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启漳
教育:张伯苓,天津人,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917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受教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桑代克等人,回国后以教育救国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汪懋祖,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12年在天津入北洋高等学校工矿科,1917年赴美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教于杜威,获硕士学位。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著有《美国教育彻览》《教育学》等;常道直,江苏南京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5—1928年先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哲学系、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系,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育学教授、教务长、教育系主任等职;廖世承,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5年清华大学高等科毕业后赴美,入布朗大学,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1919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和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育科教授暨附属中学主任,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南京高师心理实验室,与陈鹤琴一起进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编著了《智力测验法》一书,抗战时任国立湖南师范学院院长,1949年任光华大学校长,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1956—1970年起历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院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任孟闲,江苏扬州人,民国中等教育先驱,二十二岁公费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数学,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督学,1913年夏起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校长十四年,1927年后到河南中州大学、上海中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顾树森,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92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研究有关教育各科,并去德、法、意等国考察职业教育,编著有《中国古代教育家》《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中国历代教育制度》等;吴研因,江苏江阴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曾任上海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辑,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编教材,开小学使用白话文教材之先河,1949年后历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中等教育司司长,主要著作有《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等;戴应观,生平不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民国教育部科长;李清悚,江苏南京人,著名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49年后任上海师大教授、上海教育学会理事,一生撰写了专业著作十四部、教材与儿童读物四本、文艺作品三部;刘芬资,江苏江宁人,是1927—1936年南京中山路私立汇文女子中学(1887年由美国传教士沙德纳创建的“沙小姐学堂”)第一位中国女性校长,刘芬资从汇文女中毕业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46年汇文女中复校,她再任校长,1947年底离任出国;薛德育,江苏江阴人,著名生物教授和各种动物解剖挂图的编著者,毕业于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在求学时代就喜爱演讲与运动,参加中国科学社、中华学术社、中国动物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历任武昌高师、武昌师范大学、武昌大学教授兼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教授兼总务长,浙江大学教授,南京正中书局编辑所自然科学组主任,著译甚丰;马宗荣,贵州贵阳人,1913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毕业后任息烽县立两级小学校长,1918年公费留学日本学习矿业,初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转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本科,再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科,专攻社会教育及图书馆学,在校著有《图书馆序说》一书,1927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帝国大学研究所深造,其间发表有见地的论文,与其导师师吉熊次教授、春山作树教授齐名,毕业后受聘为日本出版界巨擘岩波书局讲座讲师,在日十一年间考察了许多图书馆和私家藏书楼,发现了不少中国秘籍和孤本流失在日,遂通过留日学生学术团体“中华学艺社”将这些珍贵典籍影印回国,辑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列入商务印书馆的《续四部丛刊》刊行。1929年回国,在上海的五年中又兼任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江苏教育学院、中国公学教授。1942年任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时,组织了由一百一十二位国内知名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家及社会名流参加的编审委员会,主编《大学丛书》,出版《文讯》等大量图书,发行遍及全国。