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林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2023 年7 月7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0 号)中,明确将“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第二项重点建设任务,目的是建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1]。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通过鼓励和支持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一种更为紧密、高效的协作模式,以培养出更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如何构建有效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特别是其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文献中,虽然对公私合作(PPP)模式、企业—大学合作、教育供应链等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关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研究还很贫乏,对其理论框架和实践挑战的全面分析和讨论并不充足。 因此,本文将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为主题,试图构建一种理论框架,分析和探讨其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针对产教融合的组织结构与治理模式,学术界主要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企业—大学合作、教育供应链以及网络治理等不同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在公私合作(PPP)模式的研究中,其组织结构被普遍视为是公私两个部门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一种协作方式[2]。一般而言,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协作关系,包括政策引导、资源供给、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的合作。 关于PPP 模式的治理,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公共部门应在合作关系中起到主导作用,以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
企业—大学合作的研究中,组织结构更侧重于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产出优质的人才、研发先进的技术,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而企业则通过提供实践场所、参与课程设计等方式,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支持[4]。 在这种模式下,治理的重点往往在于如何协调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教育供应链的视角则从教育服务的供应过程出发,看待产教融合的组织结构。 其中,学校、企业、学生等多个主体形成一个服务供应链,通过互动合作实现教育服务的有效供应[5]。 在这种模式下,治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规则和约束机制,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满足各方需求。
网络治理的研究则强调了产教融合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认为其组织结构应是一种网络结构,包括多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节点[6]。 在这种网络中,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通过信息分享、资源交换等方式,形成一个紧密、高效的协作网络。 关于网络治理,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应通过建立开放、透明、公平的规则和机制,实现网络的有效治理。
每种理论视角都强调了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产教融合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然而,具体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及其对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影响,还需要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构建和深入探讨。
有学者使用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产教融合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的成功做法。 例如,有学者基于共生理论分析了英国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从共生要素、共生需求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总结了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我国产教融合具有颇多启示[7]。 也有学者结合具体专业检验了产教融合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行对学生就业、企业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有学者基于饲料专业分析了产教融合组织结构良好运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8]。 也有学者关注了产教融合组织结构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如企业和学校利益不一致、资源共享困难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有学者指出,产教融合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来自企业和学校的不同需求和期望[9-10]。 他们建议,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决策机制,以及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产教融合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但是,面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目前还处于贫乏状态。 因此,对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如何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如何根据具体的实践环境和需求进行创新和优化,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捕捉到了教育和行业间紧密的融合和协作动态。该概念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行业、产教融合和共同体。 “行业”反映了这种结构与特定经济领域或产业的联系,无论是大范围的如制造业,还是具体的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或新材料等。 行业的参与带来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教育的专业化和实践化。 “产教融合”凸显了教育与行业间的联动,这种模式不局限于教育为行业输送人才,而是建立起教育和行业间的双向交互、资源共享、共同创新的新型合作关系,使得教育能更好地满足行业的需求,同时行业也为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和资源。 “共同体”则凸显了这是一个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组织体,成员可能包括龙头企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以及上下游企业,他们通过共享的目标、机制和资源,构筑起一个共同的组织体,推动行业和教育的共同发展。 所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多元主体参与,以特定行业为背景,通过产教融合策略构建,共同推动行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协同体。
组织结构作为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架,包含任务分配、责任划分、权力行使和工作协调等方面,这种构架既塑造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也影响了信息流通和决策过程。 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组织结构作为核心构成,关乎共同体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协调机制。 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应能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推动信息共享,提升决策效率,同时具备对环境变化和共同体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可能多样且层级丰富,主要包括:龙头企业或高等学校的领导,他们在共同体中发挥着关键的协调和推动作用,依赖其丰富的资源和影响力;各成员机构的参与,如企业、学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他们通过决策参与、资源共享、任务协作,构建了共同体的基础;以及各类委员会或工作小组,他们针对特定的任务或问题(如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评估监督等)负责;还有各种沟通和协调机制,以便有效地交换信息,解决冲突和问题,保障共同体的顺利运行。 因此,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建立由各主体单位选派得力人员组成共同体理事会作为组织核心,实现成员间的协同参与和共同发展,推动行业与教育的共进。
