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境外建筑设计历史漫谈 Ⅴ

2023-12-25 15:24张长文宋聚生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深圳建筑设计建筑

张长文 宋聚生

5. 2001~2010:加入世贸后复杂性的增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更加开放的标志。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城市,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一直先行。同时,深圳具备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条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也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因此加入世贸对深圳城市建设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对深圳的城市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1]。2001年,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展开与世界各国的全面交流,建筑设计文化的交流也是如此。深圳凭借改革开放多年来获得的良好口碑和丰富经验,吸引了许多外资项目,迎来了大量境外设计团队。

5.1国际形式变化下的境外设计进入深圳

虽说以911事件来预示西方的衰败为时尚早,但单极世界从来不会维持长久平衡。恐袭事件令美国深受打击,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均遭受影响。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这种世界经济衰微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反差,促进了对全球化与本土性融合的深入思考,推动了境内建筑文化与境外建筑文化的交流。该阶段,深圳境外设计急剧增加,功能类型迅速扩展,建筑师来源遍布世界。

2001年美国911事件改变了美国,也开始改变世界。冷战之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安全上存在着难以掩饰的脆弱。2001年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是我国与亚太交流的重大事件,同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也是全球合作的转折点[2]。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引发北京大规模建设和大量境外设计。

2004年,深圳城市化进程达100%,成为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2005年,深圳当选为中国十大文明城市之一,深圳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同年,深圳意图转型为自主创新型城市,大力提倡将“深圳制造”转变为“深圳创造”,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积极打造世界级高水平城市面貌,不仅引领了大批境外设计的进入,还吸引了去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建筑文化的精英回潮。从2005年第一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历时18年。双年展一直在探讨、反思城市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及建筑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先锋性、公益性,已经成为深圳城市建设以及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这一时期,深圳的设计行业已形成其独特的优势,从而成为中国的设计重镇和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之一。

境外设计项目在深圳的建设也随之火热。第三阶段境外设计在深圳的项目共有77个,为前一阶段的4倍(表1)。建筑类型及风格呈现多元化,不局限于办公、住宅、综合、商业,还有大型文化 、交通、教育类建筑等。其中住宅项目共43项,占比55.8%;其次为办公建筑10项,占比13.0%。经历了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承辦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国际性事件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外资的涌入。境外建筑师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大型、重要项目的市场,境外设计项目从数量到规模与等级都有大幅提升。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增高使得这一时期境外住宅设计数量大增,安居乐业之后对高标准的商业设施及文化建筑的需求又大幅提升[3]。2004年,美国RTKL国际建筑事务所进行设计的万象城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图1)。2007年矶崎新设计的深圳文化中心(深圳音乐厅及图书馆)建成,成为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图2)。随着境外交流的大幅增加,交通建筑的需求也大幅增加。2004年,美国SWA建筑事务所进行深圳火车站广场设计(图3),2007年德国欧博迈亚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的福田口岸落成(图4)。2007年,在原机场已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开展新机场设计竞赛,意大利的福克萨斯设计事务所中标,该项目于2013年竣工,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际机场。当然也有些项目值得深入反思,2004年德国GMP设计的深圳会展中心,选址问题至今仍持续受到质疑(图5)。

5.2经济与文化影响下的建筑文化交融

21世纪开始,科技进步快速,经济发展迅猛,国家间相互交往不断增加、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此阶段在西方政治动荡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依旧平稳。建筑文化变得频繁互动与深入交流,深圳境外设计也得以巨大发展。

5.2.1品牌形象的需求与国际交流的表征

深圳经历20年的发展后经济实力大大提升,亟需大规模的地标建筑来彰显特区形象,故而竭力吸引全球各地人才来打造世界级高水平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这一阶段境外设计项目,建筑师来源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及大洋洲,充分体现了国际建筑文化的交流。在亚洲,中国香港19项、新加坡13项、日本3项、中国台湾2项、泰国1项。美洲国家中美国24项、加拿大1项。欧洲国家中英国4项、德国与芬兰各2项、法国与奥地利各1项。大洋洲中澳大利亚4项。其中美国占据数量最多,为24项,中国香港第二,为19项。(图6)

