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学特性分析

2023-12-25 22:40常方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现代舞

摘要:目的:对艺术的美的追求这一命题出现了新的说明,原有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艺术以过去的艺术思潮为基础,产生了新的艺术思潮。这种艺术思潮与现有的艺术思潮相比较或对立,顺应历史潮流或成为矛盾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在20世纪西方现代舞中国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林怀民的舞蹈创作,研究西方现代舞与中国传统元素结合呈现的舞蹈作品中的中国美学特性。方法:文章通过影像资料采集法、文献资料提取法,分析林怀民舞蹈中美学特性的呈现,以舞蹈学、美学、文化学为理论支撑,分析西方现代舞中国化进程中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结果:舞蹈美学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在利用西方技术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舞蹈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从舞蹈作品可以看出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肢体美和意蕴美。了解这种美学特性能够帮助舞蹈艺术寻找新的视角,从而更好地发展。结论:舞蹈美学虽然没有唯一的特性,但舞蹈美学具有多样性、独立性、自由性和情感性等美学特征。舞蹈艺术可以表现抽象的情感内涵和思想内容,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想象。这种对舞蹈美二次塑造的过程,就是舞蹈美传播的过程,给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文化美学;舞蹈美学;现代舞;创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3

舞蹈通过身体表现艺术性,舞蹈与美学密不可分,在舞蹈中寻找美学价值非常重要。以美和艺术为对象的美学是对自然和艺术中出现的美的考察,理性判断和作品欣赏作为审美的手段,赋予了积极看待对象的意志。美学重要的一点是,其通过激发思考对象本质的能力,提高对美和艺术的思考能力,自然地诱发与艺术的相遇。美学不是单纯为了美的学问,而是探索审美价值所有领域的学问,艺术世界是具有很多审美价值的特殊领域。现代舞蹈是为了对抗传统芭蕾的形式性服装、音乐、有限的技巧,更自由地表现人类而诞生的。从传统的芭蕾固定观念和现有形式中解放,作为一种艺术体裁,开始了新的艺术改革。

林怀民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素材,不论是舞蹈演员的肢体、舞台装置还是作品构成,都努力展现舞蹈的极致美和生活本来的美。特别是进入创作后半期,其作品从复杂转变为单纯,对美的“形而异”引人注目,作品处处体现了中国独有的美学特性。

1 现代舞的基本美学特征

在舞蹈的现代化过程中,对美学观点的分析和融合必不可少。舞蹈是发现、利用、创造美的过程。美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时代,从4万年前人类开始出现意识和艺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这个时期美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类的原始艺术上。第二个阶段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开始,可以看作公元前7世紀以前的新传统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五大文明,人类对美的观念通常表现为国家型宗教艺术。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前到17世纪“现代性”开始,这个时期出现了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1]。希腊、希伯来、波斯、中国、印度,以及此后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等世界文化在哲学上得到了突破,开始以理性思想看待人类和世界,从理论角度讲美学。其中,西方文化从柏拉图追求美的本质开始,形成了讨论美的学术形式。中国和印度则以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讨论东方的审美现象。第四个阶段是最近400多年来。这一时期,一方面西方文化美学通过自己的逻辑不断进化,另一方面非西方文化美学受到西方文化美学的影响,在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美学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美学[2]。哲学家、舞蹈家、舞蹈美学家在研究舞蹈美学时的切入点不同。有的人通过美感,有的人通过舞台效果来表现美。因此,舞蹈美学特征的表现不局限于舞蹈演员身体本身,而是与舞蹈相关的所有方面,即舞蹈的形式、舞蹈感情、舞蹈音乐、舞蹈服装、舞台照明和道具、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因此,舞蹈美学虽然没有唯一的特性,但舞蹈美学具有多样性、独立性、自由性和情感性等美学特征。

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表示,“舞蹈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是表现人类感情本质的一种知觉形式,艺术是人类感情的象征形态的创造”[3]。她主张舞蹈表达的是一种观念,是关于感情、情绪等其他所有主观经验交叉方式的一种观念。另外,舞蹈具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审美经验的可能性,人们的经验是审美对象的一般经验,这就是审美价值所在。林怀民的创作尤其注重美。林怀民要求舞蹈演员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融入舞蹈作品,将在生活和社会中发现的美丽融入身体,重新创造。林怀民借助中国服装、中国功夫、中国京剧、中国音乐等多种元素和西方芭蕾的外在表现方式,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作品的诸多元素体现了人文、社会、民族的美学观点,而且通过作品适当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台湾人的情绪和现实。

