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 张一茹
摘要:目的:中国的乡土文化历史悠久,乡村田园景观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乡村振兴政策的风向标,释放出明显的信号:“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田园景观为代表的政策层出不穷,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景观产业的融合式发展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乡村生态环境、景观风貌的发展面临挑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对乡野生活充满向往。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利用地理优势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田园景观,营造人们向往的归园田居生活环境。方法: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切入,分析相关概念,梳理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归纳乡村田园景观设计理念及发展特征,围绕乡村田园景观设计现状展开论述。结果:对近年来关于生态美学、田园景观设计的研究资料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当下乡村田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忽视生态保护、缺乏本土文化特色、规划体系待完善等。结论:运用生态美学的设计理念,提出相关应对策略,解决乡村田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美化乡村田园景观风貌,助力乡村田园景观发展。
关键词:生态美学;乡村;田园景观;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3
0 引言
在乡村田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考虑人的需求,不仅追求外在形式上的美感,还要关注功能性。要从生态美学原则出发,探索乡村景观的表现形式,发挥田园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1 生态美学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美的追求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乡村田园景观设计应建立在生态美学的基础上,注重与乡村环境的整体统一,避免文化价值缺失。要解决乡村田园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应将生态性与审美性相结合,遵循生态美学的基本准则,将生态与审美融入乡村田园景观设计。
1.1 生态美学的概念
生态美学是由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体系。1866年,德国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从此开创了生物科学的新时代。生态学强调自然界生物科学之间的平衡关系,人作为生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来说,生态并不属于美学范畴,为美的一种本质属性,结合美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生态美进行呈现。美学是研究人与审美活动关系的学科,美学是艺术的哲学,经过各学派哲学家们的探讨,最终形成了关于美学原理的审美体系。针对生态美学这一概念,我国学者胡友锋提出,中西方對生态美学的发展侧重点不同。西方侧重于环境美学,将环境作为区别于人的一种背景、围绕事物看待,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我国侧重于发展生态美学,将“生态”一词贯穿自然之中,符合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1]。生态美这一概念是在人居环境遭到破坏、生态问题逐渐显现的过程中提出的。生态美通常被定义为将自然之美、环境之美、传统之美三者紧密联系并融入人类社会的景观规划,通过重建自然景观,来维持物种多样性,改善自然环境。以生态为基础,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特色的体验空间。将山、石、水、建筑、植物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能展现乡村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
1.2 生态美学的发展
西方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的引进,使我国学者开始对生态美学的相关话题展开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美学界开始提出关于生态美学的相关命题,认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主张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和谐,依照人的尺度和美的规律来创造、发展自然生态的美。李欣然于1994年发表的《论生态美学》提出了生态美学的产生过程、相关原则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三大美学观念。徐恒醇于2000年出版的《生态美学》提到,生态美学是以美学为核心的体系,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审美创造为目标。曾繁仁教授认为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存在论美学”,该理论出自2002年发表的《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此后其又陆续发表相关论文,进一步对生态美学立场进行论述。2021年胡友峰教授就“中国生态美学的生成及未来走向”的话题展开论述,从多个角度展望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构建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加深对生态美学理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建设期。现阶段的研究更加注重生态美学的应用与发展。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的艺术性原则,认为生态系统之间存在整体性,乡村田园景观设计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特性,也要遵循生态美学相关原则。
2 乡村田园景观类型
乡村田园景观是指在传统农业文化与生态自然共体作用下,具有一定审美性、娱乐性、自然性的空间形态,其发展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制约。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考虑自然环境,同时要从人对景观审美的需求,以及功能需求层面出发。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景观。
2.1 田园景观
田园景观以自然大地为背景,将乡村生产、生活空间作为景观设计的核心部分,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属于综合型景观,是一种具备乡村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形式,通过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生产性角度而言,田园景观通过对乡村的稻田、土地、菜园、林地、水域等农业资源进行治理、规整、设计,打造适宜农、林、牧等业态发展的景观环境。从生活性角度出发,乡村聚落作为主体,周围有山川、河流、农田、森林、道路等景观形态,乡村生活环境与田园景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乡村田园景观的多样性构成,决定了其在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田园景观设计要求走向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乡土文化的初衷,重归桃源[2]。田园景观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天人合一理念下的产物,应在尊重自然、顺应乡村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乡村景观的构成形态,找寻自然和生活的本质,创造一种具备人文风貌的景观形态,从而达到优化环境的效果。
