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视域下高校教育专业美育现状管窥

2023-12-25 03:18张笑瑜
教育研讨 2023年4期

张笑瑜

摘 要|在当前“大美育”理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培养成为培养未来教育和美育传递者的重要抓手。本研究结合高校教育专业的特点,探讨其在美育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大美育”的方法。具体而言,本研究探讨了美育模式中是否实现了路径耦合和课程耦合,以及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美育与学科的广泛结合以及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等现状。通过提出一些现状与疑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专业美育;大美育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何为“大美育”

1987年,中国著名教育家滕纯提出了“大美育”的概念,他认为美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1]。他主张美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并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美育教育手段,他倡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创造美。换句话说,“大美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它通过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旨在提升人的素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大美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力以及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大美育”的理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为教育领域的美育注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2 如何理解高校教育专业美育

高校是育才的重要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高校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在高校中,美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产生审美层面的影响。

高校的教育专业主要面向教育行业及涉及教育的专业,如师范专业、教育学类专业等。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将走向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岗位,成为肩负培育新一代人才大任的教育者。这些教育者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对新一代人才的影响将形成连锁反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因此,未来教育者们能否形成完整的、优质的“美育闭环”,在高校阶段对其施以美育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培养教育者的摇篮,应该注重美育教育的质量和深度。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文化活动,高校教育专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美育意识和能力。优质的“美育闭环”能够提升教育者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美育发展。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涵盖了视听审美、文学鉴赏、设计应用等方面。然而,在“大美育”范畴下,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更加注重全面性,即教育专业的美育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美学修养和教育能力的人才。通过系统学习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深入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准确而深刻的美学认识。他们将学习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学生还将接受丰富的实践训练,包括创作实践、表演实践、艺术教育实践等,以培养艺术创造力和教育能力。学生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美育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将学习视听审美,培养对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此外,他们还将学习文学鉴赏,深入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学生还将学习设计应用,掌握设计原理和技巧,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美观且具有实用性的作品。通过专业美育学习,学生将获得多方面的美育素养。他们将成为具有广泛视野和深厚素养的美育教育者,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到美育教育实践中。他们将积极参与美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他们还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美育素养的人才,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3 “大美育”下教育专业美育现状管窥

高校教育专业的日常课程学习主要有学科知识与技能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理论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体育课程以及美育课程。通常认为,美育课程是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环节,其他实践以及校园活动是美育工作的辅助环节。然而,对于教育专业,无论是课程学习抑或是实践与校园活动,能否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能否对学生产生有效影响都体现了宏观层面上学校对美育工作的设计,以及微观层面上教职员开展教学与活动的美育深度与科学性。本部分将从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两方面着手,对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现状即当下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工作在“大美育”下的合理性进行初步描述。

