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明 张志全 周洪月 周大山 周 鑫 李君海
(1.61363部队,陕西 西安 710054;2.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381)
地面不均匀沉降是局部的地面高程变化所导致的地质环境灾害。具有沉降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广等特点。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地面的建筑物、构筑物发生变形,进而给社会和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1-4]。依据地面不均匀沉降表象结果,主要存在水准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基准站观测以及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三种手段[5-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以GNSS、水准数据及InSAR 数据为手段对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研究,并广泛应用。
尹海权[9]以跨断层水准监测成果作为先验数据,利用贝叶斯反演方法融合GNSS 数据,对鲜水河断裂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章传银[10]融合重力数据、水准数据与GNSS 数据,对大地水准面的拟合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路旭[11]利用InSAR 影像对天津市进行地面沉降监测。三种手段中,水准数据精度高、点密度较高、监测频次低;GNSS 数据精度较高、监测频次高、密度较低;InSAR 数据点密度高、监测频次较高、精度相对低。文献[12-14]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提高了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但是数据融合手段多是通过各数据插值后的模型进行融合,各数据间相对独立,且实验范围内水准点密度不够。鉴于此,本文整理了2020—2021 年连续2 年天津市地面沉降水准监测数据,水准点平均密度小于3 km。并将与GNSS 观测墩刚性连接的水准墙脚点纳入水准网中,以GNSS 年沉降数据为先验信息,利用动态平差的方式完成水准监测数据、GNSS 观测数据的融合,对水准数据进行修正;针对InSAR 影像数据,以动态平差获取的地面年沉降量进行插值处理,以趋势面拟合的方式与InSAR 解算结果进行融合,削弱InSAR 数据结果中的大气及轨道误差,得到最终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本文充分利用了多源数据的优势,获得具有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与往年沉降结果进行比对,对沉降情况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水准测量是最传统的监测手段,也是高精度大地测量的常用手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天津市地面沉降一、二等水准监测约7 000 km 的观测资料、连测水准监测点约1 500 个。与往年水准观测数据进行比对后,获得有效测段高差1 418 段。
针对收集整理的水准监测数据,以北部某基岩点为基准点进行静态平差,水准监测点的验后单位权中误差为0.835 mm,中误差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黑色为湖泊)。
图1 静态平差中误差结果
水准测量作为一种相对测量,大范围的水准测量在进行平差时,中误差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不断累积,平差结果的鲁棒性不强。图1 中明显看出,随着距离的增加,点位权中误差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小于2 mm,在南部及北部山区,点位中误差超过6 mm,中误差的大小与距离为正向分布。
随着GNSS 技术的进步和GNSS 连续运行参考站的建设,GNSS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发展迅速,能够提供高时序、高精度的连续观测数据,且数据处理技术成熟可靠,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地面沉降监测手段之一。本文收集整理天津市范围内17个GNSS基准站的监测数据,利用的GNSS基准站与水准监测点的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GNSS基准站及水准点分布
近年来,随着SAR 卫星的不断发射升空以及处理手段的不断完善,能够实现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的地表形变监测,被广泛用于监测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震形变。本文收集整理了2020 年10 月—2021 年10 月的15 期共计30景R2的分辨率为5 m的雷达卫星影像数据,基于GAMMA软件按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方法完成影像数据处理。