2.2 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指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田园社区于一体的乡村复合型发展模式,能够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建设绿色、生态景观为核心的乡村田园景观,侧重于乡村生产体系,以乡村旅游为主导,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意义重大,能激发乡村建设的活力,并通过将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实现生态补偿,进一步解决传统农业园无法避免的问题[3]。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形式,如乡村田园种植、乡村田园装置艺术、乡村田园建筑等。田园综合体的空间形态包括同质型空间、包围型空间、镶嵌型空间三大类,根据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其发展过程深受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田园综合体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其发展模式包含农业生产板块、文化体验板块、生活居住板块,在展现乡村本土文化的过程中,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生产、居民生活、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乡村田园景观设计现状
在我国乡村田园景观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美丽乡村的建设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关于乡村田园景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越来越多优秀的景观设计案例出现,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乡村田园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估等。但在发展的同时,乡村田园景观设计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3.1 忽视生态保护
一些地方在设计乡村田园景观时,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资源开发不合理。采用粗放的景观开发模式,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乱砍滥伐、炸石开山等行为层出不穷,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植被匮乏等问题出现。应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制定生态保护制度及策略,采用科学的开发模式,加大自然保护的力度。
3.2 缺乏本土文化特色
田园景观的兴起带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乡村田园景观存在营利性过强、过度商业化、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缺乏文化特征,地方文化的特色也在改造中逐渐消失。乡村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应溯源地域文化,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提炼乡土历史文化,将文化理念融入设计,传承乡土文化特色,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
3.3 规划体系待完善
调研发现,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某些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水体、植被、地貌等未得到合理的规划运用,自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另外,基础设施存在道路系统不完善、景区停车位稀缺等问题,给当地居民、游客带来了不便,也使得地区发展遭受影响。乡村田园宅基地自建房,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外观设计偏向于欧式风格,导致传统的乡土风格建筑逐渐减少。
4 生态美学在乡村景观中的表现
乡村田园景观在设计时,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其中,增强了乡村景观的审美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满足对乡村山水格局的生态化建设,美化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唤醒村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建设承载游客“乡愁”的生态故乡[4]。要营造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共建美丽乡村,为乡村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1 立足本土文化
对于村民而言,乡土文化毋庸置疑是乡村的精神支柱,是乡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根”与“魂”。不同地区的历史文脉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景观发展路线,在乡村田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不能一味“东施效颦”。为了突出地域景观特色,需要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调研,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建筑及生活空间,就地取材进行设计,创新地域特色与生态审美理念的结合。在传承中进行文化保护,利用乡村文化的资源优势,让乡村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2 发展景观功能
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存在差异,区域间的生态环境、文化构成都具有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不同乡村地区对景观构成有不同需求。设计田园景观要从当地的发展愿景、人群需求层面入手,增强乡村生产活动空间的多样性,合理规划建筑、街道、广场等空间,营造满足生活需求的、灵动的空间形态。要从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角度出发,因地制宜,打造符合地域环境的多功能景观。
4.3 还原生活空间
在历史沉淀和自然变化的过程中,乡村景观受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影响,生成了独特的生活空间要素。生态美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建设,必须充分考量村落环境中的植被、物种、水土等自然要素,以恢复环境自我更新能力为目标进行人工干预,提高环境承载能力[5]。景观服务于人的生活,在进行田园景观改造设计时,应考虑人文因素,还原乡村生活空间,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乡村的人文习俗。在发展生态田园景观的同时,保留乡土文化记忆,展现乡村景观文化风貌。
4.4 增强过渡景观
城乡一体化的景观建设可以丰富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营造山水田园的景观发展模式。可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过渡景观的设计中,从植被等绿化景观入手,创造生态美学价值。不只要优化审美上的感官体验,还要传达生态理念,让人们通过感受乡村景观的生态美,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而增强生活的幸福感。
5 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人们亲近自然、感受乡野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乡村田园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投身田园、放松身心、陶冶性情,欣赏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田园风光,成为当前人们排解压力的新方式。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研究田园景观发展,提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形式表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对策,以实用性为基础,追求乡土文化与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
[2] 李晓婉,陈仁彪,朱思宇,等.田园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模式与特征探讨[J].绿色科技,2020(5):1-3.
[3] 陈莹.“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1:9-10.
[4] 魏薇.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15-16.
[5] 汪晓雪.生态美学视角下浙江景宁东垟村旅游空间设计[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2:50-51.
作者简介:李莲(1976—),女,四川自贡人,博士在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乡村规划。
张一茹(1997—),女,四川自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