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玺 王紫怡 王继子
摘要:目的:研究秉持对贵州省仁怀市后山苗族舞蹈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尊重和热爱,聚焦贵州省仁怀市后山苗族舞蹈,深度剖析和理解其艺术特征,探讨如何在旅游开发中达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苗族舞蹈的目的。方法:通过收集与整理丰富的文献资料,精心梳理后山苗族舞蹈的发展脉络,力求更深入地理解与认知这一舞种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轨迹。随后,深入研究了后山苗族舞蹈所体现出的竞技特性和独特的舞蹈语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找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后山苗族舞蹈的方法。结果:研究后山苗族舞蹈,发现其发展脉络、舞蹈语言和竞技特性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独特的艺术特征既彰显了后山苗族舞蹈的魅力,又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艺术传统。结论:文章从旅游这一视角出发,全面探讨了后山苗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全面展现后山苗族舞蹈的魅力和特色,并希望这一科研成果能对加大后山苗族舞蹈的保护力度提供助力,进而通过旅游开发这一途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最终提高和改善当地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旅游;苗族舞蹈;艺术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3
0 引言
苗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舞蹈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代,苗族舞蹈多为歌舞结合的形式,苗族人民通过舞蹈来反映生产生活和进行情感表达。每个苗族村寨都有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和传统,村民往往在村寨里的长老或巫师的带领下一起表演。
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苗族舞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舞蹈形式逐渐多样化,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现代舞、街舞等;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引起重视,通过结合现代元素和民族特色,打造风格独特的现代苗族舞蹈。此外,苗族舞蹈还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如音乐、戏曲、美术等,使苗族舞蹈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还积极加强对外交流,登上国际舞台,展现国际化视野。
苗族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载体。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追求,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值得珍视和传承。
1 后山苗族舞蹈艺术特征
后山苗族位于贵州省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自治乡[1]。后山苗族舞蹈“爬花杆”又名“踩月亮”,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如今,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七或者农历十月十五,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体验。“踩月亮”舞蹈已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据传,后山苗族“爬花杆”的起源与爱情和生育有关,后山苗族的祖先希望通过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让苗族得到神灵的庇护,祈求爱情和美、儿孙满堂,“爬花杆”就是其中的一个活动项目。
后山苗族舞蹈轻盈、飘逸、灵动,舞者们灵活运用手臂、手腕、头部和脚部等各个身体部位,形成一系列惊险的动作,展现出苗族舞蹈的魅力和特色,极具吸引力和观赏性。
第一,后山苗族舞蹈律动特点。通过身体姿态、手臂和手腕的动作、头部和脚部的动作等,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后山苗族舞蹈的律动多表现为上挑动律和下沉动律,通过上挑和下沉的动作变化,体现出舞蹈的刚柔并济和张力。最有特点的是在“爬花杆”的过程中,舞者通过大腿用力形成攀爬的动作。随着鼓点,舞者一节一节地向上攀爬,到了花杆顶部后,在最高处的演员会头朝下、脚朝上,跟随鼓点有节奏地伸缩双腿及蹬腿,仿佛踩着天上的云朵行走一般。
第二,后山苗族舞蹈姿态特点。后山苗族舞蹈动作往往以屈伸、摆荡、拧倾等为主,身体姿态优美,飘逸洒脱,手臂和手腕的动作灵活多变,头部和脚部的动作协调一致,形成了轻盈、飘逸、灵动的舞蹈风格。后山苗族舞蹈基本手形与其他支系类似,以自然掌形为主,虎口张开,四指并拢。常用手位有压裙手、双开花、单开花、弓形手等。
第三,后山苗族舞蹈的音乐与节奏特点。后山苗族舞蹈以芦笙、铜鼓和木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节奏感鲜明,伴随击打鼓心、鼓边和鼓槌等,能够产生三种不同的音色,交织成独特的旋律和节奏,韵律风格独具特色。
第四,后山苗族舞蹈服饰特点。一套完整的服装,分为帽子(头顶帕)、上衣、腰带、百褶裙、围腰、绑腿和花脚裤七个部分。刺绣挑花多以黑色平布作底,有时根据年龄特点也会选用其他颜色的布料作底。以布料的经纬纱交叉呈“十”字形或“X”形,统称“十字花”[2]。刺绣以绣花为主,刺绣纹饰灵感多来自田园生活。苗族舞蹈服飾华丽多彩,常常以锦绣织成,做工精细,颜色搭配鲜艳,尤以花边苗族服饰最为著名。
第五,高难度动作是后山苗族舞蹈的独特之处。首先,表演者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在花杆上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如翻跟头、倒立、跳跃等,这需要表演者具备非常高的技巧和极大的胆量。其次,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动作还要和音乐节奏相匹配。可见,要随着音乐节奏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极其考验表演者的协调能力和表演功底。此外,“爬花杆”表演中展示的各种特技,如倒挂金钩、杆上倒立、杆上劈叉等,都是其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后山苗族“爬花杆”表演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形式,需要表演者具备高超的技艺、胆量和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配合音乐和舞蹈,呈现出独特的表演效果。总之,苗族舞蹈艺术特征丰富多样,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舞蹈风格。这些特征也增强了苗族舞蹈的吸引力并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2 后山苗族舞蹈传承现状
目前,后山苗族舞蹈的传承情况并不理想,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亟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后山苗族舞蹈,包括加强文化宣传、创新表演形式、采用多元化传播途径、发掘舞蹈内涵、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等。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苗族舞蹈的宣传和扶持力度,为苗族舞蹈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第一,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造成了冲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其推广和传承面临巨大压力,苗族舞蹈也不例外。当前,传统文化关注度低、“非遗”中青年人才传承断层,大部分年轻人对苗族舞蹈缺乏兴趣和了解。
第二,表演形式简单,受到演出场地的限制,无法实现有效推广。后山苗族舞蹈主要在苗寨广场表演,观众需要赶往这一特定表演场地才能观赏苗族舞蹈。由于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加上只有适逢节庆活动才有演出,所以后山苗族舞蹈的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后山苗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传统且单一,舞蹈节目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第三,缺乏专业媒体和专业人士的参与。目前,从事后山苗族舞蹈表演和教学的专业人才较少,媒体对后山苗族舞蹈的关注度不高,舞蹈作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学习后山苗族舞蹈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和技巧,对年轻人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所以不易于推广。