马宗荣一生著述丰富,著有三十多种专书;钟道赞,浙江浦江人,著名职业教育家,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23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获职业教育博士学位,又赴多国考察,回国后投身职业教育;钟灵秀,江西遂川人,社会教育家,著有《社会教育》《山东曲阜游记》等;赵廷为,浙江嘉善人,中国现代教学法的开拓者,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著有《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低年级随机数算法》等;何清儒,天津人,民国时期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家,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安提亚大学心理学系助教、纽约美西公司人事研究主任,著有《职业教育学》《人事管理》《实用心理学》等书,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军事:杨杰,云南大理人,民国时期军事泰斗和军事战略家、陆军上将,1905年考入云南陸军速成武备学堂,不久又入北洋陆军军官学堂,1907年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炮科学习炮兵军事指挥,后舍弃中将衔入日本陆军大学,他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每个想成为高级军官的士兵的必备读物,1949年他被暗杀于香港;黄慕松,广东梅县人,中国军事测量之父,通晓日、英、德、法四门外语,以擅长军事地理和军事测量闻名于世,游历东西各国学习军事理论,又踏遍内蒙古、新疆、西藏的山山水水,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早年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后被选送至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1910年再次赴日炮工专科学校攻读,1937年逝世于广东省政府主席的任上,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代表作品有《使藏纪程》《藏游概述》《环球游记》《新疆西藏游记》等;俞飞鹏,浙江奉化人,民国军需和军事交通专家,1913年毕业于北京军需学校,1927年任上海财政部江海关监督,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兵站总监,同年调任行政院军政部军需署署长,1930年任交通部次长直至部长,任职期间建成九省长途电话网,开通中英、中美国际无线电话,并开通上海、广州、汉口之间的无线电话,1941年兼任滇缅公路运输工程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缅运输总局局长,1942年为运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抢运援外物资统筹调度,确保了远征军顺利出征。1947年授陆军上将军衔,1949年去台。业余笔耕甚勤,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著作尤丰;钟道锠,浙江浦江人,兵工企业家,授陆军中将军衔,毕业于北京师范学堂并留校任教,后赴美留学,入读威脱华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机械硕士学位,1926年归国。1954年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技术顾问;周亚卫,浙江嵊县人,辛亥志士,近代军事将领,中学时由秋瑾介绍参加光复会,毕业后曾任陆军小学堂副学长,民国后考入陆军大学第四期,1917年毕业后留学日本陆军大学,1924年回国,1946年在重庆退役。
政治:陈立夫,浙江吴兴人,192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采矿系,1925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方治,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后人,民国著名作家,1924年赴日留学,1927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研究班,1949年去台。著有《我生之旅》;邵元冲,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机要秘书,代行秘书长职,1919年赴美留学,前后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奉孙命游历美、英、法等国,去苏联进修军事,再去德国游学。“西安事变”时被士兵枪击死亡,著有《各国革命史略》《西北揽胜》《邵元冲日记》等;梅思平,浙江永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46年因汉奸罪被枪决;彭学沛,江西安福人,民国时期政治家,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后又赴比利时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1948年赴香港飞机失事身亡,著有《欧美日本的政党》《中外货币政策》,译著有《国际法概论》《批评的建设的社会主义》等;陶履谦,广东广州人,民国政治家、外交家,1911年从北京译学馆毕业进入外交界;李松风,江西人,民国政治人物,192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史维焕,贵州贵定人,民国政治人物,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院,获法学士学位,1924年回国,译著有《交通论》《社会问题与财政》等;周启刚,广东南海县人,侨务专家,早年追随孙中山,旅居古巴数年,1925年回国后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
新闻出版:叶楚伧,江苏吴江人,南社诗人、报人、作家、教育家,1902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04年入苏州高等学堂,1908年任《中华新报》主笔,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加入南社,1916年与邵力子共同创办《民国日报》任总编,1912年与柳亚子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日报》任总编。编印《文艺丛书》《读书杂志》等,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以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金诚夫,江苏江阴人,著名报人,1921年从北京北洋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进入报界,1925年起任北京《新社会报》和上海《新申报》编译、北京国闻通讯社社长,1926年到天津筹办《大公报》,后任该报北京特派员和南京特派员,1938年回到《大公报》,至1953年一直在该报工作,任编辑主任、经理、副总经理等职,1975年后任北京市文史馆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少儿组织与训练:严家麟,湖北武昌人,中国童子军创始人,著有《童子军桥梁建筑法》《童子军营舍建造法》等,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张效良,山西文水人,1928年毕业于山西省立高等师范学堂国文专修科,后一直担任童子军的组织训练工作,1945年奉命去台湾接收童子军组织,后任台湾屏东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地質矿产:翁文灏,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中国矿产志的撰写者、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第一位考察地震并出版专著的中国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及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1912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事,1913年同丁文江等创办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1922年继丁文江任所长,同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地质系主任和代理校长。