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巴洛克歌剧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意大利正歌剧《罗德琳达》,体现了亨德尔这位巴洛克时期最具国际性风格的作曲家的音乐语言。被誉为欧洲最佳古乐团之一的英国合奏团2021 年录制的该剧唱片,也曾获得留声机杂志年度唱片之选、BBC 音乐杂志月度唱片之选等奖项。11 月26 日,指挥大师哈里·毕克特(Harry Bicket)将携英国合奏团及耀眼的歌唱明星——当今古典乐坛最活跃的假声男高音叶斯廷·戴维斯(Iestyn Davies)、阿耶·努斯鲍姆·科恩(Aryeh Nussbaum Cohen)等唱片原班人马来到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这也是这个版本的亚洲首演,中国仅此一站,极为难得。让我们走近这部巴洛克正歌剧,解读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语言。
在辉煌的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歌剧诞生和器乐独立发展再次点燃作曲家们的热情。新兴的音乐语言、层出不穷的体裁在巴洛克早期不断刷新听众们的眼界,在逐步取得共识之后,一系列声乐、器乐形式在欧洲音乐中心意大利得以定型,其中对整个欧洲影响最大的就是意大利正歌剧。這一体裁以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为题材, 简洁的三幕结构中,建立了由宣叙调阐述情节、咏叹调表现情感、乐队辅以简洁烘托的惯用程式。
巴洛克歌剧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意大利正歌剧《罗德琳达》(Rodelinda ),由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德裔英国作曲家亨德尔创作,用意大利语演唱,毋庸置疑地体现了这位巴洛克时期最具国际性风格的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亨德尔出生在德国,游历欧洲各国并在意大利学习后,在英国定居展开了他的创作事业。他涉及的体裁广泛,从歌剧、清唱剧到室内乐、乐队组曲,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窥探整个欧洲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以及古典主义及之后几世纪占有主要地位的主调风格的萌芽。在意大利学习的几年中,他深深被意大利正歌剧吸引,将这一音乐体裁带到热爱莎士比亚戏剧而对本国歌剧作品毫无兴趣的英国后,不断加入自己的创新,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歌剧音乐创作风格。1719 年,在众多英国贵族的赞助下,亨德尔担任音乐总监的“皇家音乐学会”(Royal Academy of Music)成立。由此, 他不仅可以随心创作歌剧,更有权从意大利高价聘用优秀的演唱家,指导他们排练,并且亲自指挥歌剧上演。他最杰出的三部歌剧《朱利奥·凯撒》(Giulio Cesare)、《塔梅拉诺》(Tamerlano)和《罗德琳达》(全名为《伦巴底王后罗德琳达》,Rodelinda, regina deLongobardi)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作为巴洛克意大利正歌剧的典范,亨德尔的这三部代表歌剧都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朱利奥· 凯撒》取材于公元前49- 前45 年罗马内战期间的历史事件;《塔梅拉诺》以1402 年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的安卡拉之战为蓝本;《伦巴底王后罗德琳达》以7 世纪的伦巴底王国内乱为背景,参照了贝内文托公爵格里莫阿德想要篡位,国王贝塔里多战败后装死逃过一劫,并暗中保护家人的故事。这几部歌剧的人物关系相对简单,交织的情感线索由简洁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和带有大量装饰音与音阶进行的咏叹调渲染,乐队由弦乐组、少数木管乐器及包括琉特琴、古钢琴等组成的持续低音组构成、织体清晰明朗,正是鲜明的巴洛克歌剧风格。
