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活力,在地营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2018、2021记

2023-12-25 15:24李云申霄媛杨晓春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规划

李云 申霄媛 杨晓春

摘要:毕业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规划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大院校教学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各大高校之间的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出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深圳大学2018年发起的联合毕设活动。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充分体现出未来性、在地性、开放性特征,为我国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联合毕业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设计;城乡规划

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概况

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大院校教学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应运而生。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高校毕业教学环节的全新模式,一方面能够增强校际交流,拓展各校师生视野,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2017年,我国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设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规划建设对大珠三角地区(9+2)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想象空间,也为湾区城乡规划高校师生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与规划命题。立足于学科教学发展的新要求与国家发展的新方向,从2018年起,深圳大学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针对“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下的跨境边界地区协调发展合作、湾区活力营造与跨境空间塑造展开了一系列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由此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序幕(图1)。2019年与2020年,第二届与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分别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华侨大学主办,其选题分别为珠澳边界与厦台边界,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烟台大学等更多高校参与其中。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的主办方再次回到了活动的发起地——深圳大学。此次联合毕业设计改变了以往城乡规划单一专业开展毕业设计的模式,采取城乡规划、建筑、地理信息三个专业协作开展方式,在跨校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跨专业合作的改进与突破。2022年后,随着香港城市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西大学等高校逐步加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高校队伍进一步壮大,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至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已成功举办六届,随着参与的师生人数越来越多,辐射的院校范围越来越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形成了目前以城乡规划设计为纽带的跨院校交流、跨学科交叉的双重联合形式,并以此提升了院校与学科的复合影响力(图2)。

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特点

2.1未来性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跨省区合作平台。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其空间由此承载了更多发展使命与未来不确定性,需要专业人士利用规划设计工具对其物质形态、政策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等各方面做出综合指导,这也对城市规划教学和相关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于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强调以“未来性”为导向,从湾区发展视角出发,进行“一国两制”下的跨界发展畅想。从2018届的深港口岸地区、2019届的珠澳地区、2021届的深港沙头角口岸地区到2022届广佛地区、2023届的深港河套及香港北部都会区的选题,我们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前沿产业集聚、未来空间功能与组织结构优化、湾区活力营造与人居环境提升等未来核心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绘制出一幅幅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体现出城市在未来基础设施介入、产业迭代、区域战略定位优化或转向等背景下,空间营建和活力塑造的各种可能性。在毕设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团队也有意识引导学生对适应未来人类生活的空间场景进行逻辑推演,实现对未来空间场景的预判,从而使学生掌握合格规划师的前瞻性思考思维[1]。例如在18年深港口岸地区规划设计的一组方案中,学生通过现状空间结构推导,结合无人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与趋势,提出了深港未来AOD城市试验田的构想,从现有道路改建、远期AOD化道路设计、未来街块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化,指出了适合深港20-30年后远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与跨界空间发展新方向(图3)。

2.2  在地性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一般都会针对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的时代主题背景,同时结合主办方所在地市地方性特点展开。一方面,联合毕设在选题上充分考虑了大湾区及主办方所在地的地区特色与城市发展特殊需求,紧密结合了当地地理特征、资源禀赋、人文环境与社会经济特点,重点关注与解决当地面临的实际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导和鼓励当地企业参与到毕设环节中。例如,由深圳大学主办的几场联合毕设,在湾区发展的基础上着重聚焦于深圳城市建设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阶段性特征、深港边界互动和口岸发展特征以及深圳城市更新热点话题与核心问题。在2020年华侨大学主办的第四届联合毕设中,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教师组织团队筹划安排了当地知名规划设计院——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针对研究基地的空间、产业、现状规划等开展了系列讲座,加强了师生对研究基地的环境认知,有效地弥补了无法实地调研的缺陷。

总体来看,这种既关注了当地城市建设热点地区的现实问题,又结合了地方政府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区域而展开的毕设题目,一方面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使设计成果有望能为城市现实发展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地方企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对当地规划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介入,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當地需求,创作出更具可实施性与针对性的设计方案。

2.3开放性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秉承区位与资源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具备极大的开放性特色。其主要表现在:

(1)学科开放性: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强调建立健全多学科相互融合与匹配的教学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通过融合建筑、景观、地理信息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数据分析、总体城市设计、节点设计等层面相互形成联动与支持,为城市规划问题提供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并呈现出更完善的方案成果。

(2)社会参与开放性:除了多个院校师生联合参与到方案设计中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会邀请各界专业人士开办讲座、参与评图,通过城乡规划一线从业者与学界专家对研究基地的讲解与方案问题的指出,让学生能够拓宽专业视野,发散思维,并促进专家与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流(图4)。

(3)学生个性发展开放性: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设计风格,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引导,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3  2018年、2021年深大主办联合毕设具体情况

3.1毕设选题

本文将选取由深圳大学举办完成的2018年第一届与2021年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进行重点介绍。由于深港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体系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跨界发展地区,也是我国发展国内大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的交汇前沿,在“一国两制”的政策框架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具备特殊的区域功能优势,同时基于深圳大学的在地特征,我们在2018与2021年都选取了与深港跨境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作为毕设选题进行研究分析(图5)。

其中,2018年度毕设选题围绕深港九大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综合发展展开,重点关注四大版块问题:(1)尺度:政治尺度再构格局下,城市空间的发展应对方式。(2)边境:持续释放的跨境互利制度下,边境(地区)内涵的演变与功能的创新方法。(3)水系: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协调共生、实现弹性发展的策略。(4)肌理:口岸地区及周边空间跨境行为趋势与两地社会经济诉求的体现路径。

2021年联合毕设选题相比2018年则实现了从关注深港跨境全要素到聚焦重点地块在地发展的转变,选择了深港边境口岸中具有代表性的沙头角地区进行了综合探讨与细致研究。此次选题主要从边境、文脉、格局、交通四大版块进行思考切入,关注持续释放的跨境互利制度下,边境(地区)内涵的演变与功能创新、新时代城市文化与沙头角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传统地区的人居环境与山海格局之间的相互适应与优化、地铁线路开通优势下,沙头角片区及周边的新发展潜力的激发。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校师生进行了多元碰撞与交流,从边界消融、创意空间营造、公共空间质量提升到城中村空间改造、节点空间设计等,各方案组的同学积极思考最适合区域未来发展的可实施性方案,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2]。

3.2毕设开展

3.2.1有序安排组织

在联合毕设开展初期,各高校负责人之间进行了充分对接,联合制定了全过程任务安排,为外地高校异地调研、嘉宾专业讲座等环节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整个活动被划分成了前期、中期、终期三个阶段,并分别设置了分阶段目标,以保证活动的有序推进。此外,我们在毕设前期、调研阶段、中期阶段与终期阶段均安排了各大高校之间的汇报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思维碰撞,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處,提高工作效率。

3.2.2汇聚多元力量

在现有的多校教师混合参与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引入了规划设计院、政府等行业一线专家的参与,构建起多元联合指导团队。一方面,我们穿插开展了多场具备系统性的行业前沿讲座,各位学者专家既从宏观层面介绍了深圳口岸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策略,也从微观层面对跨境公路口岸的详细规划设计、香港边境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规划、深港跨境共享、住房配套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和专题探讨,使学生对深港跨境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晰。另一方面,各大设计院、规划局等企业和管理单位参与到了设计方案技术指导、中期与终期汇报及点评环节中, 从而发挥出了更有效的教学指导作用。此外,2021年联合毕设还在以往的基础上充实了建筑学、地理信息科学多专业指导教师力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达到了应对当前城乡规划专业课题愈加综合性、复杂性的需求的目的。

3.2.3深入实地探索

在毕设活动开展前期,我们组织了多起调研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现场,实地感受了深港边界分异现状。调研以深港边境口岸问题与城市交流介质为研究导向,鼓励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身人沟通的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与调查等课程知识与技能,切身体会深港城市的空间与风土文化的融合与差异,通过自身体会凝练出现状问题,从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分析复杂城市问题的能力,辅助学生选题以及为后续相关研究做铺垫。