美国在城市建设中,出现大量的办公、酒店等超高层,引领了世界超高层建设的潮流,在这些建筑设计方面具有极为成熟的经验,故美国建筑师在深圳高层、超高层办公、酒店等设计竞赛中占据优势。该阶段,美国占据深圳境外设计最大数量24个,反映了美国建筑师的实力,也深层次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特点,即深圳居住项目大量增加,北京、上海的境外设计项目多集中在公共建筑。这和深圳百分之百的城市化率紧密相关,居民对高品质住房的需求非常之高。住宅设计师基本来源于中国香港及新加坡,反映了这两个区域住宅项目的经验及成就[4]。日本建筑师虽然数量不多,但多聚焦于重要的文化类建筑,矶崎新、黑川纪章为中心区设计了音乐厅和图书馆以及中心书城。

5.2.2设计价值的提升与国际团队的进入

从政府参与发展的方式看,经济的划分可为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深圳独特的经济特区地位,使其拥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同时,着重塑造发展市场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境外资金与文化的进入,建筑设计就是文化引进的缩影。经济也对建筑设计文化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对深圳境外设计的规模发展、品质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我们所提到的境外设计师或设计机构,几乎都来源于发达的西方世界。这些建筑师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多年,一直有着极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早就闻到改革开放赋予深圳的市场经济气息。这种气息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并于中国加入世贸后达到一个高峰。这也是新世纪来临后,深圳境外设计达到上一阶段4倍的原因之一。

经济因素对境外设计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2002年,建设部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在此之前,设计收费多以建筑面积为单位计算,可以说鼓励了建筑设计的规模化生产,但间接否认了建筑设计的美学价值。《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提出了按照建筑安装费、即通常所谓的造价为计价基数收费,和国际上的收费方式开始接轨。当然,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接轨,设计价值的认知还有欠缺。西方发达国家及地區建筑设计取费是造价的4%-10% ,且仅为建筑单专业[5];中国《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中取费是针对全专业,取费为造价的1.6%-4.5%[6]。在西方经济衰退,项目大幅缩减的背景下,即便该规定的费用并未达到国际取费标准,仍然极大地鼓励了境外设计师的进入。改革开放提供了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国际化收费模式对应了国际化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流程、工作组织模式等,从而促进了境外设计师的进入、以及境内建筑师与境外建筑设计师的协作交流。从境内外建筑师设计工作范畴及设计取费对比可以看出,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设计工作阶段及工作量均多于境内(表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境外设计师中标几率较高的原因。

5.2.3建筑文化的输入与求学精英的回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深刻的变革极大地增加了境内的吸引力,这不仅表现在境外设计师大量的进入,也表现在出国人员的踊跃回归。这一阶段,留洋的境内设计师大批回潮,带回境外设计文化,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一种“进入”。

改革开放不只在于文化吸纳,即境外的经济、文化等的引入,也包括境内人员出国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管理等技术。通过上一时期的学习培养,海外学成的设计师归来形成本土的文化精英。例如刘晓都、孟岩、王辉从美国回到深圳建立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URBANUS),形成深圳本土建筑设计的重要的力量。欧博设计(AUBE)源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的冯越强,他先是在巴黎建立法国欧博,后又在境内建立深圳欧博。张之扬、刘珩在哈佛留学后回到深圳,张之扬建立了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iNgAmE),刘珩建立了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诸多设计师回潮,形成了深圳多元的设计风格及建筑文化,可以说深圳本土设计力量的集聚,多在本世纪初期大批在境外接受规划、建筑设计教育的学子归国形成的。2009年,都市实践与荷兰OMA设计公司合作,中标深圳中心区水晶岛的城市设计,双方约定设计中工作分工、利益收入各占一半,体现了深圳境内设计力量已受到境外建筑设计大师的充分尊重。在文化多元的境外设计大量涌入深圳、境内设计精英崛起的背景下,深圳逐渐形成了自己城市品牌,开始建立与输出城市价值观。

自2005年第一届起,双年展至今已举办了九届,每次都有大批的境外设计师参展,OMA、MVRDV、藤本壮介等世界著名建筑师均有参与,成为境外设计在深圳的一种特殊呈现。2008年,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在深圳颁发,该奖力图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找回更多公民权益,实现真正的公民建筑。