3.1 高校教育专业美育培养模式的耦合性

高校的美育工作以课程教学为主,活动为辅。课程与活动的比重是否有序合理、两者能否起到互补互映作用,即美育的培养模式是否系统、是否五脏俱全,是否包含“理论、鉴赏、实践”三环节的耦合性培养,即是否采取一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既注重理论学习、美学鉴赏,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美育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在美育课程中,学生应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各种艺术形式,了解其背后的美学原理和表达方式。同时,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艺术创作、演出和展览等,以提升美育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学生将能够全面发展美育素养,为将来的美育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培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性质和“技能课”的形式存在,且多为公共课。以中国两所高校为例,广东某院校的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当年新增一门仅有的美育类公共必修课名为“艺术导论”,学时为2学时,考核方式为考试。该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毕业前选满2学分“艺术与审美体验”类的选修课,开课目录下有诸多如“音乐基础”“音乐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现代流行音乐”“舞蹈表演与编导”“合唱艺术”“中国画欣赏”“动漫美术鉴赏”“中国文学欣赏”“大学美育”等与教育专业相关性强的课程以及其他线上线下多形式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选课程,但并未开设专门面向教育专业的课程,也未要求教育专业学生选修这些相关性强的美育类课程,甚至存在因为与其他课程时间冲突、无法选修的情况。在教育专业的选修课中,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类课程,涉及美育的主要为文学与文化类课程,能体现出其他美育因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中2学分、于第4学期开设的“中华才艺”课程,该课具有浓厚的专业特点,但因其选修课的性质以及开课学期,大大限制了与上文所提到的第1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艺术导论”以及专业必修课“中华文化概论”的衔接,使得该专业的美育教学工作仍不够系统。此外,在小学教育专业2023级的培养方案中,除与上述专业在公共课上的同样问题外,其专业课中能体现美育特点课程的开设时间更有利于衔接公共课“艺术导论”与专业课“文学概论”,如儿童美术基础开设在第2学期、儿童音乐基础与儿童舞蹈基础开设在第3学期(见表1),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并没有获得完整美育的意识,在前三个学期学成美育的主干课程后,公共选修课的艺术与审美类课程是否能与之前学习的课程形成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而吉林某师范院校2022级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美育专门课程的缺失,同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则在专业课中专门设立“美育模块”(见表2),在该模块中开设“美学问题选讲”“影视欣赏”课程,但并无系统性的安排耦合的课程。

此外,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活动主要使用“校庆”“政治”等事件主题,通过“第二课堂”“比赛”“联欢”的形式呈现。活动与课程的美育耦合性普遍较低,且衡量学生参与程度的方式仅用一些浮于表面、功利性强的量化评价如“综测”,使学生盲目参加而不知其所以然。过程性评价也有缺失,且学分数低(见表3),不符合“大美育”对于高校美育教育的地位与分量的期望。

美育集中培养课程的缺失会导致教育专业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达不到预期,且美学理论基础薄弱,进而难以实现美育的应用。由此看来,目前高校对教育专业人才的美育培养模式中各美育要素之间的耦合性,以及美育培养对于教育人才发展需求的耦合性仍不系统、不完整,也体现了教育专业的美育在顶层设计中的缺陷。

3.2 高校教育专业美育培养过程的广与深

政府和社会倡导将美育作为培养新时代美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指导思想,高校美育工作要实现更进一步发展,必须将美育落实到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中[3]。高校对教育专业学生的美育培养应注重内涵发展,美育环节应有广度、有深度,能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深入认识美,对美感兴趣,在发展过程中有美相伴、美美与共,在未来教学中传递美、创造美。

在“大美育”理念下,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培养过程应主要关注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是否合理、培养方式是否多样、美育与学科的结合是否广泛、评价方式是否科学等方面,即高校教育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学生在美育课程中应有机会进行美的欣赏和评价,以培养其对美的敏感性和主体性。此外,学生还应了解不同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培养跨文化、跨时代的审美视角和批判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参与美育教育项目,锻炼教育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这样的培养过程,学生将能够真正理解美育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首先,关于培养目标与方式的合理程度,美育理论课的培养目标一般以理解理论为主,教学内容也集中于理论讲授;美育实践课的培养目标一般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绘制、编排等应用。但受制于美育课程耦合性欠缺以及课时数少等因素,培养目标一般设定得较为浅显或难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无法很好地平衡,如前文提到的3学分的“儿童美术基础”这一理论与实践综合课程,因没有足够的前行课程的理论知识支撑,会导致该课程出现“难上”的情况,通俗来讲就是理论讲述少了,学生不知道如何实践;理论讲述多了,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实践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具体怎么控制时间也需要花费很大工夫去考虑和试验。又如2学分的“儿童音乐基础”,同样属于理论实践综合课,一般认为音乐比美术的入门门槛更高,该门课课时更少,可能会更“难上”,除了学生是否能听懂、实践是否可行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毫无前行的音乐理论课程可以学习。其他美育类课程也是如此,如果与其他课程的耦合性差,则很难有广度与深度。

