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璞 夏珩
由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南山区教育局、百校焕新设计联盟,联合策展单位《卷宗Wallpaper*》,于2023年4月7日-5月7日期间,共同推出“南山-ing —— 百校焕新”展。2023年4月9日,“百校焕新”学术周启动仪式于在深圳市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同期开展的还有“南山ing-百校焕新”展览,旨在全面展示深圳百校焕新的项目成果、向社会各界呈现存量校园精准焕新的南山经验和反思。
出席启动仪式的人士有:项目总统筹周红玫女士;学术统筹和领队、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终身教授朱竞翔教授;图案建筑设计公司创始人、领队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亦民老师;领队建筑师、都市实践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孟岩老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教授;领队建筑师、众建筑主持建筑师、本次展览空间总设计师臧峰先生;支持项目历史研究的深圳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夏珩助理教授;3位青年参展建筑师靳远先生、谢菁女士、顾田先生;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高雪香女士。活动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山ing-百校焕新”展览的导览,其次是青年建筑师、导师组和历史组的工作分享,第三是圆桌论坛,最后是观众问答环节。
青年建筑师顾田先生(顾田建筑工作室)分享了两个幼儿园改造(海月华庭幼儿园和沉默建筑合作)。他认为得学会从小朋友的角度看待趣味性和安全性的问题。负责前海学校和学府中学两校的靳远先生,想通过焕新把深圳教育发展史上的创造力在当代语境下延续出来。一十一建筑的谢菁女士承担育才四小的改造,主要以景观设计的手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通过体感、好奇心和交流来学习”的新校园。臧峰介绍了改造过程中充满坎坷和考验韧性的部分,这是“百校焕新”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件事,认为这才是此次项目真正最宝贵的地方。
朱亦民教授提出“百校焕新”项目是一个创新工程,而且要持续好几年,其中难度非常大,因为它在体制内、体制外都没有先例,所面对的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朱竞翔教授进一步用“数量”“参谋(STAFF)”“矩阵”“协作”等4个关键词指出其中的组织创新具体内容。
历史组的夏珩认为,“百校焕新”和之前的新校园运动相比,增加了历史的部分,回应了存量时代的脉搏。这对政府管理的智慧、对高校学术的要求、以及对设计师的挑战,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倡议各方面力量一起向历史学习,向历史致敬。
圓桌论坛部分
孟岩先生认为,改造虽然看似一些特别小的动作,一些只是在修修补补的东西,但它像一个小的运动,可能改变一个非常庞大的思维定式和城市的观念。他指出深圳并不是文化沙漠,建筑师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度对此类文化遗产充分引起关注。
范悦教授提出,“百校焕新”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存量提质工程。因为学校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他建议在改造或者焕新设计之前就必须要做诸如图纸和诊断评估等工作。
高雪香女士(南山区建筑工务署)指出这次学校改造项目由工务署负责具有创新性(往年类似的项目,在深圳乃至全国范围都是教育局牵头负责),邀请周红玫女士做学术策划,把一些小打小闹的缺陷整改提升到了专业建筑设计和学术的高度,给存量校园更新提供了一个全新模式。通过实践发现,学校往常给的修缮任务书非常有局限性,建筑师从全局出发提出的设计策略,保证了百校焕新的高水准和高完成度。
周红玫女士认为,对学校既有建筑的潜力和价值首先要做一个评估和诊断,这将成为改造的标准,也能避免过度设计。一个真实自然的学校,应该是旧新并存,呈现多样化的纹理。她也总结了“百校焕新”行动的9条学术导向,推出真正可以推广的工具箱。
邓圆也详细介绍了“南山-ing ——百校焕新”展览的架构,以“pre-”“-ize”“-ing”“re-”“post-”这5个词根、5个板块来呈现焕新项目、布展过程中的点滴。
听众问答部分
有听众提议,对每一完成项目后做测评,这对学校使用方、“百校焕新”活动和设计师都非常有启发;除给建筑师、给决策者做宣传之外,可将此类活动给家长做推广,例如“百校巡游”的方式,让家长支持校园更新。周红玫女士认为用后测评非常有必要,“百校巡游”的建议也很有价值,当“百校焕新”完成之后,可以把它作为下一个目标。
对于听众提出的如何在经济条件有限的二线城市复制深圳做法的问题,朱竞翔教授指出,经济条件并非消极因素,资源限制越清晰、越极致,对于优秀设计师才更有热情、更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