3.3方案成果

3.3.1 2018年联合毕设成果

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口岸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为深港两地连接与深入合作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而随着发展的深入,新的口岸区域可以成为两地贸易往来、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的集成点。基于此,同学们通过多次思考讨论,以城市设计的手段,试图将年轻的思想化为具象可追寻的理想,为优化口岸使用、协调两地资源配置、提高边境地区生活品质、打破深港跨境隔阂等目标发出自己的声音,探索了边界的消融方式、口岸功能的多元复合手段、城市生态格局与社会格局共建的策略(图6)。

(1)整体性的设计思维

大体上看,多数方案都呈现出整体性的设计特征,以全局性的思维,首先从宏观层面出发,立足于湾区战略提出的目标,从深港纵深合作的角度对基地的发展方向做出研判,明确深港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领域与空间功能。再从中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研究基地用地结构、空间功能等特点,明确中微观设计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将城市空间看做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深港双城优势产业和生活资源的互利互补、区域内外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各功能区的合理设置、边境管理制度的优化与提升等多元化的方式,打造深港边境特殊的发展区域(图7)。

(2)针对性的重点突破

也有方案重点从某一特定视角切入,试图以区域的特定需求、重点挑战、核心资源或核心发展目标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策略和方案设计。如深圳湾口岸设计方案中,一组方案以深港跨境口岸文化的融合与再生为关注核心,制定文化空间与科技、经济等特殊功能优势的复合发展策略,着力于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功能的多元化口岸,构建环湾多样化生活圈,推动深港联合打造具有深圳特色、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区(图8)。皇岗口岸设计方案中,一组方案则重点关注于改革开放以来深港两地社会文化的矛盾激化与交流阻碍问题,以促进深港交流为核心目的,探索面向未来的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合作模式,希望通过教育增进整个大湾区社会各阶层的交流(图9)。

(3)多样化的微观设计

在微观设计层面上,由于口岸地区独特的功能特征,交通组织成为了多数方案的关注重点。在未来性导向下,设计方案以远期规划的思维与视角考虑到未来口岸货运量的动态变化情況,结合口岸肌理、建筑、绿化、通风采光等因素,预留廊道空间,构建起未来可以根据货运量进行调整的功能区(图10)。在便捷性导向下,设计方案构建起快速换乘的交通系统,通过立体的设计方式与无缝衔接的接驳设计,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体验(图11)。在综合性导向下,有方案在车站周围整合设计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促进了土地功能的混合,以新TOD模式构筑起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除此之外,空间活力的多元塑造也是微观设计的重点,各方案小组通过对研究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系统、用地功能权属、客运货运流线等复合分析,提出多样化的口岸空间设计方案(图12)。有的小组重点以慢性系统为切入点,推动片区阶段式的更新升级,从而愈合边界割裂,激活城市与边界的活力。也有小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了口岸区域城中村的复兴与再生,通过改善社交网络,振兴城中村空间,在分阶段发展中逐步实现空间改造,逐步增强跨境活力。

3.3.2 2021年联合毕设成果

(1)从“大而全”走向“关键问题导向”

2021年的联合毕设成果相对2018来说体现出了更为明确与聚焦的问题导向倾向,通过调研走访与专家座谈,研究发现当前沙头角片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文化、边境、产业、生态、生活五个方面,具体表现为:①地区商业渐弱,文化活力不足;②跨境设施亟待更新提升;③产业发展失衡,港城关系亟待提升;④山海城联系割裂;⑤更新扩容的高强度开发趋势,带来潜在的负面空间影响。对此,本次联合毕设小组分别重点针对这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设计构想。

① 文旅空间发展问题    沙头角作为深港边界中西文化的碰撞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同时环境基底良好,具备边境文旅产业的发展潜力,然而目前该地旅居体验欠佳,现状发展情况较差,亟待优化提升。该专题方案立足于我国“文化+旅游”的新发展模式,深度挖掘沙头角依山傍海的空间资源、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远离喧嚣的小城节奏,分析沙头角地区边境产业发展与机遇,着力营造具有活力的滨海城市风情与小城生活。例如深圳大学的一组方案,重点从文旅小城的发展模式出发,从功能提升、交通改善、空间优化提出了三大策略,并通过青年文创IP集群、市场IP集群、中英街传统院落集群三大板块整合空间特色,重构文旅产业空间框架,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于一体的独具文旅特色的边境小城(图13)。

