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完善策略研究

2023-12-26 03:46
山西青年 2023年2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颜 麒 王 瑾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本科生导师制度萌生于西方精英高校的书院式培养模式,具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传承院校文化精神,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等良好效果,为世界范围内诸多高校参照和采用[1]。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21 世纪初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办学体量的发展历程,完成国家赋予的阶段性经济、教育和社会功能任务之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工作重点。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得到了重点强调,得到了政策层面上的大力支持,被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2]。当前,全国不少高校都推行了不同程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本文旨在分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意义,探讨高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度面临的挑战,厘清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内涵、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为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改善本科办学质量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一、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合理性及意义

(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位专门负责指导和关心自己学业、督促自己成长的导师。而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和选择课程,给予学术上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

(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行业趋势和自身优势,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支持,帮助学生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校师生情感联结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在师生关系中构建更为密切的联系。导师通过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

(四)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一对一或小组的指导,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提供帮助和解答。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适合其发展需求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竞争力。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高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挑战

(一)师生互动边界模糊

高校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是针对高校本科扩招后大班教学、填鸭式授课和标准化考试而导致的师生学术疏离、思想疏离、情感疏离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3]。但在目前阶段,虽然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安排下师生互动确实得到增加和更加规范化,但也存在互动边界模糊的问题,所以无法充分发挥导师制培育素质、培养创新、培植情怀的核心内涵。例如导师制和现行的辅导员制度可能存在重叠和交叉,就会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出现协调难度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导师往往主动参与到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琐事的关注与管理之中,这就又会造成导师制学术资源浪费,所以归根结底,师生互动边界模糊,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带来阻碍[4]。

(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大特色是所针对的对象是本科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智力、心理和学习行为习惯上具备独有的特点,不能简单将指导研究生的方法、模式特别是沟通方式简单地照搬到本科生上,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同时本科学生在个人能力、学习意愿、个体性格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且参与本科教育的个人目标和诉求也不尽相同,而目前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普遍采取的还是单向分配学生到教师的安排,这就使得导师所指导的同组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导师难以面面俱到,造成优秀的吃不饱,后进的嫌麻烦的窘境,给导师制的顺利开展带来不小的障碍。

(三)导师师资力量不足

在本科生导师制当中,导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导师的水平将会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在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加速了教师质量提升工作的开展。然而,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导师的重要性,忽视了导师队伍的规模和质量。客观而言,导师需要承担学生的论文指导、实习指导、科研项目指导等多项任务,然而任务过重,学生数量过多,很有可能导致导师难以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这反而会使得本科生导师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5]。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当中存在导师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对于学科研究缺乏深度,所以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术指导。

(四)配套制度不健全

目前,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很多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但部分学校仍然存在配套制度建设不甚健全的问题,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活跃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无人问津。不少院校在硬件配置上对导师制下的师生互动的场所、时间、经济保障还不太到位,使得导师只能见缝插针如打游击一样找机会和学生见面交流,久而久之师生双方都失去交流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导师制在开展过程中,导师选拔制度和评估机制等都有所欠缺,所以导致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出导师的作用和能力,进而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项目驱动融合,提升师生互动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要素是师生互动,通过系统、持续、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破除当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师生疏离问题,使本科学生在四年求学生涯中得到学业上的启蒙和引导,并受到导师治学风格和师德作风的熏陶,顺利开展人生规划,努力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促进和提升师生互动效果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措施。例如在目前的本科教育开展中,“双创”、“互联网+”、校际竞赛、校外实践实训、优秀毕业论文培育等项目都已十分成熟,且有充足的资源保障和激励机制,院校管理层面对这些项目取得的成绩也十分重视。故此,本科生导师制完全可以和现有的教学管理项目实行对接,例如有的院校在进行本科生导师分配时,即明确导师也担任所指导学生的大创乃至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把导师在学术创新上的指导和启发融合到具体的项目之中,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以及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驱动下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关注和引导。

根据不同项目的完成情况,导师可以及时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向更深层次学术领域进行探索,并充分利用好相关项目在场地、时间和资源上的条件和支持。在指导项目的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及时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术素养、创新能力、意志品质方面的闪光点及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导师应尽量全面准确和真实客观地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学术潜力,尽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归属感。同时,就学生有关超出专业领域之外的学术咨询和求助也应进行适时和专业的解答或转介,充分尊重学生对个人发展的自主选择[6]。

(二)明确导师职责,形成指导科学分工

要更好地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就应该对本科生导师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精准的界定,特别是和现有的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在学生学业发展、专业素养、人生规划和思想品德的指导上要做好分工,这样才能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回归导师制的本源,发挥导师的自身优势,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认同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及管理层对导师制的政策期待来看,本科生导师应该主要侧重在对学生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和学业兴趣的引导和激发上,原则上不介入学生具体公共或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思想品德的指导上,本科生导师应更突出思政元素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融合,用严谨的学术规范和自身的良好师德作风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达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非直接干预学生的日常课外生活。在学生就超出导师职责范围的事务求助或咨询时,导师也应明确自身职责边界,尊重其他教工同事的工作权限,对相关求助咨询进行及时转介并做好解释说明,取得学生的理解[7]。

(三)重视导师选拔,充实导师队伍

毋庸置疑,在本科生导师制当中导师队伍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高校需要认真进行导师选拔,在补充导师团队数量的同时,保证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在导师选拔标准上,应明确要求导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沟通、指导能力。所以可通过教师的学术背景、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学生评价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在选拔过程中还要增加面试环节,让导师个人进行教学演示和个人陈述,充分展现个人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导师的质量,可以设立导师培训与支持机制,让导师可以接受相关培训,提升其指导能力和教学方法。同时,激励和监督也十分必要,在激励方面,可以建立激励机制,例如表彰优秀导师、为导师提供职称晋升的机会等,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监督方面则要定期进行导师的监督评估,以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通过评估和反馈,发现导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优化。

(四)引入动态机制,实现师生互选

本科四年是青年学子心智迅速成熟、思维想法十分活跃的阶段,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想法和诉求都会有很大变化,完全应该采用动态的视角对本科生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工作。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一大吐槽在于其固化和静态的安排,师生双方都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相互之间的期待和认识与实际存在偏差,导致在后续沟通交流中出现障碍和困境。因此,从本科生导师制的初心出发,完全可以引入导师制的动态机制,给予师生双方自主互相选择的机会,从而优化师生搭配,真正做到发挥导师长处,因材施教,相互促进。院系应及时提供关于导师科研方向、学术优势、在研项目的相关信息,辅助学生进行选择;当然在师生互选的过程中,导师也不能过于功利只挑“学霸”摈弃“学渣”,而应秉持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情怀,对学生的情况和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在关怀到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个人专业领域和治学风格选择培育指导学生,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学术导师和人格模范。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在对其推进效果进行全面科学深入评估后,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高等院校应牢牢把握高质量师生互动这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本质内涵,在制度建设、体系培育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好上层设计和实质保障,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参与师生的实际情况和诉求给予充分的关心和回应,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育人育才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