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精神的生成及其时代价值

2023-12-25 15:12杨志强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王杰革命精神

杨志强 杨 珂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61年8月参军入伍。1965年7月14日,在一次地雷实爆训练中,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王杰为保护在场12名训练人员而奋不顾身地扑向炸点,英勇牺牲,年仅23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王杰同志身上所凝聚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永远成为我们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王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

思想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王杰精神虽然诞生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它并不是凭空而降,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在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下,在多种文化精神因素的滋养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磨砺中,在王杰主体自觉意识作用下形成的时代精神产物。从精神源流上看,它源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深受红色革命教育的熏陶,历经部队军营的淬炼,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军人革命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历史根基与时代脉搏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一)起源于孔孟之乡,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王杰的成长深受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出生地济宁的儒家文化底蕴丰厚,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为民情怀、“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淡泊名利”的修身智慧,都为王杰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中,王杰逐渐养成了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逐步建立起从物欲追求走向崇高精神追求的方向,展现出全然奉献民族与社会的至高道义精神。王杰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这种文化影响。1954年秋,王杰和同学在大街上玩耍时捡到一个信封,里面装有26斤粮票和30元现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们毫不犹豫,立刻上交了学校,为此县里还专门表扬了他们拾金不昧的故事。1955年冬,年仅13岁的小王杰放学回家路上,发现村头一户村民家里失火,他迅速冲进院内救火并大声呼救,村民们闻讯赶来救援,火势迅速被扑灭,王杰自己也浑身湿透、灰头土脸。少年时期的王杰发生的助人为乐的小故事还有很多,一言一行无不体现了王杰爱国、爱家、爱人民的精神底蕴。

(二)成长于红色沃土,历经新中国革命教育的熏陶

金乡县是英雄的土地、红色革命老区,曾是抗战时期(苏鲁豫边区)湖西地委所在地,著名的鲁西南战役——羊山战役就发生在此地。王杰所就读的山东省金乡中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940年的湖西抗日中学,该校师生曾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和解放运动,刘少奇同志曾在抗战时期来此指导过工作。正是这片充满英雄事迹和红色气息的故土为王杰的精神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王杰从小就崇敬英雄,用心学习英雄事迹,积极践行英雄行为,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动力。王杰曾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羊山烈士陵园扫墓活动,聆听先烈们的革命故事,被英雄先烈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立志报效祖国。在这充满红色气息的土地里,在这所革命的红校里,王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教育熏陶中逐渐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淬炼于军队熔炉,发扬了中国红色军人精神

王杰从小就喜欢听革命英雄的故事,一直以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英雄先烈为榜样,一直向往热血的部队生活,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在王杰心中已悄悄发芽。他曾在日记里写道:“人的一生以服从祖国需要最为快乐,服兵役是第一志愿。”[1]据统计,王杰日记中曾6次提到董存瑞,8次提到黄继光,33次提到雷锋,还提到了方志敏、刘胡兰、邱少云等革命先烈。英雄先烈们的事迹极大地滋养了王杰的精神世界。参加完初升高的考试后,王杰放弃了读取高中的机会,投笔从戎,毅然决然报名参军。王杰在军队的大熔炉里接受了深刻的锻炼,在多次抢险救灾的现场都能看到他冲锋在前的身影。参军期间,王杰三次推迟婚期,四次让出探亲假,多次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在部队里,王杰注重思想理论学习,总是随身携带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随时翻阅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写下了1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他树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他曾在日记里写道:“毛主席著作和‘空气、阳光、粮食’一样重要。革命战士任何时候都必须学习毛主席著作。”[2]学习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好的信仰。在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王杰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二、王杰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王杰精神是对王杰在言行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道德和崇高理想的高度概括,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三不伸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王杰精神的核心,是一种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敢于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三不伸手”是王杰精神的底色,是一种享受在后、严于律己、干净做人的高尚情操,反映了王杰干净无私、永葆本色的革命自律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成为了我们党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不怕苦”的苦乐观,体现了苦中作乐的奋斗精神

“不怕苦”就是不害怕吃苦,可以忍受任何困难,是一种敢于知难而上的态度,更是一种勇于迎难而上的信念。在困难面前,王杰无畏无惧,在吃苦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王杰参军入伍后,总是抢着干最苦的事情,争着挑最重的担子,充分发扬了革命不怕苦的精神。冬季训练架桥、抗洪抢险救灾,他总是冲锋在最前面。1963年8月27日,王杰在日记中写道:“不管再累再苦,我能坚持,就是需要生命我也乐意献上。”[3]371964年2月19日,王杰又写道:“现在苦些是为了千万人民不受苦,什么样的苦我都能忍受。”[4]王杰把吃苦看作是必然,看作是磨炼,看作是一种行为自觉,明确认识到“干革命是要吃苦的”[3]35。他不怕吃苦,甘愿吃苦,树立了正确的苦乐观,养成了敢于吃苦的勇气、善于吃苦的能力、乐于吃苦的境界以及同甘共苦的格局。