1948年被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丁文江,江苏泰兴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06年入读英国剑桥大学,1907—1911年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学位,1911年回国后到北京参加京师学部留学生考试,中进士,1913年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长,创设了中国第一所培养地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创设地质调查,堪称“中国地质学之父”,曾任淞沪督办,绘制了上海发展蓝图,又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因解决了多年未决的经费使用问题而受蔡元培称赞,1936年在湖南考察矿井时因煤气中毒死亡。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学成绩显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除地质学外,他在地理学、人种学、优生学、历史学、考古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都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陆志鸿,浙江嘉兴人,著名教育家,1915年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0年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以第一名成绩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研究金属采矿,毕业归国后在南京工业专门学校任教,主授工程材料、力学等课。1945年秋参与接收台湾大学,1946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台湾大学为纪念他而建志鸿馆,塑有半身铜像;张肇桐,江苏无锡人,中国早年地质学界的伯乐,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参加兴中会,1903年回国,复入上海震旦学院,1904年公费留学比利时蒙斯理工学院攻读采矿冶金学,1911年毕业回国,有《地质调查报告》《实业资料汇编》《轶稿》等著刊行于世;谢树英,陕西安康人,1920年由华法教育会派赴法国勤工俭学,志愿学采矿,1921年从法国转学德国柏林大学采矿科,1936年由邵力子派赴德国考察工业,1937年派赴欧洲并在德国克劳斯塔尔矿冶学院研究煤的综合利用,发表《费雪及脱布史合成燃料之研究》和《欧洲各国人造液体燃料概况与我国应设厂之途径》等文,1949年任重工业部矿业研究所所长,1951年主持钢铁理化检验研究班,1953年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董毓秀,生平不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门教授。
工业建筑机电:石瑛,湖北阳新人,民国第一清官,晚清举人,1904年公费留学法国海军学校,因爱国心切,盗取该校秘籍,带到布鲁塞尔摄影复制,欲寄回国帮助发展中国海军,事发,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乃渡海去英国伦敦大学修铁道工程学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回国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秘书。1913年再次赴英,入伯明翰大学学采矿冶金,1922年回国,受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有《石蘅青先生言论集》行世;陈三才,江苏昆山人,工程师和抗日烈士,1916年从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被保送清华大学,1920年毕业后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留学,1924年毕业取得学位后进入美国著名西屋电机公司工作,1926年回国后在上海经营“北极公司”,关心国事、热衷慈善,曾担任清华同学会会长,1931年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师学会,抗战时期亲赴抗日前线协助军队构筑工事,后因参与刺杀汪精卫未遂被处死;许应期,江苏江阴人,电机专家,192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23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专科,入读麻省理工学院,后转哈佛大学电机系,获硕士学位,1944年再赴美国考察。1949年后,历任大同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交大工管系主任、运输起重系主任等职,1973年调任上海铁道学院教授;张锐,天津人,著名市政设计专家,两广总督张鸣岐之子,梁思成的清华同学,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市政管理系,1930年与梁思成合作设计《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顾毓瑔,江苏无锡人,中国纺织机械专家,192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1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1949年后历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经理、中央纺织机械制造公司总经理、中央纺织工业部和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