5.3自然资源紧缩中的境外设计增长

深圳面临土地限制、资源短缺、人口众多、环境透支的困难,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复杂性。但是,深圳并未放松,对于二线关内城市的发展进行精细化深耕,同时启动将城市发展至深圳全域的计划。从而延续了城市经济及建设的高速发展,可谓艰难中成长、困境中前行。这一时期,境外设计在深圳的发展却也在逆向进步中。

5.3.1“被谁抛弃”与“难以为继”

2002年11月,互联网中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堪称“盛世危言”的文章,立即获得高点击率和转贴率,引起了时任市长的关注。坊间传闻深圳市政府将中心区的一块用地定向招标给平安,且允许突破双龙飞舞的城市设计控制而建设600米的高楼,才把平安总部留住。而当时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建国际设计公司则将总部搬迁至上海。文章发布以来,有关人士献计献策,以期为深圳的未来把脉。2003年成为深圳的研讨年,有呼声说,深圳也许是自我抛弃,抛弃了杀出血路的创业精神、抛弃了摸石过河的实践勇气、抛弃了敢想敢干的务实态度、抛弃了拓荒牛的实干作风。这样的言论出乎意料,但似乎切中时弊。

深圳经济巨大发展之下也面临矛盾加剧。2005年初,深圳市委领导在分析深圳发展的未来之时指出,深圳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城市发展需要更多劳力,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城市土地、人口承载、环境资源等的短缺,从而使得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大大增加。理性分析中国大城市的辖区面积,可以看出深圳土地空间资源确实紧张。刨除直辖市,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是哈尔滨,为53775平方公里,约是深圳2050平方公里的26倍,而哈尔滨人口仅约为深圳的一半。再来对珠三角城市面积进行分析。广州7263平方公里,佛山3798平方公里。临近深圳的惠州为11347平方公里,东莞2460平方公里,惠州面积近深圳的5倍。深圳用地紧张的事实显而易见。200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成立,成为深圳土地扩张的前奏。难以为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有限的土地已不适合过去粗放的发展,城市发展开启精细化的深耕模式。过去集中建设关内的方法也已不合时宜,深圳的建设必须拓展到关外以至全域。在这种深耕与拓展的建设之中,境外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几乎所有显要的地段、重要的工程、先导的项目及瞩目的事件,都有其身影,可以说境外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集中反映。

5.3.2精细发展和城市深耕

深圳着力城市发展精细化的深耕,增加城市土地的科学管控。首先是重视城市设计,以城市设计为基础进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旨在发现和应对城市发展建设和实际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学科概念下狭义的设计[7]。从容量视角提高土地利用率,该阶段整体项目呈现出与高空发展的高密度趋势[8]。从建筑设计品质的视角提升用地价值,同样的项目类型、同样的建设规模,提升建筑设计的品质则是对项目最大的提升,由此境外设计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一阶段,持续进行了中心区原城市设计基础上的多项深化设计(表3)。并强调城市设计指导下的建筑设计,使城市设计一直发挥巨大作用。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在延续其1997年中心区中轴线公共空间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该区域的城市设计及中轴线上深圳书城的建筑设计。该书城于2006年建成,成为城市设计在十年间的优秀成果。在2002年,美国SOM设计公司、美国SWA设计公司和美国捷德设计公司联合体进行了中心区中心广场和南中軸环境设计及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图7)。可惜由于用地条块分隔、行政管理困难等因素合同终止[9]。2003年,日本GK公司完成了中心广场和南中轴环境设计(图8)。之后又历经由宏观城市设计向中观城市设计延展的区域化城市设计,如2003年SOM主导下的深圳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图9),日本GK公司进行的该区域街道设施及公园设计(图10)。2009年,荷兰OMA设计公司与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公司联合进行了水晶岛城市设计,可惜目前该项目处在停滞阶段(图11)。深圳城市设计的发展给城市带来良好面貌,但也有少许遗憾。2004年德国GMP公司设计的会展中心选址错误,每逢展览必交通管制,导致四周道路严重拥堵,可以说该会展运营的成功,是以周边交通恶化为代价的。