2 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合

为了克服困难,寻找民族认同感,与和自己处境相同的人产生连带感,形成一个共同体,由这种主流社会和其他文化、传统、人种组成的共同体所拥有的社会被称为多文化社会[4]。如果说“多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多种文化并存或共存的社会结构现象的用语,那么“相互文化”就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双向活跃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现象。通过形式上的融合,舞蹈与影像、音乐、照明等进行创造性的交流,创造了创新性的场面。阿克拉姆汗的舞蹈作品Desh演绎的复合要素充分发挥各自固有的性格,同时也没有脱离舞蹈这一大藩篱,因此不会引起舞蹈作品的认同感混乱[5],通过相互作用进行交流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云门舞集的发起人林怀民利用芭蕾、京剧动作、太极、书法和拳术等训练舞蹈演员的方法,与西方现代舞编创模式不同,创造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形式。这种力量和柔软性共存的新身体语言带来了令人惊艳的舞台效果,赋予了现代舞“气韵”,创造了新的动作运行方式。太极文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中而来,具有独特的运动方式和理论体系。利用“圆”来体现舞蹈“气韵”的核心内容。在舞蹈结构方面,具有与现有的太极不同的独特运行方式和理论体系[6]。动静和虚实形成对比,流畅的舞姿传达着不同的感情和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作品的主题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的。例如,作品《水月》除了水中的月光全部空虚的哲学观念外,还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语言,这是中国固有的身体语言。就像简单的空气循环一样,没有任何事件和历史,只有对身体的集中,但蕴含了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一方面是舞蹈演员的扎实功底,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力量。林怀民在创作《水月》之前,邀请了专业的武术教练指导演员们打太极拳,演员们每天都坐禅、练习骑马姿势、修炼拳法,长此以往,演员们的身体动作逐渐变化,形成了新的身体语言风格。这可以说是现代舞蹈中国本土化的成果。

3 《薪传》中的美学特性

舞剧《薪传》的舞蹈美学突破了西方舞蹈的局限,协调西方舞蹈的动作,形成了新的编舞。以西方现代舞蹈技术为基础,以中国大陆先民移入台湾的历史为线索,融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要素,演绎中国式现代舞蹈。作品《薪传》由林怀民于1978年创作,是怀着思念故乡的心情,蕴含着20世纪70年代台湾乡土观念和民族情感的舞蹈。舞蹈分为《序幕》《唐山》《渡海》《开荒》《野地的祝愿》《死亡与新生》《耕种与丰收》《节庆》八个段落,故事情节是慢慢通过舞蹈演员的情绪和身体,以“先人”的样子,用肢体语言和道具、服装共同呈现。作品中出现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谣,并以旁白提出作品主题,以乡土情感为切入点,以民族文化为基石进行创作。

《薪传》是台湾战后首次展现本土历史的舞台作品。作品真实展现了明末清初大陆人民移入台湾的艰辛历程。林怀民创作此舞剧,源于思念故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和民族情感。林怀民亲自带领舞者们到大自然进行野外训练,亲身体验自然的力量,从中感受先民们耕作、播种的艰难,种下未来和希望。融合西方现代舞蹈技术和中国古典韵味、生活经历、民族风俗等文化美学要素,带来新的舞蹈视角。在这部舞剧中,林怀民用四种颜色展现了场面的意义,用各种颜色象征不同的美学意义。

