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实践探析
——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

2023-12-25 15:12黄静静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籍安徽省图书馆

黄静静

2022年10月,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制的《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正式发布,将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工作列为2035年全国古籍工作的远景目标之一。近年来,在培育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总目标的指引下,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籍,走入聚光灯下,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工作现状与推广实践,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一、古籍的价值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指产生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黄永年先生认为古籍“即古书”,它产生的时代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下限一般定在清末。伴随着古文字的变形、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古籍的外在形式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帛书、纸本书籍的演变[1]。我国很早就建立起了完备的藏书、编目体系,名家大儒建立藏书楼,以蒐辑珍贵古籍为毕生追求,聚书、藏书之风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古籍,不仅负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更凝结着一代代藏书人传承文脉的艰辛,彰显着敬惜字纸、崇文重教的民族品格。阅读古籍,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听他们讲述民族的起源、国家的起源,从先贤智慧中获得为人处事的启迪,了解现代社会公德与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了解“我”何以为“我”,在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中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工作现状

古籍阅读推广在专业学术研究、历史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建设、民族自豪感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古籍阅读推广工作中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2]。但诸多问题也逐渐展现,如特色内容与核心价值提炼较少、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高、古籍阅读门槛过高、推广渠道狭窄等[3]。

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经笔者调查,安徽省图书馆2022年接待读者总量达160余万人次,外借图书达100余万册,其中中外经典名著、科普类图书占据全年opac搜索量榜首,相较之下,古籍资源的调阅量不足百分之一。读者调查显示,古籍读者以高校及研究机构人员居多,以撰写论文、学术研究、重修家谱等为主要目的,读者群体总体呈现专业性、小众性。大部分普通读者认为古籍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碍于理解能力不足与资源获取不便等问题,对深入了解古籍兴趣不大。在读者建议中,加快古籍数字化进度、采购影印古籍丛刊、开展线上传递或在线阅览等服务需求呼声较高,总体集中在充实馆藏、提升阅览开放性和便捷性上。

在馆藏古籍的宣传推广方面,安徽省图书馆主要的宣传推广平台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网站首页检索栏可检索馆藏古籍,较为便捷。页面下方设有“古籍保护”专栏,链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网站,用于发布古籍工作相关信息,2007年至2023年7月间的工作动态共115条,其中专门的读者活动资讯12条。在安徽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以“古籍”为关键词,共搜索到2015年7月至2023年7月的动态55条。安徽省图书馆抖音公众号于2020年5月开通,至2023年7月共发布短视频227个,其中与古籍相关的短视频36个。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读者阅读推广平台搭建较为完善,检索、浏览便捷。笔者对三个平台发布的古籍动态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官方网站主要用于重点工作与政策法规宣传,微信及抖音平台是相关活动的主要发布渠道。发布频次上,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更新较快,特别是抖音公众号开通以后,古籍类推广基本可以达到每月1次。推广形式包括专题讲座、专藏展览、馆员荐书、成语故事、读者参观、知识问答比赛、经典诵读大赛、摄影大赛、有奖征文等,形式多样,但多为独立的单点活动,缺乏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三、古籍阅读推广策略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图书馆通过分析读者意见和需求,在展现渠道的多元拓展、古籍内容的深度挖掘、讲述方式的灵活创新、推广品牌的可持续塑造、读者阅览便捷度的提升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

(一)探索“古籍展览+X”模式,拓展文献展示路径

古籍展览是社会大众认识古籍、了解古籍,吸收古籍文化内涵的直接渠道[4]。专题文献展览将古籍陈列在读者面前,是揭示馆藏最直接、最具象的方式之一。但仅仅依靠图书馆单方的平面展示往往无法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兴趣点和记忆点,难以达到理想的推广效果。安徽省图书馆探索“古籍展览+X”模式,在展览之外附加更多衍生项目,拓展文献展示路径。如通过图文注解、专业人员讲解的方式,多角度向读者揭示文献背后的主旨要义,让读者看得懂、记得住,为其进一步主动认识古籍、阅读古籍打下基础;开展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等体验活动,增加读者参与度;结合古籍展览,整理图录等出版物、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进一步提升展览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如安徽省图书馆于2022年以包拯文化为主题策划了“清心守廉洁,直道为奉公”廉洁文化包公主题馆藏古籍文献展,展出馆藏包括包氏家谱、奏议、文集、戏曲等与包公文化相关的古籍70余部。包拯是百姓心中“清官廉吏”的象征,包公文化是徽派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当代反腐倡廉工作中具有鲜明的警示教育意义。展览重点展示包拯“清心为官”“直道为人”的优秀品质及古今名人对包拯的正面评价,这使得包拯的清廉形象更加直观可信。展览形式上以“古籍+图文展板”对照做静态展示,另有3名专业工作人员做动态讲解,动静结合使展览更加生动易懂。古籍修复人员现场指导读者进行包公像与古籍内容文本的雕版拓印,读者可将自己拓印的纸张带回珍藏,加深对古籍内容的记忆,全面提升展览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统筹下,全部图文资料在省内各地市地方馆巡回展出。结合包公展,安徽省图书馆整理出版《清心守廉洁 直道为奉公——安徽省图书馆廉洁文化包公主题典藏珍本精粹》,将展览内容集结成册,方便更多的读者阅览。安徽省图书馆还推出了文具、帆布包等包公主题文创产品,充分扩大了活动覆盖面。此次展览取得了社会广泛关注,吸引了一百余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前来观展,为廉洁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重视次生文本创作,做好古籍内容的通俗化诠释

