距等,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使学生群体的功利和务实取向日益显现,更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构建,削弱了高校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正向影响。因此,有的学生易陷入创新创业素养缺失的困境,正是高校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陷入困境的表现,增加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难度。
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以及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等,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充分释放,这为现阶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未能够把创新创业素养理论讲透,无法运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对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不够,存在“课程以传播创业就业知识为主,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结合度偏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专业实训平台互相分离”[3]的问题,一些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实现就业为导向,创新创业培育方面相对较弱。此外,部分高校重视传达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准则而忽视个体价值,忽视学生精神领域的成长,较少关注学生对创新创业素养体验与感悟的差异性,存在工作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创业需求脱节、课程定位不精准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与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相适应的且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校内校外资源联动、要素融合仍有欠缺。这些不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成效,可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需持续深化改革”[4]。
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并不局限于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其目的更多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所获应用于实践。当前,一些高校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工作,缺乏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如未能获得当地政策或经费支持,不能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深度合作,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即使有些借鉴之处但因为粘合度不高,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流于形式,未能推动高校创新创业素养工作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它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和高校本身资源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成果向外部传播转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由“点式”向“生态链”转变,形成校地、校企、校际以及跨行业、跨要素、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全方面、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生态链[5]。当前,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层出不穷,为高校利用其为依托提供了客观条件,优质的创新创业资源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工作提供丰厚的土壤,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食粮需求和身心发展状况。高校应以有代表性、影响力、竞争力的创新创业资源为依托,赋能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提升工作,深入挖掘、活化利用。同时,借用现代化方式推动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直观化呈现,利用新型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增强创新创业自信、筑牢创新创业意识根基。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协同机制,构建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模式,加强政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推动创新创业工作有序开展,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和创新实践平台,给予学生创新创业补贴和政策支持,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团体辅导、交流学习等服务和机会。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院校的合作,深入与国际创业学院的合作,强化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创业内部生态系统,在平台、团队、课程、师资、推广以及对外培训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同时,高校应加大对创业工作室的管理,提高工作室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工作室孵化功能。
每年全国都会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点子大赛、科技发展大赛、商业策划大赛等。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的目标和追求。高校应依托各级各类赛事平台,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在实战过程中促进创新创业素养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塑造、创新人格的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比赛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比赛的同时,丰富活动深度体验,滋润学生心灵,提升其创新创业素养。此外,高校应结合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对各级各类比赛进行赛后点评分析,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高校应以各项创新创业竞赛为契机,完善制度规范,开展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相配套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创业团队科研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专业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课程,是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将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开设多样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课程,让优秀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入课堂,为学校的“双创”教育添加鲜活的资源,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基础知识和内涵,促使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同时,课程设置应注重对优秀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转化和发展,将产业需求融入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方向等,制定专门的培育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挖掘特色,展示创新创业案例,向学生阐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渊源脉络与精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华民族创新魅力,秉承民族创新精髓,厚植创新创业素养底蕴,将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全过程。
运用时代化、大众化、数字化的新媒体方式,让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学生内心,是高校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增多,有利于高校进行宣传工作,也对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抓住学生的眼球,是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政策宣传工作的重点”[6],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方针政策,加大创新创业成果宣传效果,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为例,人工智能学院林智辉同学,得益于学校的各项政策扶持,走上了在校创业之旅,在学校各类创业比赛中斩获佳绩。2022 年12 月,他购买家乡滞销蔬菜送给老人,回馈学校和社会,动人事迹获得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成为我校的创业先进典型人物,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应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锚定“双创”教育这个基点,向学生传递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凸显的地位和重要意义,组织开展各类线上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主题活动,在宣传效果上下功夫,切实将新媒体的优势与传统创新创业素养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参与到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兴趣爱好与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提升相融合,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内驱力。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双创”教育深入开展的助推器。高校应正确定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职责和作用,充分认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守正创新,寻找协同机制,将更多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资源赋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切实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