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趣味学、深度学、有效学

2023-12-25 10:23:54赵秀丽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要素

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凝练了多元的文化习俗以及丰沛的情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重构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明晰其中的美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一般来说,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将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古诗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貼合教学需求,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的前提,同时也是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其中的文化要素以及优秀精神,教师致力于重构教学目标并加强方向上的指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晰课程标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掌握大致的教学方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学生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一般来说,古诗词中都会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习俗、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传统建筑、神话故事。所以,教师一边提炼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一边将其放入教学目标的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在看到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时就会下意识地体会其中的文化内容。

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区别于现代文,古诗中的字、词不仅会存在差异化的解释,还具备更丰富的意象。因此,在阅读古诗词时,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抽象思维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这也使得他们在联想与想象的过程中难以完全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积极引入多模态表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表达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借助视频、图片、音频,学生能够在PPT中拓宽眼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基于多模态表达,教师一边构建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通过有来有往的互动,使他们能够体会诗人的深意。

一般来说,小学生乐于、能于接受多种感官上的冲击。针对这一规律,教师首先要提炼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要素并拟定相应的动态情境。在情境式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的结合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其中,一部分教师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很少使用情境式教学,另一部分教师则致力于开展“处处即情境”。教学情境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的意象以及涉及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要平衡教学情境与知识点传递。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或自主制作的素材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动态化、视频化的情境,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从具体的情境出发,逐步理解诗中的文化要素,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

拓宽文化背景,促进深度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古诗词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任务与使命。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其中的知识点,翻译诗词中的句子,还要从浅层阅读过渡至深度阅读,即明晰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受知识积累的限制,小学生往往不知晓诗词背后的时代、历史背景。针对这一学习需求,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填补。比如,在讲解杜甫的诗词时,教师不能仅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内容,明晰诗词大意,还要介绍杜甫本人的生平,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诗词中了解其性格变化。

一般来说,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大多具有鲜明的风格或浓烈的情感。因此,在分析时,教师致力于提供诗词背景并让学生总结某一类型、某一主题的诗词应该如何分析。仍以杜甫的诗词为例。在讲述杜甫的诗词时,教师不能绕开他的写作习惯。杜甫擅长写律诗、古体,其大部分的诗词均用来描述社会的百态。通过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人们总能感受其所在时代的动荡与不安。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每逢杜甫的诗词,教师都鼓励学生结合他的人生经历进行具体诗句的分析。此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积累都是有限的,因此,针对其中的优良品质,教师要充分解读、挖掘并依靠多种形式传递给他们。凭借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学生在理解诗人、诗词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涵。

结合民俗节日,拓展文化知识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体现于小学语文教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提炼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要素,再根据相应的节日拓展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比如,在涉及七夕节的古诗时,教师讲述七夕节的起源,在涉及重阳节的古诗时,教师讲述重阳节的习俗。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依靠探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将教学内容切割。借助习俗分享任务,学生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以个体为单位,基于诗歌中的主题搜集不同节日的起源、习俗、发展情况。此外,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优化习俗分享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开火车”的形式介绍节日习俗。

依托诗词内容,拟定多元活动

受年龄等诸多要素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经验、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亲身实践。针对这一认知规律,教师积极拟定多元的活动。根据古诗词中的内容、主题、类型,教师拟定丰富的交流会或诗词朗诵大会。为了确保观点交换的准确性,学生往往要先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体会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将分享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仔细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考虑到他们的认知规律以及性格特点,教师还可以设计飞花令等比赛。通过比赛,学生既能明晰古诗内容,又能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

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教师将自己视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并将考试成绩视为主要的参考标准。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重构评价体系并扩充评价主体。基于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还是主动的评价者。通过合理、有效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一边获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一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予以理性引导。考虑到学生互评的科学性,教师往往会提前拟定透明的评价标准。通过对标准的理解,他们逐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诗歌中的精神。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教师要渗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传统文化的主动挖掘者。针对上述两点,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优化教学策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视频化、图片化、文字化的内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后续的诗歌分析中,教师致力于创新教学策略,通过多元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逻辑思维分析诗歌的特点。

赵秀丽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易三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专家点评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作者开设多元活动,借助媒体技术,营造趣味学习;结合文化背景、民俗节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重视目标拟定,强调评价优化,实现有效学习。相信这三重层面的思考,将深切助力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要素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我和古诗词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