治理模式,作为一个组织或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基本途径,涵盖决策制定、权力行使、规则执行、资源配置和冲突解决等多个方面,其对组织或系统的运行效率、效果和稳定性产生决定性影响[11]。 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将政府治理模式分为市场模式、参与模式、弹性化模式和解制式模式等。 市场模式主张竞争、效率、创新和自由,依赖市场分配资源,政府则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保障市场秩序。 参与模式强调公民权利和社会多元利益,政府需保障公民参与,寻求利益平衡和社会整合。 弹性化模式着重于变革和协作,要求政府灵活应对变化,提升服务质量,并与各方建立合作,实现多元治理。解制式模式强调自组织和自治,政府应尊重社会自发秩序,鼓励社会资本和社区参与,促进自下而上的治理。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行业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组成,政府部门作为支持方和监管方负责提供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和评估考核等。 由于参与主体多,利益诉求差异大,任何一种现成的治理模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共同体的发展需求。 结合多种治理模式特点,笔者认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宜采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综合性治理模式(见图1),即发挥市场模式优势,利用市场机制分配产教资源,激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体现成果共享;发挥参与模式优势,各主体以民主参与为核心,协商决策,平衡多元利益,形成共识,体现共建特点;发挥弹性化模式优势,共同体灵活适应行业需求,及时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组织效能和服务质量,体现共治特性。
图1 共建、共治、共享的综合性治理模式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主要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个方面。
1.政策支持和法规制约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政策支持和法规制约是影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作的重要因素。 就政策支持而言,政府已经认识到行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支持这种融合。 这些政策涵盖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项目扶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推动行业和教育的联动发展。 然而,尽管政策的大方向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政策的解读和实施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 例如,政策的细则可能存在一些模糊和不明确的地方,需要各方进行深入地理解和解读。 此外,政策的实施也可能受到一些实际的限制和困难,如资源的不足、机构的配合问题、工作的效率问题等。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以更精细化的政策细则来明确共同体的建设和运行方向,以及如何实施和执行这些政策。明确的操作指引不仅能为共同体提供清晰的行动蓝图,也能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国家的法律法规也会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作产生影响。 法规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运作环境,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利益的侵犯,但是,它也可能为某些操作设有限制。 例如,关于知识产权的法规可能会限制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关于劳动权益的法规可能会限制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和方式;关于数据保护的法规可能会限制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等。 这些限制需要在运作中得到充分地认识和遵守,否则可能会带来法律风险和负面影响。 因此,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共同体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寻找灵活性和空间,以满足其发展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法律法规需要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和教育的发展变化,提供充分而灵活的操作空间。
2.行业差异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这些特点和需求可能会对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行业的特点可能包括技术性质、市场环境、竞争状态、发展阶段等多个方面。 例如,高技术行业可能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和高级人才,制造业可能更重视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服务业可能更注重客户关系和品牌形象。这些特点会对共同体的目标、任务、功能等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组织结构的设计。 其次,行业的需求可能涵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政策支持等多个领域。 这些需求需要共同体进行精细化地分析和满足,例如,通过建立特定的工作小组或者项目,通过制定特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与特定的机构和企业合作等。 这些需求会影响共同体的决策制定、权力行使、资源配置等方面,从而影响其治理模式的设定。
因此,行业差异增加了共同体运行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其灵活性和可变性。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根据相应行业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和实施符合行业特点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从而实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持续发展。
1.组织结构的选择和调整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任务的分配、资源的配置、信息的流通、决策的制定,从而提高共同体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然而,选择和调整组织结构的过程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第一,信息不对称可能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共同体中,各个成员可能有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这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组织结构的选择和调整。 例如,某些成员可能更了解行业的动态和需求,某些成员可能更了解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某些成员可能更了解组织的规则和程序。因此,权力的适当下放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它能够提升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决策的效率。 通过下放决策权,成员可以直接参与决策过程,这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也更容易获得成员的认同和支持。然而,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无序和混乱,而是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确保权力的适度分散和合理行使。
