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体寻脉,因文明道

2023-12-25 05:38:07倪红梅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3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综合实践

倪红梅

摘要: 2017年版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出现,而且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重要性不言而喻。整本书阅读指导,尝试从阅读共同体的培养、阅读任务的设计、阅读过程的监控、阅读成功的强化四个方面努力,实现人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在开放性、灵活性的基础上具有可操 作性 。

关键词: 论辩文文体  思辨性阅读  综合实践  整本书阅读

一、案例背景

在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思辨思维、思维能力与品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相关内容的前提下,本文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施路径入手,明晰探究《古文观止》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由逻辑知识、思维工具引导,从文本对话的质疑发问、深入解读的推理论证到迁移运用的综合评估,合理整合《古文观止》论说资源。关注古文中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对学生现代理性精神世界与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思维品质趋向成熟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明确高中语文教学需致力于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提升。其中,理性、批判性的“思辨”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思辨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也是社会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观念不断调整的表现。

课标指出“应聚焦课程目标,明确问题,整理、优化课程资源库,通过必要的精简、调整、补充,加强语文学习活动中内容和目标的整合,形成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古文观止》遵循“清雅纯正”的标准,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阅读这些文本可从历史兴替、哲思发展、文体变迁中获得思辨的内容,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而承载着“文道统一”的论说文反映着古代文人“经世致用”的思想。《古文观止》与教材的关系及其自身的诸多价值,足以使其成为论说文阅读的思辨性资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作为资料补充,设计专题阅读课进行系统学习,帮助学生走出单一思维局限,拓展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思路,更好地完成阅读与思辨活动的思考。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现以一节阅读指导课为案例,恳请大方之家雅正。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意识地根据文体特点、文本内容分门别类学习,将所学知识整合为大单元、大任务;

2.学生在個人自主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发现文本中承载的“道”和“表现自我”的文化散文美学内涵;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阅读、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提升在现实情境下的工具性写作能力和文学性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量“体”裁衣,因“体”寻脉

文体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就是文章的体裁。不同的文体,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有差异,因此阅读《古文观止》这本厚重的书,打破按时代和作者分类的定势,量“体”裁衣,缘“体”寻脉,对于学生学习文学类读写、实用性读写都有显著效果。

文体大体分为以下几类:论辩类、哀祭类、奏议类、书说类、辞赋类、赞颂类、序跋类、诏令类、杂记类、箴铭类、赠序类、碑志类、传状类。学生根据阅读体验构建文体知识系统,有利于清晰地把握文本内容,有益于提升终身阅读、写作的能力。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最后一单元,关于逻辑思辨思维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辨思维,需要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来实现。

基于学生古文阅读的学情,考虑篇幅长短,本课选择韩愈的《讳辩》和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两文。

(二)雄文一辩,理明千载

《墨经·小取》对“辩”做了分析:“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辨”着重于辨别、辨析,“辩”着重于辩驳、辩论。

先请同学从两篇文章中找出“辨析”的概念或“辩驳”的主要问题。

生1:今世之士过分“避讳”,超过周公、孔子、曾参,但是却不能跟圣贤学习如何“孝于亲”。

生2:周公辅成王,宜以道,归之大中,不能逢其失而过之辞。辅臣不能用花言巧语逢迎君主,应当要使君主的言行合乎道。

(板书:孝、忠)

两篇文章其实分别指出子“孝”和臣“忠”的错误做法,经过辨析告诉读者正确的做法。

师:文章说理透彻、论述严谨,细读文本,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辩特色。建议从论辩思路、论证方法、修辞风格、语言句式等方面比较阅读。

生1:我觉得《讳辩》儒学色彩很浓。它其实暗含了儒家“正名”的思想。论辩思路是这样的,先用《礼记》引证“二名律”“嫌名律”确切意思,再引国家之典,最后,斥责了反对之人,认为他们是宦官宫妾之举,思路清晰,逻辑感很强。

生2:我觉得《讳辩》的语言“气盛”,离不开反问句句式的运用,很有反驳辩驳力度,即使使用选择问句,其实也暗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第二段结尾还巧妙使用了“归谬法”——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雄辩有力。第三段引经据典,进一步说明避讳的合理性,再以李贺的做法质问,增强了厚重感。最后一段连用四个判断句,层层递进,有倾诉当下之感,含讥讽之意,批判了“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只注重避讳的形式,而不关注它的实际之效。

生3:文面上来说,从就事论事,到追根溯源、引经据典,在对比中质疑,说理充分,辩驳有力,但对于正面结论却没有一字点破,只用设疑两可之辞,让读者自己选择,别具一格。

师总结:这一组同学对论证思路、语言风格以及论辩方法做了充分的讨论,那我们看下一组同学关于《桐叶封弟辨》的鉴赏是不是更精彩?