② 边界空间互融问题    边界不仅是固化的空间分隔物,也是促使边界两边主体发生演化并被持续建构的交往空间。在新的跨境视野下,沙头角不应是深港隔离的产物,而应作为深港交互视角下的物质文化交往空间。基于此,设计方案通过公共空间、开敞空间、山海景观空间的编织配合,以空间缝补削弱边界带来的物理隔阂(图14);以产业互动,促使边界更新与再激活,强化外向型发展(图15);以协同的交通系统,强化口岸与城市联系,打造站城一体化的跨境交往目的地,一方面提高城市自身发展活力,续写沙头角故事,另一方面唤醒深港共融活力,促进跨境发展,达到边界消减的目的(图16)。

③ 产业空间新生问题    沙头角片区存在产业功能、山海格局、边境空间和社会生活等多方割裂的情况,与此同时,沙头角面临“保留小城生活氛围的特质”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结合的问题,产业与城市共生成为城市发展的难点。有方案借助新颖的城市设计概念,提取特征并融合到城市设计中。如深圳大学的一组方案尝试提出榫卯的概念,以“榫卯”作为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复合、深港衔接、生态发展的节点、最终形成具有小城氛围的榫卯层次(图17)。也有方案从更微观的视角出发,以深港黄金珠宝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产城人”三者融合。

④ 山海城市格局塑造问题    沙头角作为山与城之间的自然边界,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承载了建设与使用上的功能属性和价值属性。目前,沙头角的发展不断侵占山体空间甚至突破红线,损害自然资源。因此,规划方案从强化对现有边界的认知印象出发,致力于打造一条城市发展的底线,通过“三生空间”发展优化、发展边境绿色产业等方式,营造更优质的山海格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空间能够相互渗透,释放更多的生态价值(图18)。

⑤边境小城生活构建问题    深港本同源,但严格的深港跨境管控使两地居民产生越来越大的身份差异,沙头角从一个完整村落被割裂,也导致当地具有复杂的边境和户籍制度,其用地功能、交通、开放空间、社区与建筑方面也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从适应性发展出发,沙头角未来的发展需要基于人群诉求开展,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激发社区活力,建设共享家园。为此,深圳大学的一组方案提出了社区适应性评价框架,通过多级指标量化评估社区发展,达到用地与功能适应性、开放空间适应性、交通适应性、社区适应性、建筑适应性,以此构筑边境小城美好生活(图19)。也有小组从弹性管制、松绑经营时间、城市成活记忆点还原等策略出发(图20),释放小城空间活力,构筑共享生活。

(2)規划设计方法走向多元化

在本年度的联合毕业设计中,由于建筑学、地理信息学等多专业的参与,学生作品成果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GIS成为了学生们强有力的设计工具,能够通过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地现状或模拟不同设计选项的效果,从而提供更科学的选择。例如,学生们通过GIS对基地海岸线及周边山脊进行视域分析来探索山海视线通廊的合理规划设计方案,最终得出视域范围最广的两个视点。根据建筑高度的划分,得出理想状态下的建筑高度控制与地块开发强度控制(图21)。此外,国内外新兴发展方向或发展理念成为了同学们方案的切入点,使方案设计在理论层面做出了一定尝试。如一组方案在碳中和视角下,提出了以“零碳”为目标的“三生”空间发展策略,构建起互联网+与大数据下的居民绿色共创平台。

5结语

联合毕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我国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跨学校、跨专业的交流学习,联合毕业设计开拓了师生的规划视野,促进了多方交流与合作,也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更是立足于国家发展的需求与热点,以未来性、在地性、开放性为导向,绘制出湾区发展蓝图,体现出时代精神,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应该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环节新模式,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变革中的规划设计教学探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2]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设计坊2018[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

图片来源:

图1、图4:作者自摄

图2、图5:作者自绘

图3、图6-图12:节选自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深圳大学方案组作品集

图13-图21:节选自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深圳大学方案组作品集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规划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城乡规划
三维仿真在城乡规划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