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教学的重点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体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只有重视对体育课堂的创新,才能让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不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顽强意志,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开展文化课教育以外,更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自新课改以来,体育学科在小学阶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树立竞争与合作意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体育精神的内涵。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唯分数论,从注重技能教学与能力训练,以求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学生体育成绩。高强度的繁琐训练,转而朝向以强身健体、运动精神和品质的培养为主,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就当前的体育课堂进行不断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建立生本课堂,以学定教培养兴趣
通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特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发展需要,能够更好地打造“生本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更好地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创新开展的主人,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体育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短跑接力赛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教学前运用一定的检测方法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从而能够在进行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育能力的不足,以及班级体育的特色,做到以学定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合作中探究,在进行分组时,需要依照学生体育能力的不同,组建不同的合作小组,并在每一组接力中选择短跑接力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从而能够在后续进行短跑接力训练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小組长的带头作用,能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提升交棒效率、提高短跑速度的方法,更好地提升整组的短跑接力能力,而针对小组合作探讨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以酌情参与讨论,并进行方法指导,始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体育锻炼的信心,达到强健体魄、磨炼顽强意志、培养坚韧性格的教学目的。
创新信息课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教育”显然已成为现代化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为教学课堂注入活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体育课堂的创新实施过程中,便需要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丰富体育教学课堂,以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体育课堂中,针对乒乓球这一体育项目的教学,便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录像材料,包括一些大型乒乓球赛事现场直播视频等,像近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马龙连续获得三届冠军,通过播放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奥运会比赛珍贵录像,使得体育教学,从奥运会走到体育课堂,更好地以竞技运动为载体育人,不仅能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更是推动体育强国的重要环节,而在体育直播现场氛围的感染下,学生体育热情高涨。通过观看相关体育健儿的采访报道,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将世乒赛以及奥运会作为教育实施的契机,更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念。而在这些体育选手身上所具有的持久的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更能发挥其榜样力量,关注学生在形成强健体魄的同时,健全心智,形成更具完善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发展的人。
打造课间体育,营造校园体育氛围
“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在减负增效、减量提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通过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助力学生综合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而在体育课堂创新实施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大课间打造“课间体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比如上午半个小时的课间操,以及下午一个小时的体育课间活动时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时间段,更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像在上午的大课间操时间,便可以加入太极、体操等作为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操活动当中,一方面能够缓解课堂学习带来的疲劳感,像在做体操时挺胸抬头、摆臂、踢腿等动作,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整齐划一的动作更是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正确看待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端正体育态度。此外,在下午的体育课间活动时间,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进行趣味体育游戏,使得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发展顽强意志。像踢毽子的体育运动,学生和教师则可以围成一个圈,既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又能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而且像这种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通过比赛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挑战的兴趣和热情,在充分利用大课间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拓宽体育课堂,让小学生热爱体育,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体育课堂,更好地为小学生强身健体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加强体劳融合,打造多元课堂形式
体劳结合属于体育教学的重要变革方向,通过将体育教学和劳动教学相结合,既能够传授基础体育知识,又能够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还能够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又科学的劳动观念,使得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热爱体育、热爱劳动。因此,在创新体育课堂的过程中,便可以加强体劳融合,通过打造多元课堂形式,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劳育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大量体育运动技巧,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比如在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发展的进程中,教师便可以创设“抗洪抢险”的劳动情境,将学生比作“粮食”,在“抗洪抢险”的过程中,每组学生通过背上后面的同学完成“抢险”工作,像攀爬、双人赛跑、“过独木桥”等体育活动内容,能够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肢体协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体育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充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劳动情境中不断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自身体质、强健体魄。另外,让学生开展广播体操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将其动作联想农民插秧、耕耘的动作,能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更为深刻地了解劳动的不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优秀的劳动品质,也能够达到锻炼身体、培养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课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生本课堂来以学定教培养兴趣、创新信息课堂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造课间体育来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加强体劳融合来打造多元课堂形式,能够更好地达到强健体魄、培养顽强意志的教学目的,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助力小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唐浩
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教师,多次指导学生获得昆山市田径运动会单项比赛冠亚军,2019年获得江苏足协优秀裁判员,多次获得苏州市校园足球联赛最佳裁判员,撰写论文多次获得省级、市级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