第四,苗寨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随着旅游的不断开发,许多地方的经济迅速发展,而苗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开发,没有形成旅游业的产业链,导致其难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后山苗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苗族舞蹈的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一方面,需要培养专业的苗族舞蹈演员和教师,让年轻一代掌握传统的苗族舞蹈技巧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苗族舞蹈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苗族舞蹈的魅力,促进其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和创新。
为推动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各地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每年都会举办“水鼓舞”比赛与表演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湖南省凤凰县也积极推广与保护苗族舞蹈文化,设立了专门的苗族舞蹈表演团队与培训机构,为当地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后山苗族“爬花杆”是一项技巧性非常高的表演,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随着老艺人的逝去,一些高难度动作逐渐失传。为了有效传承后山苗族“爬花杆”这一“非遗”舞蹈,应该先解决传承人断层的问题,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编制相应的发展计划,确保传承与发展一起抓。
第一,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后山苗族文化专项科研项目及团队。例如遵义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其音乐与舞蹈学院设立了舞蹈编导专业。积极与高校合作,成立专项科研团队开展实地考察调研,能为后山苗族舞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案。其次,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学团队,将“非遗”舞蹈带入高校课堂,让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观摩和学习,既达到了传承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艺术科研和艺术实践的机会。
第二,与媒体合作开发网络宣传模式。后山苗族“爬花杆”这一“非遗”舞蹈只有在节庆日才有文艺演出,在媒体中的曝光率相对较低,整体知名度不高。对此,当地政府应与优秀媒体合作,制作具有影响力的宣传片,并投放到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平台上。另外,组建专门负责文化宣传的团队,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宣传当地民俗,并且还可以滚动播放当地旅游景点及艺术作品的宣传片,提高媒体曝光率和社会知名度,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合力,推动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
第三,培养优秀舞蹈人才,加强舞蹈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表演、舞蹈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后山苗族舞蹈。同时,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开设舞蹈课程,让年轻人了解和学习后山苗族舞蹈。教学中要对舞蹈艺术的创新和改编引起重视。积极与专业人士合作,对传统的后山苗族舞蹈进行改编和创新,加入新的元素和创意,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
第四,加强对后山苗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3]。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对后山苗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是整体性保护。要注重对舞蹈类“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包括乐舞文化、民俗环境等。二是传承人保护。“非遗”舞蹈的传承人应该受到保护和重视,可以设立专门的传承人保护机构,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传承人传承和传播“非遗”舞蹈。三是文化空间保护。“非遗”舞蹈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应得到保护和重视,可以建立文化保护区或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非遗”舞蹈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四是推广与传承。需要借助各种媒介和渠道推广和传承“非遗”舞蹈,如利用文艺表演、艺术展览、文化交流等形式,促进“非遗”舞蹈的传承和传播。五是教育与普及。通过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舞蹈的价值和意义,推动“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让“非遗”舞蹈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后山苗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政府、社会、教育机构、艺术家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后山苗族舞蹈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4 结语
后山苗族舞蹈以艺术化的形式,回味了远古祖先的记忆,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山苗族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加强保护与重视,后山苗族舞蹈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爬花桿”舞蹈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表演者需要在杆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同时还需要配合音乐和舞蹈,呈现出独特的表演效果。该舞蹈起源于苗族的祭祀仪式,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文化信仰。通过爬花杆舞蹈,人们可以了解后山苗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同时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后山苗族舞蹈不仅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当地旅游特色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后山苗族“爬花杆”作为“非遗”舞蹈项目还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总之,后山苗族“爬花杆”舞蹈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活动,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胡小康.仁怀后山苗族爬花杆习俗调查与研究[J].学理论,2016(3):155-156.
[2] 赵红艳,叶洪光,洪钰.贵州苗族挑花背扇图案地域特征及其在服饰品中的创新应用[J].服装学报,2019,4(4):331-336.
[3] 柏贵喜.“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64-68.
作者简介:谭玺(1981—),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贵州民族舞蹈、舞蹈教育。
王紫怡(1992—),女,贵州遵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史论、民族舞蹈。
王继子(1982—),男,甘肃天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