第二,利益冲突可能会对组织结构的选择和调整产生影响。 在共同体中,各个成员可能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这可能导致利益的冲突,从而影响组织结构的选择和调整。 例如,某些成员可能更关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某些成员可能更关注权力的分配和行使,某些成员可能更关注任务的执行和评估。 因此,鼓励成员参与决策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它可以增强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成员的参与不仅可以帮助组织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视角,也可以增强决策的可接受性和执行力。 然而,这需要建立一个公正、透明、有效的决策机制,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并对结果负责。
第三,权力抗衡也可能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共同体中,各个成员可能有不同的权力和地位,这可能导致权力的抗衡,从而影响组织结构的选择和调整。 例如,龙头企业或者高等学校可能拥有较强的资源和影响力,其他的企业或者学校可能拥有较弱的资源和影响力。 因此,建立公正透明的规则是保证权力的合理运用的关键。 规则不仅需要明确各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也需要设定公正的决策程序和评价标准,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利益的冲突。 公正透明的规则不仅可以增强组织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也可以增强成员的信任和合作。
2.治理模式的制定和执行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个有效的治理模式可以增强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处理和预防潜在冲突。 然而,有效治理模式的制定和执行可能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信任缺失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在共同体中,各成员间的信任关系是有效治理的基础。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历史问题、文化差异等原因,可能存在信任缺失的情况。 这可能会阻碍治理模式的制定和执行,因为成员可能对治理过程或结果持有怀疑和反对态度。 因此,建立公开透明的决策流程可以确保共同体内部的公正和公平。 决策流程需要清晰明了,所有参与者都能了解并理解这个过程,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决策的偏颇和非理性行为。 决策流程的公开透明还能增强共同体内部的信任,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第二,协调困难也是一大挑战。 共同体成员间的利益和目标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协调工作复杂化。 例如,企业可能关注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而教育机构可能关注教育质量和公共责任。 有效的治理模式应充分考虑和平衡这些差异,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合理考量和满足。 因此,鼓励成员参与决策不仅可以集聚各方智慧,提高决策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成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参与决策,成员可以直接影响共同体的运行,使其更符合自身的利益和需求。 此外,成员的参与也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是确保共同体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 这需要设定公平的规则,坚持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避免因人情和偏见影响决策的公正性。 同时,决策也应注重结果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性,防止因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发展。
第三,规则遵守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 制定出的治理模式和规则,无论其设计如何科学和合理,如果不能得到共同体成员的遵守,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除了设定公平合理的规则,还需要设立相应的监督和惩戒机制,以确保规则的执行。 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共同体成员的规则意识和遵守意愿。
1.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成员,以及如何处理成员间的潜在冲突和问题,构成了复杂的挑战,这需要深入的理解和综合的应对策略。
第一,成员的激励和管理是建立和维护共同体活力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成员的动机可能是多元化的,包括经济收益、社会责任、知识创新、职业发展等。 有效的激励策略需要充分认识并平衡这些动机,例如,提供合理的经济回报,创造有利的发展机会以及确保成员的参与和贡献得到公正的认可。 同时,管理策略也需要灵活和细致,考虑到成员的特点和需求,以促进其积极参与和良好表现。
第二,成员间的冲突和问题处理是共同体稳定和持久的保证。 冲突可能源于利益分歧、角色冲突、期望不一致等因素。 有效的冲突处理需要既解决表面的冲突,也要寻找并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这可能需要开展公正的调查、公开透明的沟通以及有力的冲突调解和解决。 对于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可能还需要对共同体的组织结构或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
此外,成员的合作也是共同体成功的基石。合作可能涉及资源共享、任务分担、知识交流等方面,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合作风险、贡献不平等等问题。 有效的合作需要建立和维护合作关系,例如,通过合作协议、信任机制、公平原则以及有效的合作支持和服务。
2.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所依赖的各种资源,如知识、技术、资金等,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的动力。 然而,如何有效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及如何公正地分配资源带来的利益,对于共同体的繁荣和持久性来说,无疑构成了一项重大的挑战。
首先,资源的获取是共同体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知识和技术方面,共同体可以通过研发活动、技术转移、知识分享等方式获取。 而在资金方面,共同体可能需要通过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市场筹资等途径获取。 这些获取途径的选择和利用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环境、市场条件、技术趋势、成员能力等,需要共同体进行审慎地分析和决策。
其次,资源的利用关乎共同体的效率和效果。这需要共同体根据其目标和策略以及资源的特性和条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资源利用计划和措施。例如,知识和技术的利用可能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和技术应用系统,资金的利用可能需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和投资评估机制[12]。
最后,资源带来的利益的分配是共同体公正和稳定的关键。 这涉及利益的评估、权益的认定、分配的方式和标准等问题。 公正的利益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和尊重所有成员的贡献和权益,通过公开透明和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 这需要建立和执行有效的评估和分配机制,解决可能出现的冲突和争议。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资源的获取、利用和利益分配方面,需要进行综合和深入的探讨和操作,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正分配,进而推动共同体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主要探讨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治理模式问题,包括决策制定、权力行使、规则执行、资源配置、冲突解决等方面,以及影响治理模式的多种因素,如政策支持和法规制约、行业差异、组织结构的选择和调整、成员的参与和合作、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等。 研究认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宜采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综合性治理模式,发挥市场模式、参与模式和弹性化模式的优势,实现共建、共治和共享。 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改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在实践建议方面,本文提出了多种策略,如细化政策指引、考虑行业特性、权力的适当下放、公开透明的决策流程、设置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和公平分配机制等,以解决治理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