3.1 气——身体运行之源

呼吸是舞蹈的核心,在舞蹈中自始至终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舞种,讲究精气神,其中气是指呼吸。古典舞蹈以身韵为核心,熟悉身韵是根本。在舞蹈中,通过呼吸帮助舞蹈动作自由转换,展现更好的舞姿,通过呼吸进行伸展和内聚的身体运动。西方现代舞也是如此,玛莎·格雷厄姆的舞蹈通过呼吸引导身体的肌肉收缩和松弛,有效管理肌肉,进行主观性运动。例如,挽着胳膊做半蹲式针脚旋转的演员,这个动作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既具有古典舞蹈美感,又体现出西方现代舞蹈技术。林怀民要求作品多样化,动作要随着作品的变化而变化。从作品可以看出,传记作品开始放弃叙事作品的风格,转变为美学形象,抽象的感觉“只能用心灵领会,无法用语言传达”。作品一开始,舞台上巨大的贡台和手持香的舞蹈演员将观众拉入了现实生活,而手持燃烧着的香的舞蹈演员缓慢行进,将观众带入了一种虚幻的境界,这种生活的“气”和虚幻的“气”结合塑造了一种隐喻的美学氛围。特别是作品的几个部分,通过具有台湾地域特色的传统民谣将观众带入舞蹈场景,舞台上流动的字幕和舞蹈演员的肢体相互交错,从多个方面將视觉艺术表现出来。

3.2 力——质感的呈现

云门舞集《薪传》是以台湾历史为主题的剧场作品,以明末清初汉人移入台湾为背景展开。虽然想表现这种题材,但是原封不动地再现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与现在的需求和审美不符。为了真实展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必须有大量充满力量的动作,这是舞蹈的亮点,也取决于舞蹈的体裁。在林怀民眼里,这些动作并不沉重,无法表现先民移民的艰辛,只是形式上的修饰。如果想编出表现中国先民生活的舞蹈,就要根据先民的生活场面来审视身体动作和美。序幕中,一群年轻人在黑暗中烧香,虔诚地敬拜祖先,一件件脱掉衣服,露出先民们穿过的服装,展现了先祖们走过了艰难的道路。接着,舞蹈演员们手拉手画圈反复走动,展现祖先们经历的无数辛苦和磨难。之后舞蹈演员们瞬间倒在地上,身体不服输,双手高举,眼睛凝视前方。这种动作代表挣扎后也不会放弃,相信坚强的意志会带来希望。伴着歌声,展现船民正经历困难,遇到大浪并不害怕,带着希望来到台湾这个地方寻找新机遇,舞蹈演员们用心感受了当时船民渡海后害怕的心情,展现了船民的进取精神。

林怀民摆脱西方现代舞的模式,在运用现代舞蹈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武术身法技术,让舞蹈演员从实际生活出发,融入内心的感觉,表现外在的身姿,使舞蹈演员的身体回到生活本身。重新创造运动路径上训练的动作词汇,有效进行文化融合,再现先民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移民生活的艰辛和先民的奋斗精神。这一舞蹈文化的融合是林怀民舞蹈艺术的突破。从林怀民的早期作品能看出,其作品虽没有说美,却处处透露出美学痕迹。无论是以中国名著或故事为主题的作品《红楼梦》《九歌》,还是以中国国粹书法和太极为主题的作品《行草》《水月》等,都是以中国文化美学为根基,具有中国舞蹈美学风格的作品,为现代舞的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4 结语

林怀民的舞蹈作品经常会展现利用文化传统要素,与社会现象相结合的美学舞台。无论是舞蹈演员的肢体、舞台装置还是作品构成,林怀民都十分关注,致力于展现出舞蹈的极致之美和生活本来的美。林怀民创作的作品总是给观众带来既近又远的感觉。之所以给人接近作品的感觉,是因为舞蹈演员的服装、作品素材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东西。之所以给人远离作品的感觉,是因为舞蹈演员的强烈魅力和高于生活的舞台表现手法。此外,可以感受到林怀民想要缩小舞台和观众的距离,努力与舞蹈文化、社会文化、人们进行多方向的交流。同时,融合多种艺术要素,让人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金炯民,李在浩.欧洲的相互文化主义[J].京畿大学人文学研究所,2017(32):9-39.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2.

[3]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7.

[4]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7.

[5] 朴真熙.康德美学思想与舞蹈的关系[D].首尔:淑明女子大学,2006.

[6] 黄威.云门舞集的艺术特征[D].厦门:厦门大学,2008.

作者简介:常方(1993—),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现代舞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现代舞
浅谈现代舞在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开展与普及
试析现代舞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探究现代舞艺术的发展
——东西方现代舞艺术的融合
浅析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前景
现代舞创作现状漫议
浅谈中国现代舞的发展趋势
论现代舞基训与现代舞编导的关系
JUST DANCE
论现代舞气息在现代舞课堂中的重要性
浅谈现代舞训练中呼吸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