次生文本指在原生文本的基础上,经编辑、整理、校注、翻译等处理所衍生出的文本。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原生文本内涵的前提下,次生文本的创作有利于促进原生文本的传播。“由原始文本,到次生文本,文本形态变得更加开放,文本层次更加丰富,著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也更加显著。”[5]古籍文献的次生文本,包括较为专业的点校专著、研究论文、书志提要等,也包括普适性更强的科普读物、白话译本乃至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其中面向普通读者的次生文本创作在古籍阅读推广工作中更具现实意义。碍于古今书写习惯的差异,许多读者认为古籍深奥难懂,止步于古籍阅读门槛之外。古籍阅读推广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古籍故事,消弭古籍深奥晦涩的固有印象,破除读者阅读障碍。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做好馆藏古籍的通俗化诠释,在充分认知原生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创作更易于普通读者接受的次生文本,通过抽象还原、故事解构、意义阐释等形式,丰富古籍的人文研究层次,拓展以普通读者为主要群体的长尾市场。

如安徽省图书馆于2022年策划的《典籍中的安徽》系列宣介活动,以挖掘典籍中的安徽故事为切入点,以专题连载的形式,在主流媒体推出馆藏珍贵古籍的科普宣介文章,对著者生平、内容特色、版本价值等进行全面解读。推介书目包括《新编直指算法统宗》《淮南鸿烈解》《新安名族志》等,科普了“珠算之父”“中都四子”“四色套印”“徽州宗族”等概念。每期文章均由图书馆文献工作者、媒体编辑、相应领域专家学者合作,将古文字置于现代语境中,这使文章通俗易懂且“干货满满”。每月连载的形式保证了推广的可持续性,收获了稳定的读者群体,塑造了极具地方人文特色的古籍阅读推广品牌。

(三)多角度塑造立体阅读,强化古籍阅读体验

立体阅读指“依托现有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环境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对其进行综合利用,所进行的多元化宣传推广及主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新型的多维度的主动阅读方式”[6]。立体阅读打破传统的“书本—人”的单一传播形式,综合利用声音、光影、触感等多种感官体验,打造多角度交互模式,强化了阅读推广效果。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电视节目,通过竞技赛、话剧表演、歌曲创作等生动、丰富的推广模式使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古籍的社会关注度。公共图书馆在古籍阅读推广形式上要推陈出新,多角度塑造立体阅读,从而提升读者阅读兴趣,丰富古籍的记忆点,让公众印象中冷冰冰的书叶变得生动立体,将单方面阅读“输出”转变为读者的主动探索与追求,让古籍从“被推广”到“被接受”。

如安徽省图书馆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通过短视频这一极具传播力、感染力的方式,创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在重阳节之际,以馆藏古籍《续齐谐记》中一则小故事为蓝本,拍摄趣味短视频《重阳驱魔记》。以古装仙侠剧的形式演绎重阳节起源,邀请读者担任拍摄指导与演员。将古籍中的文字具象化,使其变为现实中可见可听可感的具体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知书叶中的奇妙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将平面的古籍以画面、声音等立体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近距离认识古籍,使其沉浸式感受古籍之美,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效果。

(四)数字技术赋能,助力智慧古籍平台建设

保护是古籍阅读推广的前提,古籍本身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是阻碍读者阅读古籍的重要因素。多年探索实践表明,古籍数字化工作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兼容。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经历了从最初的键盘文字录入、图形扫描、索引编制到大规模的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发展过程,目前主要集中在原物标引扫描复制、数字资源库建设、数字化标准及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能够实现珍贵古籍文本的保存、发布与在线检索,成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解决读者阅读古籍时获取不便的问题。而对古籍文本的数字化处理,只是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尚需系统整理碎片化数字资源,援用算学、统计学、电子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实现古籍数据的可视化、图谱化、智能化,打造“智慧古籍平台”,在基本的资源存储及文本检索功能之外,衍生出格式转换、智能标点、智能标引、图谱分析、数据关联等众多功能,全面提升读者阅览及学术研究效能。

多年来,安徽省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主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根据读者预约进行古籍原物扫描存储,读者预约一部,扫描一部,书目数据不成体系。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安徽省图书馆集中力量整理安徽家谱、徽人别集等特色馆藏专题目录,开展集中标引与数字资源库建设。如该馆于2019年开始“安徽家谱”全文影像数据库建设,至2021年数据库正式上线,汇总新、旧家谱,总发布量达35万页,提供谱名、姓氏、谱籍、堂号四维检索与全文在线阅读,截至2023年7月,访问量达33 000余次,在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工作中迈出了关键一步。2021年,安徽省图书馆牵头编制安徽省地方标准《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南》,为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起规范统一的标准。随着古籍数字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与基础数字资源的逐步积累,未来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对古籍内容进行进一步数据化、文本化、图谱化处理,全面建设智慧古籍平台,完善知识服务。

四、结语

公共图书馆古籍存藏量大、编目体系完善,具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在古籍阅读推广中具有先天优势,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当前,在物质资源不断丰富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古籍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突破原有圈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总结实践经验、促进宣传推广的可持续性发展,让更多的珍贵古籍走进大众视野,让中华传统文化透过古籍这一载体浸润人心,是公共图书馆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古籍阅读推广的起点是古籍,终点是读者,最终目的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滋养人心,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认准目标导向,开拓展示路径,做好次生文本创作及立体阅读推广。努力把握新业态,推进智慧古籍平台建设。公共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实践正逢其时,亦任重而道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做好古籍讲述人,讲好新时代的古籍故事。

猜你喜欢
古籍安徽省图书馆
成长相册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图书馆
我是古籍修复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