该阶段非常重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项目呈现出向高空发展的趋势。2001年,美国李名仪/廷丘勒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238米高的招商银行大厦建成(图12),开始引领这一阶段的超高层建设,2007年美国SOM设计公司的新世界商务中心等大厦都呈显出向高密度发展的趋势(图13)。再者,提升用地及建筑的品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体现,即用地价值的建筑价值呈现。2007年,由普里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深圳音乐厅及图书馆建成,成为深圳、乃至中国最有品质的建筑作品之一。笔者是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与推广者,几乎每周都会光顾音乐厅,将之视为深圳最好的建筑。深圳音乐厅主要功能由大小两个音乐厅组成,定期举办音乐演出。同时,还有每周的公益演出活动,如大音乐厅每周日的“美丽星期天”及二楼大台阶上的周六“音乐下午茶”。如果一个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我认为是伍重(J?rn Utzon,1918-2008)的悉尼歌剧院;一个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城市,那是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的毕尔巴鄂博物馆;而一个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那就是深圳音乐厅。谁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只要看看图书馆早间排队的壮观场景、音乐厅熟悉的乐友们的殷殷笑脸,就知道那纯属无稽之谈。矶崎新以“没有风格即风格”为理念进行设计,他解释“风格”并非通常理解的一种形式语言,比如解构主义等,而是从历史层面来研究涉及建筑、艺术、哲学、社会各方面关系的问题[10]。

5.3.3关内发展至关外启动

深圳的城市发展有所策略调整,境外设计的状况也有所对应的呈现。首先是项目空间分布的多地性延展。境外设计由第一个阶段在罗湖与蛇口的发展,到第二阶段在福田区重点发展,转至第三阶段的福田区与南山区的集聚,并呈现向关外其他区域扩散的趋势。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人口激增与用地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在上一时期罗湖区城市建设渐近饱和之时仍有良好表现。2004年建成的罗湖万象城商业模式获得成功之后,华润集团又聘请美国RTKL国际建筑事务所进行了万象城二期的设计,于2009年落成(图14)。之后罗湖区进入沉寂,深圳城市建设重心逐渐向福田和南山所在的城市中、西部转移。

21世纪初,福田中心区逐渐成型,许多大型公共建筑竣工,众多办公大楼的建成和总部企业迁入,福田奠定了深圳行政、文化、商务中心的核心地位。2004年,美国李名仪/廷丘勒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深圳市民中心建成(图15),该建筑让出城市中轴线给予市民通行,是深圳公民性的具体表现。同年,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进行设计的深圳会展中心建成,加之日本黑川纪章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深圳中心书城在2006年建成(图16),2007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的怡景中心城建成(图17),中心区中轴线的控制建筑基本形成。同时,中心区其他商务设施也在迅速兴建。2003年美国BBG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深圳时代金融中心建成(图18),2004年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设计的安联大厦建成(图19),2005年新加坡安宝设计公司的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落成,2008年澳大利亚JPW 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设计的港中旅大厦建成(图20)。这些建筑形成了早期中心区商务中心的核心构架。

随后,南山区开始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休闲旅游事业及文化教育产业。南山区在各个发展区域竞赛事件的背景下,大量项目机会促使更多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涌现。2006年,在深圳西丽大学城,英国RMJM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建成,横跨大沙河联络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对岸的清华、北大研究生院(图21)。在南山区华侨城片区,多个项目落成。香港龚书楷建筑师事务所一直在此工作,这一阶段进行了威尼斯酒店及华侨城洲际酒店的设计。2001年他们设计的威尼斯酒店建成(图22),2006年洲际酒店落成。洲际酒店以在历史的足迹中寻找梦想为设计原则(图23),将原深圳湾大酒店沿深南路的立面保留[11](图24)。老墙面与新墙面上的“1982”和“2006”标识出深圳湾酒店与洲际酒店建设年份的新旧对照,创造出一种改革开放初期至盛期的历史纵深之感(图25)。2008年,美国 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与Laguarda Low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的益田假日广场在华侨城建成(图26),与威尼斯酒店和洲际酒店形成鼎足之势。