中华民族自古有着不畏艰难困苦、敢于吃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不断发展自我的艰苦奋斗史。中国人民传承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奉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故事,无一不是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艰苦奋斗作为优良的工作作风。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怕吃苦、敢于奋斗的姿态投身于祖国建设中,祖国发展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王杰精神”正是奋斗吃苦大潮中的时代产物,这种吃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党走过了百年风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5]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以苦为乐、勇于奋斗的苦乐观。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敢于迎难而上,甘于吃苦奉献,把“吃苦”作为干事创业的必要精神和人生宝贵财富,奋力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二)“不怕死”的生死观,凝聚了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不怕死,就是不畏惧死亡,为了所追求的事业可以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苦累面前迎难而上,生死面前永不退缩,这就是王杰所理解的大无畏的生死观。他曾经在日记里写道:“今后不论在什么工作中我一定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3]33“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愿。”[3]54“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1]60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王杰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王杰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王杰的出生地金乡县,深受孔孟文化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孔孟学说中的“仁”“义”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讲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这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经常讲到的关于仁人志士最核心的东西——“杀身成仁”。孟子也曾经讲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这就是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王杰身上的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参军入伍后的王杰,更是受到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先烈们“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的深刻影响。正是在多种精神文化的影响感染下,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王杰临危不惧,选择的是“向前扑”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不是“向后仰”来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一扑一仰之间蕴含着深刻的生死哲学。

王杰同志面对困难毫不退缩,面对挑战毫不畏惧,在危险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艰难困苦中接受党性锤炼和思想洗礼,用生命践行了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铮铮誓言,体现着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政治品格。王杰同志牺牲后,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其革命精神:“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两不怕”的战斗精神成为了王杰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这“两不怕”的战斗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接续奋斗。

(三)“三不伸手”的利益观,展现了淡泊名利的自律精神

1964年3月2日,王杰在日记中写下了“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三不伸手”原则,这是王杰干净无私、淡泊名利、永葆本色的精神体现。荣誉是对个人或集体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也是一种鞭策与激励,我们要正确对待荣誉才能行稳致远。“在荣誉上不伸手”的原则告诫我们:获得荣誉要靠实际表现,靠组织授予,而不是讨要、耍小聪明,否则最终将失去荣誉。王杰曾在日记中写道:“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3]79对于王杰来说,认真完成党交给的每一份任务,不是为了获得嘉奖,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在荣誉面前,王杰懂得自省与反思,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广大党员干部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时,面对人民的赞誉和信任时,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自知自省的内心操守,树立一心为民意识,真正做到荣誉面前安如山,做好人民的勤务员。

“在待遇面前不伸手”要求我们淡泊明志,不要总想着个人的付出与回报,更多地应该去创造和奉献这个新时代。王杰曾在日记里写道:“毛主席说过,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拣重担子挑。今后我一定做到,宁肯自己吃苦,换来别人幸福。”[3]84王杰谨记教诲,用行动和真情践行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去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8]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牢记“在待遇面前不伸手”的优良作风,为党尽责、为民造福,拿出甘于奉献的精神底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自觉带领广大民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在物质上不伸手”就是告诫大家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博取物质利益和追求物欲上,而应补足精神之钙,树立坚定信仰。王杰步入军营后,曾立下誓言:“做到一不吸烟,二不喝酒,三不买箱子、买便衣、买凉鞋,做一个艰苦朴素的革命战士。”[3]93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在物质上不伸手”的意义。王杰生活在物质资料比较紧张的年代,但他却充满了精神上的幸福感,因为他把幸福与优良作风相结合、与革命传统相结合,更与为他人创造幸福相结合,以人民的幸福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最大快乐。王杰“在物质上不伸手”的精神是一种境界、一种操守、一种本色,更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以此为榜样,自觉抵制各种物质诱惑,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上。

三、结语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时指出:“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9]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王杰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2021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王杰精神位列其中,这再一次有力地证明王杰精神没有过时。王杰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已然成为一座跨越时代的精神灯塔,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王杰革命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解放军战士王杰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个新的三元不等式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