生1: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攻击的对象有两个:一是“以桐叶封弟”是否正确,二是对“这句话是否是周公所言”进行质疑。作者开篇使用虚拟论敌,以“古之传者”为驳斥起点,第二段先驳后立,周公不应以桐叶封弟,得出观点“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第三段更进一步,不仅否定了周公桐叶封弟的做法,而且说这句话不是周公所说。所以作者采用了反证法,以这句话是周公说的,推断出这句话不是周公所言。因此,作者最后一段以《史记》设疑,看似闲笔实则是一个论据,构思新颖,别开生面。

生2:我更喜欢《桐叶封弟辨》,因为观点更清晰,结构更紧凑。论证使用二难推理,从正反两面立体批驳,从而挖出其中的破绽,从而指出君主应当按照实际效果反复修正自伪的言行,而辅臣则不能用花言巧语逢迎君主,应以“道”引导君主,使君主言行合乎道。

师:这两篇文章都是层进式论证结构,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但又各有 特色 。

人文学科的概念常常有刻板印象或简单化的缺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极容易脱离文本贴标签或因理念先行而牵强附会。所以,让阅读真实发生,仍然要立足经典本身,设计好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避免误读或曲解。

(三)迁移运用,拓展创新

《古文观止》中的“文”在古代不仅指狭义的文章,还包括文德、典章、制度、礼乐、人情、规则等一整套中国文明精神……

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交友之道、君臣之道、中庸的哲学思想。与此同时,韩愈作为“百世之文宗”——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他发起的“古文运动”不臣服于权威,反而大义凛然,质疑权威,高度体现了盈塞于天地之间的儒家浩然刚健的精神,亘古弥新。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更承载着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其中,质疑权威、思辨批判精神是最为高级的思维要求。批判质疑强调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是要透过对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所在,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审慎言说能力的集中考查。

如下列论述文写作恰恰是对这个能力的考查。

【作文例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年前,温州的李先生,开车送发高烧的孩子去儿童医院急诊。但由于儿童医院停车位十分紧张,李先生一时找不到车位。情急之下,李先生把车停到了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孩子就诊。不过,李先生在自己的车窗上留下了“警察叔叔你好,孩子急诊,找不到车位,临时停一下。请不要贴我罚单,谢谢了”的纸条。交警看到后,没有贴罚单,在纸上留言说:“祝孩子早日康复!下不为例!”此事引发热议。

有人说,警察叔叔是“暖心留言”,体现了人性执法。也有人说,事出确有因,但不能就此“特殊照顾”,如此“温暖执法”。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当“情”与“法”相冲突,我们该如何选择?

柳宗元在《驳复仇议》中对礼和法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作为一篇古文,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滥用职权、枉法济私,还是人性执法、温暖执法决定着法律是否更加文明。

我们的教学不是编织天边美丽的云霞,而是像水流,贴着地面潺潺流淌,穿过各种地形,进入石缝罅隙,渗透地表,要在真实情境下来一次踏实而美妙的体验。

四、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在高二实验班开设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古文功底和语文素养,所以文本的分析环节相当流畅。

葉圣陶先生曾说:“在阅读一事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对话者,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本节课给了学生一个阅读的范式,强化了学生文体意识,给了学生关于“辩”类文体的阅读支架——论证思路、论证方法、修辞风格、语言句式等。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教得再多,学生没有实际自主的阅读实践,思辨性阅读教学仍然无济于事。思辨性阅读拓展学习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觉分析和反思阅读经验。当我们在古代论说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养成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素养后,遵循思辨性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以致用地用思辨性思维去阅读其他类文本时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改变了既有的阅读态度和策略,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前相比也会不同。古为今用,读写结合,实践理论并举,才不失为好方法。本节课“写作”的环节放在课后,也是检测学生收获的重要环节。

所谓“课内得法,课外获益”,为加强在从古至今的论说文学习中体悟到论说文“经世致用”的价值,要“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公共事件、社会热点常常引发话题性争论,各类主观、偏激的看法充斥混杂,少有冷静、客观的评论,抱怨、指责等荒谬的言论一经发酵各类谣言肆起,便难以辨别控制,难以追究拷问。高中生经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要更加严谨理智地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不被情绪左右,不偏听偏信,还原事情真相并做到理性辨析地思考和发言。

语文教育教学是为了培育大写的“人”,“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作为阅读研讨课,其还有很多不足,未来还需要教师强化学生精读的能力,明确教学的“终点”,直观具体地评估教学的“起点”,进行教学“起点”到“终点”的间距分析,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阶梯”,思考每一步“阶梯”可以提供给学生的“支架”。整本书阅读只有秉持“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才能提供持续的驱动力,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狄马,余党绪.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J].语文学习,2014(10):4 10.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综合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辨性阅读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教师·下(2017年12期)2018-02-07 18:31:38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探微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英语教学中凸显给力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