在城市发展转向福田、南山,大量境外设计集聚福田、南山的同时,境外设计项目也在向多个区域发展,延展到深圳市的各个行政区(图27)。首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远离中心城区的盐田区成为境外设计项目的大户,建成10项之多。2005年,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设计的大梅沙愿望塔建成(图28),2007年,英国TFP 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建成(图29)。而临近这两个旅游项目,2009年建成了美国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深圳万科总部。该项目是一个水平的超高层,漂浮的地平线,最大化景观园林上的纵深建筑,长度犹如103 层帝国大厦的高度。整个建筑由八个交通核支撑,如同漂浮在半空,形成独特的开放性景观[12](图30)。2009年,法国思域设计公司设计的深圳宝安体育馆建成(图31)。期间,龙岗区、坪山区、大鹏新区也有多项境外设计建成。

5.4小结

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幻的第三阶段,深圳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土地、人口、环境等资源短缺的矛盾也逐渐显现。这一时期深圳的城市发展由罗湖转向福田和南山,导致大量境外设计集聚于此、同时也向其他七个区发展。这一阶段境外设计项目暴增至77项,为上一阶段的4倍,同时功能类型扩展到十余种,规模也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就建筑师而言,来源遍及亚洲、美洲、欧洲及大洋洲。以美国24项、香港19项为最多,其他也有十几个国家与地区。该阶段的项目地产住宅数量剧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资本为主导的特色。

(未完待续)

表格及图片来源:

表格1、3:笔者自绘

表格2:根据姜涌、汪克、刘克峰专著《职业建筑师业务指导手册》改绘

图1:来自https://www.sohu.com/a/207179966_210938

图2、13、20、22、28来自吴汉廷

图3:来自https://www.szmc.net/szy/xmzs/jzgh/202007/82

117.html

图4、5、17、31来自https://www.skypixel.com

图6、27:笔者自绘

图7、8:来自《深圳市中心区中心广场及南中轴景观环境方案设计》

图9:来自《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

图10:来自《深圳市中心区街道景观与设施设计》

图11:来自http://www.urbanus.com.cn/projects/shenzhen

-eye/

图12:来自《深圳招商银行大厦》.建筑与文化,2008(06):56-57.

图14、26: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33432813

图15:来自张珏清论文《空间叙事下的城市地标与城市记忆研究》.深圳大学,2019.

图16:https://zhuanlan.zhihu.com/p/441852575

图18:baike.baidu.com/item/深圳时代金融中心

图19:http://www.h61889.com/xinwen156.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图21:http://tuchong.com/19437228/80328709/#image798

818742

图23-25:来自白鹂论文《塑造具有文化特质的城市酒店——从深圳湾大酒店到华侨城洲际大酒店》.新建筑,2009(05):66-72.

图29:来自TFP Farrells论文《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世界建筑导报,2013,28(05):74-77.

图30:来自《万科总部:躺着的摩天大楼》.中国建设信息,2013(19):26-27.

参考文献:

[1] 牛慧恩,米切尔·盖勒格.试论加入WTO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0(11):12

[2] 罗瑾瑜.前世贸总干事迈克·穆尔谈入世后的中国[J].大经贸,2002(12):13-15.

[3] 張晓.深圳市境外建筑设计实践研究与辨析[D].深圳大学,2017.

[4] 李欢. 境外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在深圳的住宅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8.

[5] 姜涌,汪克,刘克峰.职业建筑师业务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177

[6]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M].北京:2002

[7]  Alex K. William S. Urban Design[M]. Minnesota: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9:64

[8] 覃力.深圳的高度[J].世界建筑导报.2019(02):39-41.

[9] 陈一新.深圳市福田中心区(CBD)城市规划建设三十年历史研究(1980-2010年)[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10]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当代建筑[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12

[11] 白鹂.塑造具有文化特质的城市酒店——从深圳湾大酒店到华侨城洲际大酒店[J].新建筑. 2009(05):68

[12] 本刊讯. 万科总部——躺着的摩天大楼[J].中国建设信息.2013(19):33

猜你喜欢
深圳建筑设计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