其次,关于培养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大美育”理论认为美育不只存在于课堂上,因此,除了美育的理论、实践、综合课程之外,课外的美育环节也不容忽视。课外美育环节通常使用一些事件为主题,如“校庆”等,使用比赛等活动形式进行。一般来说,高校此类活动数量庞大,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但受到前文提到的“功利性”等因素以及纯能力性的评价机制影响,底蕴较薄的学生参与该类活动,实际收获微乎其微,很难对活动中“美”的观念与要素有深入理解。对于教育专业的校外比赛,也有学校从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技能方面考虑,举办硬笔书法比赛、三笔一画基本功比赛等,但学生基本没有经过集中训练,只是走比赛形式,并没有真正体验到“书法”之美。总体而言,在“大美育”理念下,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培养方式虽然具备多样性、多元化,但仅浮于表面。

再次,关于美育的跨学科结合程度,“大美育”理论提倡美育理论与学科知识广泛、深度结合。在教育专业中,美育与教育的跨学科结合可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等方面,产生并进行如儿童音乐、儿童美术、儿童舞蹈、儿童剧与儿童动漫、儿童文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这些学科的教学能否深度凸显其各自的审美与教育特点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受学时数和教育技术的限制,学生基本不能当堂学会完整的、有深度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难提与审美的结合,想要达到史论结合的深度教学则更难。在“大美育”理念下,目前高校对教育专业的美育培养的跨学科结合度仍有待提高。

最后,关于高校教育专业学生美育能力、美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师资条件,即高校教育者对教育专业学生施加的审美影响是否合理、有效,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审美基础上接受了适量、符合规范的美育。目前,高校教育专业美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评价,尤其是民办院校的教学评价中存在很明显的弊病,即学生不能通过定性分项的评价方式對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只能从对教师的印象或其他功利性与利他性因素考虑、仅通过定量的方式评价,使得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性、科学性,也不利于美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基本没有针对美育的评价体系。此外,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则更灵活,许多高校允许教师自行制定考核规则,在“OBE”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会优先考察目标达成度,这能帮助教育专业的教师考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能较好地了解自身的教学效果,但这种了解是单向的。此外,在师资条件上,目前部分高校已有“美育教研室”,但主要承担公共课,与教育专业的联系较少。多数高校仍以“通识教研室”“人文教研室”等大类教研室的形式存在,对美育的重视仍不够,教育专业的美育课程主要由系内专任教师承担。一方面,美育教研员并不一定具备复合教育学科的美育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育专业的系内专任教师同样不一定具备美育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导致师资利用质量不高。在“大美育”理念下,目前高校教育专业学生美育能力的评价以及美育教学、师资条件均不充分。

4 结语

本研究主要對“大美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专业美育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美育在高校教育类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其现状,以期为后续现状与路径探索研究提供参考。

首先,本研究明确了国家与社会对高校美育工作的倡导,并指出了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校美育工作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多方面深入落实。

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教育专业美育培养模式的耦合性、培养过程的广度与深度,涉及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美育工作,主要探讨了在“大美育”理念下,高校教育专业的美育培养过程应主要关注的几个方面,如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美育的跨学科结合程度、美育过程和效果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等。

最后,通过本研究的论述,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大美育”下教育专业美育课程的重要性和现状。对于提出的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也属拙见,但毋庸置疑,教育专业的美育课程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和投入,以培养更多素质全面、具有专业性的教育美育人才,并为社会教育、美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瑶.大美育观与核心素养培育:徐悲鸿纪念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分析[J].北京文博文丛,2018(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5.

[3]陈亚宁.高校美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论与模式创新:评《高校美育课程实践探索与教学创新》[J].当代电影,2023(9):184.

A Glimps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Majo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Zhang Xiaoyu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the concept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raining of education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cultivating future educator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ransmitters.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method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path coupling, and curriculum cou-pling are realized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model, as well as the rationality of training go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diversity of training methods, the extensiv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s,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evaluation methods. By putting forward som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oubt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follow-up research.

Key words: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of education major;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