在进行动态平差处理前,需要对水准监测数据及GNSS 监测数据的年沉降量的趋势性进行检验。本文选择17个GNSS观测站及其刚性连接的水准墙脚点的年沉降量进行比对,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GNSS监测站与水准监测数据 单位:mm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两种数据的趋势性,本文通过统计上述17个点位数据年沉降量的平均误差θ和标准差m来分析评估GNSS 数据和水准统计数据结果的差异。平均误差和中误差计算方法为
式中,dGNSS为GNSS 监测数据;dLevel为水准监测数据;N为点个数。
经过计算后,两种数据的平均误差为3.21 mm,标准差为3.99 mm。水准和GNSS 监测结果趋势性较好。
为了解决单水准数据平差结果鲁棒性不高的问题,本文对天津市范围内均匀分布的17 个GNSS 基准站的年平均垂直速率进行解算,并完成水准数据与GNSS 基准站观测墩水准点的连测。以GNSS 基准站的年平均垂直速率作为先验观测值,利用黄立人等[15]提出的动态平差模型进行数据处理。
在线性速率模型内,水准点的运动速率可以认为是恒定的[16]。记某点i的速率记为Vi,若选择某一时刻为起算点t0,监测点的高程值为,则监测点任意时刻t的高程为
则任意两个监测点i,j的年高差变化量为
以连续2年的水准路线中监测点的沉降量为观测值计算沉降速率,建立观测方程为
式中,V为观测方程的残差;Vi、Vj为相邻监测点的沉降速率为监测点i、j两点的年沉降量。
假设GNSS的年沉降速率为G,在水准监测过程中,GNSS 观测墩下埋设的水准监测点与GNSS接收机是刚性连接,具有相同的年沉降速率。则可建立约束方程为
联立式(5)、式(6),对沉降速率进行求解为
水准监测数据与GNSS 基准站数据进行动态平差的中误差结果见图3,监测点的验后单位权中误差为0.522 3 mm,中误差的分布相对均匀,鲁棒性更强。
图3 动态平差中误差分布结果
图4 为水准、GNSS 动态平差的后1 418 个水准监测点的年平均沉降量插值结果。水准、GNSS基准站动态平差数据仍是以水准监测点为监测对象,对监测点的高程变化进行处理。碍于水准点监测密度,多采用反向距离加权、克里金法等进行插值处理,仅反应地面沉降趋势变化情况,仍不能真实反映地面监测情况。且传统方法虽然测量精度较高,但人力、物力耗费大,无法实现大时空尺度下的地面沉降监测,难以满足地面沉降快速反应和精准治理需求。
图4 动态平差插值结果
本文基于GAMMA 软件按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 方法完成对R2 影像数据处理,插值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InSAR解算结果
通过对比动态平差插值结果与InSAR 解算结果,二者在沉降趋势一致性较强。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天津市地面沉降年沉降量,将InSAR 监测结果与水准、GNSS 数据监测结果融合。本文采用的方法是以动态平差数据结果为基准,利用趋势面法对数据进行融合,对InSAR 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修正。获得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时序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如图6 所示。
图6 数据融合插值结果
为了更好地分析天津市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演变情况,引用先前仅使用水准数据进行沉降情况分析的实验结果[17]对地面沉降进行时序分析。
由图7 可以看出,2010—2011 年,天津市整体除北部山区外,均为沉降趋势,其中,中间区域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生成了的沉降漏斗;2014 年天津市实施《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2012—2016 年,除去中间区域的东部、西部及南部区域仍有沉降漏斗存在,其余区域沉降趋势趋于稳定;2016—2017 年平均沉降分布图可以看出,不均匀沉降形成的沉降漏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仅余西部与河北交界有明显沉降漏斗存在;从2020—2021年平均沉降分布图明显看出天津市整体沉降趋势趋于平稳,中部及北部地区相对于往年结果甚至略有抬升,西部的沉降漏斗的沉降速率也有所减缓。
图7 历年天津市地面沉降分布示意图
为了对天津市地面沉降极值点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对历年来天津市地面沉降极值点的沉降情况进行统计。历年平均沉降极值点的沉降值均位于天津市中西部地区,由2010年的124.37 mm/a 到2017 年的112.6 mm/a,进而降低到2021年的63.84 mm/a,虽仍为全市域范围内的沉降极值点,但沉降趋势减缓明显,控沉工作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本文收集整理了多期天津市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对水准监测数据、GNSS 监测数据以及InSAR 数据进行融合,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试验区域的地面沉降监测情况。并将融合结果与往年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对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变特征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对沉降严重区域进行准确的判断,对城市的发展及其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也为其他城市的城市控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