在这三部杰作中,第三部《罗德琳达》的剧本由尼古拉· 弗朗西斯科· 海姆根据安东尼奥· 萨尔维的早期剧本创作,情节起伏跌宕,角色个性鲜明,人物形象在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推动下不断丰满。主要人物有:女主角罗德琳达(Rodelinda)—— 女高音, 伦巴底王国的王后;男主角格里莫阿德(Grimoaldo) —— 男高音, 篡位者;艾德维婕(Eduige)——女中音,国王的妹妹,格里莫阿德的未婚妻;贝塔里多(Bertarido)——假声男高音,伦巴底国王,罗德琳达的丈夫;乌努尔弗(Unulfo)——假声男高音,贝塔里多的谋臣;加里波多(Garibaldo)——男低音,真正的反派角色, 唆使格里莫阿德篡位的谋臣。
女主角伦巴底王后罗德琳达是整部歌剧中最重要的人物,音乐塑造了一位为爱情坚贞不屈的妻子、为儿子勇敢果断的母亲、为责任与篡权者机智应对的王后,时时流露出的柔情与忧思又展现出她温柔的一面。她在误以为丈夫被杀害后坚贞不屈, 与篡位者斗智斗勇,终于等来丈夫的回归。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亨德尔歌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女高音角色,她的咏叹调风格多变细腻:第一幕一开始对篡位者格里莫阿德的示爱愤怒拒绝的“命运的无情打击”(Lempio rigor del fato),运用了巴洛克歌剧常用的“返始咏叹调”程式,ABA 三段结构的中段只以极为简单的古钢琴音色作伴奏,营造了孤寂无力感,与前后两个A 段的坚毅勇敢形成对比,表现了她强装镇定以掩饰内心的悲伤。随后在丈夫墓前悲痛欲绝的“影子,树木,悲伤的墓”(Ombre, piante, urne funeste)中,整部作品中极少出现的竖笛虚空的音色让人心颤不已,女高音声部短小下行的片段式进行以及大量的颤音,似乎是她的抽泣, 无一不在委婉叙述她的哀伤,她终于在无人之处坦然流露出对于爱人的温柔与思念。第二幕中面对要杀害自己儿子的格里莫阿德,乐队全奏引出了她决绝地驳斥“无情的人”(spietati, io vi giurai)展现了她果敢的一面之后,发现丈夫依然活着而惊喜不已的“回来吧,亲爱的”(Ritorna, oh caro e dolce mio tesoro)将歌剧音乐推到高潮,悠长美妙的旋律描述了她在失而复得的丈夫面前激动而又患得患失的心情,将罗德琳达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王后的整体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三幕终于一家人躲过劫难欢聚一堂,罗德琳达欢欣的咏叹调“心爱的人,我已没有烦恼与痛苦”(Mio care bene! Non ho piu affanni e pene),弦乐队全奏、欢快坚定的节奏, 连续上行跳进以及充满激情的花腔表现了她苦尽甘来后的欣喜。可以说,罗德琳达的咏叹调向观众逐步揭示了她在整个事件中的心路历程,每一首咏叹调都充满了情绪的转折变化。返始咏叹调突出中段与前后两段的对比,更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也因此,罗德琳达被称为亨德尔歌剧中最令人着迷的女高音角色。
男主角格里莫阿德是这部歌剧中最具主导性的一个角色,歌剧开幕之前交代格里莫阿德在战斗中击败了伦巴底国王贝塔里多,篡夺了王位,并囚禁了王后罗德琳达和她儿子弗拉维奥。幕前的这一预设为格里莫阿德营造了一代枭雄的形象。而第一幕中,他以简单低音伴奏的干宣叙调向罗德琳达表白, 这一单薄的情感表现与之后拒绝未婚妻艾德维婕感情,以咏叹调“我曾经爱过你”(Io già tamai)哀怨地推诿,一同表现了他的薄情寡义。第二幕中, 他对于指责后离去的罗德琳达恋恋不舍,咏叹调“灵魂被痛苦囚禁”(Prigioniera ho lalma in pena) 以大调开始,使得这首表现爱而不得的伤痛的咏叹调充满了幸福感,似乎格里莫阿德真的对罗德琳达有着深情。这一细腻的调性上的处理,为人物形象注入充满爱的意念,也预示了他最终为情感而改变初衷。但是当他误认为罗德琳达和装扮过的贝塔里多在约会时,忿恨地唱起咏叹调“你的爱人就是我的情敌”(Tuo drudo e mio rivale),乐队从低音声部开始叠加,声乐连续的颤音及上行回音花腔展现了他的愤怒,令人幡然醒悟他原本的阴暗性格。