农林水利:徐廷瑚,河北蠡县人,著名农学家,1909年从北洋高等农业学堂毕业后赴日,后毕业于东京青山农业大学,1911年回国。1912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习化学,获理科学士学位,后在巴斯德学院研究农艺化学、工业化学和生物化学,获硕士学位,著有《蚕桑概论》《果树栽培法》《瑞典农政谈》《改进中国农业之管见》《维持江浙蚕丝业之我见》等;赵连芳,河南罗山人,著名农学家、细胞遗传学家、中国水稻育种和良种推广的先驱者,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3年公费赴美留学,入读爱荷华州立农工学院,获学士学位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遗传学与育种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27年去康奈尔大学研究细胞学,1928—1935先后任金陵大学、河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教授、农艺系主任,1935—1949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处长、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兼稻作组主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稻作系主任和四川农业改进所所长,1949年去台;皮作琼,湖南沅江人,林学家、林业行政管理专家,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林科,后赴法留学,毕业于法国巴黑林业学校和朗西森林水利大学,获法国农业部土木工程司学位。1935年被指派为中国代表赴比利时出席国际森林会议,1949年去台;李寅恭,安徽合肥人,林业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毕生致力于林业教育事业,光绪末年作为随员随欧洲中国留学生监督到英国,1914年偕夫人自费在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农林课程,1927年创建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授兼系主任近二十年;汪惠章,江苏苏州人,畜牧学专家,从1917至1951年历任江苏省立第一及第三农业学校校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及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学教授;何之泰,浙江龙游人,水利学泰斗,1926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业专门学校,1930年公费留学美国,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3年获爱荷华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北洋工学院教授,浙江省水利局局长、江苏省水利建设厅技正,湖南大学教授、系主任、工程院院长和代理校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长江分会会长,长江水利工程总局顾问等职,1950年后任武汉大学水利系主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总工程师,水利界有“南何(之泰)北张(含英)”之誉;张炯,安徽太和人,水利专家,1919年考入河海工程大学。1936年受经济委员会派赴荷印(今印度尼西亚)留学并考察水利工程,抗战时期,为开拓中国与印度和缅甸等国通道而打算开辟金沙江一段航路时,被委派与援华荷籍水利专家普得利等前往勘测,不幸在老君滩翻船遇难;张乃凤,浙江湖州人,著名土壤肥料学家,1926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7年自费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1930年毕业后在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土壤系攻读硕士学位,次年毕业后回国。1957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邓叔群,福建福州人,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取得农学学士和森林学硕士学位后,1925—1928年继续在该校研究,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并被美国最高科学学会授予PHI-KAPPA-PHI和SIGMA-XI两枚金鑰匙证章并成为荣誉会员,1928年回国。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沈阳农学院教务长、副院长,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3年创建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文革”中逝世;陈方济,土壤肥料学家,曾任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年创立“中华土壤肥料学会”并主编《土壤与肥料》季刊;毛宗良,浙江黄岩(今属台州)人,中国园艺学家、园艺教育家,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园艺系,1928年去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归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兼园艺系主任,1952年任沈阳农学院教授,对园艺植物分类有深入研究。1941年,由他确定的榨菜学名,为世界各国所采用。撰写科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蔬菜名汇》等;夏道湘,著名蚕桑业专家,曾留学日本,1951—1958年任苏州农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著有《中国蚕丝业概况及其复兴之我见》等;邹树文,江苏吴县人,著名昆虫学家、中国近代昆虫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攻读经济(应用)昆虫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后参加1911年全美科学联合会并宣读论文,因而被选为美国科学学会荣誉会员并获Sigma-XI金钥匙奖,1912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后到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从事研究,1915年回国。1949年后历任中山陵园管委会委员、江苏省文史馆员、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顾问,曾校勘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撰写农史论文多篇,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其遗著《中国昆虫学史》;邹钟琳,江苏无锡人,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水稻螟虫防治研究先驱,1917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其间受其导师、农科主任邹秉文精神感召,对南京附近十五种植物真菌病标本进行收集整理,经邹秉文推荐发表在《科学》杂志上,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1929年赴美,入明尼苏达大学,师从著名生态学家查普曼攻读昆虫学和昆虫生态学,1931年获硕士学位后往康奈尔大学修博士,因学费拮据而回国,1949—1983年任南京大学教授。
作为这支播音讲师队伍的一员,我的业师周其勋教授在当年(1936)的5月和6月连续做了两场“对中学生谈学英语”的演讲。由于演讲的巨大影响,夏丏尊主编的《中学生》杂志将其收入《英语的故事》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除了这两场演讲之外,他7月份又做了一场文艺讲座,谈“中国诗对于西洋诗之贡献”,这篇演讲的摘要最早出现在南京《广播周报》1936年第一百零二期上,后来被学界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与陈寅恪、朱光潜、吴宓、梁宗岱等大家的论文一起,被收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