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玫 朱竞翔
深圳特区
作为经济特区与社会特区的窗口城市,国家的现代化反映在在深圳的夯实有为之中。缩微反映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微观之中。城市建设和社会营建的各种行为,具体解释了“经济特区”与“社会特区”的变动关系。空间营造的种种细节,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习惯,重新定义农耕社会的价值取向。像福田新校园行动那样追求非标准的开放答案,挑战常规观念,那样勇敢的先行示范才符合深圳特区的称谓。
南山发展
南山区有着改革开放先行的传统。2022年百校焕新计划,在南山区部门搭建了相当的共识基础。从学校任务书编制开始到通力合作执行,南山区政府释放了创新态度:设计创新、社区营建。
南山新校园计划将是在福田、龙岗新校园计划实践之后,再一次的破壁之举——增强组织力,寻找共识与合力。南山作为城市与建筑现代性的先行区,联展重要的议题是如何理解、延续与再议这一传统。当珍视资源和经济循环成为时代命题,而城市发展也需要为紧凑式的、可持续的发展作出安排。
紧凑都市
本次联展将沿袭高密度创新与社区融合的主题。但有着更好的基础与不一样的城市设计诉求。历史名城很多高度密集发展模式使用紧凑的城市形态,它们启发了当代的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的理论与构想。紧凑城市主张采用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模式,有效缩短交通距离,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降低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减少废气排放,减少能源消耗,乃至抑制全球暖化。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可以在有限的城市范围内容纳更多的城市活动,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紧凑性城市所提倡的适度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并刺激人们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土地的紧凑使用还能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从而保护郊野的开敞空间免遭开发。
城市設计
深圳城市正在走向紧凑发展。城市设计逐步走向中微观层面,不再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城市设计在深圳一方面需要明晰目的、愿景与意图,也同时间寻找实施的工具与机缘。城市设计需要渗透到街区层级。作为城市各色人群汇聚的时空枢纽,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是公共生活天然的空间节点。新校园设计需要能够探索街区变化的可能愿景,新校园建设更应主动实现城市设计的目标,呈现城市发展共识。
城市社区
深圳需要突破都市无止境扩展的囹圄,通过创造多样化、人性化、混合的邻里社区,成为践行实事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主义的范本。
透过新校园开发、旧校园再开发或是再生等方法,增强学校作为社区中心的凝聚力。注重自行车与大众运输,方便人群到达校园的距离,协助社区意识的建立。学校边界与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学校不能成为只照料自身的孤岛,而要将周边资源整合进更好的场所。“N场N馆”不能自发提供公共生活。原子化社会需要重建社区归属感。“来了就是深圳人”倡导社区化的空间,以提供公共生活,回归传统邻里。作为城市空间最小的社会组织,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差异才是归属感的源泉。城市社区追求开放,教育本身的守护性质使得校园相对封闭。二者虽有矛盾,总体趋势仍将是融合。当下设计需对融合趋势提前布局,为未来高水平管理下的开放提供灵活性。社区服务方面也有着重要价值。从软件层面提供新来者以关怀,使学校成为社区关系网络的中心,促进社区融合。
校园建筑
学校是城市社会组织中最日常,频次最高的交流空间。作为社区建设的媒介,每一次新校园建设需要成为历史进程的一个部分。速生的高密度南山城区,校园具有功能的时间性特征,它们是构成空间识别性的焦点所在。中小学校是构建人与人、政府与社会、文化与文明新关系的“消息树”,每一座校园应有独特的工作焦点。如何引发社区公共生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入涵义?新校园改扩建设计应该关注于此。图书馆与体育运动设施最有内涵成为新一代社区公共空间。不同时期的空间与记忆需要珍视,通过对老建筑、空间与建造记忆的保护、保育与再设计,多元化城市,避免同质化。
联展舞台
当下的问题并非空间营造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介入,需要更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加盟。一线城市最后竞逐的是效率,消弭冲突、达成共识的速度。竞赛与联展无疑是高效达成共识的方法。
联展机制之前已经证明它不仅能解决现实问题,也能创造价值。它还能最大化影响力的传播。如何对密度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与校园空间的时间性进行权衡,激发设计创新,达致空间方案的多义多解,释放社会力量与能量。不止于强排方案的城市设计,不止于遴选技术方案,不止于尊重设计师,不止于协力合作,也不止于与社区的交融,通过福田、龙岗的经验积累,南山区校园的实践将呈现着不断进阶的创新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