第三幕格里莫阿德的宣叙调“安眠吧,在泉水与草中找到安宁”(Fatto inferno è il mio petto)以激烈的音阶式进行开始,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对于亲情与权力的权衡,随后音乐逐渐放缓,转入他决意放弃王位争夺回归亲情的咏叹调“可怜的牧羊人” (Pastorello dun povero armento)。音乐构建了格里莫阿德这位心理复杂的人物,杀害国王后篡位欲迎娶王后,在亲情与友情的感化下归还王位隐退,带来了剧情的大反转,圆满了整个剧情。相比罗德琳达,格里莫阿德拥有更多的宣叙调来勾勒他更多钩心斗角而非感情用事的基本形象,而咏叹调的逐步加入也为渐渐展现出他内心的思想斗争与变化,以及最终为情放弃权力的魄力。
除了男女主角的形象外,这部歌剧的两位假声男高音角色也体现了亨德尔歌剧的特征。亨德尔酷爱以阉伶歌手塑造英雄形象,《朱利奥· 凯撒》一剧中的凯撒大帝就是由阉伶歌手来演唱,其兼有女声的光泽与男声的力度,将这一人物的高傲强权展现无遗。《罗德琳达》中逃亡的国王贝塔里多与他的谋臣乌努尔弗都由阉伶歌手来演绎的,其中贝塔里多最著名的咏叹调,第一幕中思念妻子的“我亲爱的,你在哪里?”(Dove sei, amato bene?)中,由长音开始的唱段委婉起伏,与随后弦乐组断断续续的下行片段呼应,流露出他对于爱人的热烈情感与难以抑制的伤感,其感人程度绝不亚于亨德尔最为广为传唱的咏叹调“让我痛哭吧”(Lascia ch io pianga),这是一位王者的哀伤。古典主义之后, 阉伶歌手不复存在,巴洛克歌剧中的这些角色通常由女中音或假声男高音来演绎,《罗德琳达》的多个现代版本基本都运用假声男高音来替代原版本中的阉伶歌手角色。
《罗德琳达》剧中的人物关系相对简单,但是将近两个小时的故事堪比宫斗电影,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在亨德尔充满宫廷趣味的音乐和感人肺腑的唱段加持下,极具观赏性。
第一幕序曲之后,罗德琳达独自一人在宫殿里哀悼她失去的丈夫——国王贝塔里多。篡位者格里莫阿德走了进来,向她求婚并答应把王位还给她, 遭到拒绝。随后他的未婚妻、国王的妹妹艾德维婕来向他倾诉思念,也被回绝。格里莫阿德离开后, 他的谋士、诡计多端的加里波多为获得王位,向艾德维婕表白并答应替她报复格里莫阿德。藏在附近的逃亡国王贝塔里多和谋士乌努尔弗偷偷看望妻儿在他的墓碑前献花,意外发现罗德琳达在威胁下答应嫁给格里莫阿德,对她产生怀疑。
第二幕,艾德维婕和罗德琳达发生争执后离开, 罗德琳达假意要求格里莫阿德亲手杀死她的儿子才答应求婚。虽然加里波多不断鼓动,格里莫阿德出于良心仍然拒绝了这个建议。艾德维婕在宫殿庭院中认出了乔装打扮的哥哥贝塔里多,许诺帮忙营救他的妻儿。在乌努尔弗的帮助下,罗德琳达终于和丈夫重聚,却被格里莫阿德误以为与情人相会,将他抓进监狱。
第三幕,在监狱里饱受折磨的贝塔里多误伤了来解救他的乌努尔弗,并同他一起离开。艾德维婕引导罗德琳达进入牢房,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且到处都是血迹,担心贝塔里多已经被处死。格里莫阿德被悔恨折磨着逃到宫殿庭院寻求平静,加里波多乘他独自一人要袭击他,却被贝塔里多发现后反被制服杀死。格里莫阿德被亲情友情所感动,最终放棄了王位,并再次向艾德维婕求婚。整部歌剧在合唱“巨大的苦难后是坚定的喜悦”(Dogni crudel martir)中落幕。
《罗德琳达》于1725 年2 月13 日在国王剧院成功首演后连续演出14 场;同年12 月18 日和1731 年5 月4 日再次登台,共演了16 场。1735 年、1736 年在德国的演出没有引起太大反响,沉寂了将近200 年后,这部剧作分别于1920 年、1931 年、1939 年在德国、美国、英国重新上演,1959 年由亨德尔歌剧协会(Handel Opera Society)主办的版本甚至尝试运用英语歌词,以使更多喜爱巴洛克歌剧的观众们易于理解聆听。随着人们对巴洛克音乐和历史演奏兴趣的复兴,歌剧《罗德琳达》再次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金毅妮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学院考级评委,UCLA 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