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以阅读《荷塘月色》为例

2023-12-25 06:46:36福建黄健芬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天地人荷塘月色月色

◎福建/黄健芬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以下简称“合一”)常常是最高的追求,而“合一”的对象既有天、人“两才”之说,也有天、地、人“三才”之说。通常情况下,“合一”的意境常常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也是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而感受到浓郁传统文化意境的原因之一。在近现代作品里,“合一”的描写少了很多,但并非没有。入选《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荷塘月色》一文就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荷塘月色》只是一篇散文,作者所写的只是月光之下的荷塘、荷塘之上的月色,所抒发的也只是一些婉约之叹。要说文章当中有“天、地、人合一”思想,是不是有些生搬硬套?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以为未必。首先从标题来看,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文本已经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除此之外,再看文本中的阐述,也可以发现作者沉浸于荷塘月色之美的时候,其实内心所追求的正是“合一”的境界。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其外显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内隐于一个对世界与人有着深刻感悟的内心之美。从天地人“合一”的美妙境界的角度解读本文,符合传统文化脉络,符合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天

在阐述笔者的观点之前,可以先来看一个同行的观点。该同行认为,《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大家所公认的一般意义上的写景抒情散文,而是作者借月下荷塘所悟之道,来说明一个人生哲理:人活于尘世,应该像荷与淤泥共存却又不失高洁一样,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精神的超脱;不是去逃避尘世的纷扰,而是要立于尘世而不为尘世所困,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因此,《荷塘月色》是一篇哲理散文,或者说是散文诗。尽管这一解读仍然是从散文和诗的角度进行的,但认定《荷塘月色》是一篇“哲理散文”,就意味着解读《荷塘月色》可以遵从哲学的视角。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世界里,“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

《荷塘月色》中的天是以“月色”来表征的。文中描写月色的笔触不是很多,比如,“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虽然作者写天的地方不多,但对于意境的渲染而言已经足够了。“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描写了一个动态的美景,月亮的升高意味着慢慢地夜就深了。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月色是柔和的,月亮升高之后不仅给人带来高冷的感觉,而且人心也更容易趋静,更容易产生孤独之感。相比较而言,借助于月亮来理解“天”的意蕴比较少见,但这并非没有意义。对于此时的朱自清而言,其内心正有着孤独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感受驱使他在月色当中面对一个孤独的自己,让他看到了独处的妙处。所以朱自清说,“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受用”一词在语境中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受用”既是感知层面的,又是心境层面的。对于受用者而言,其所享受的是能够超越世俗认知、真正面向自身内心的感觉。这种感觉足以让作者在看到月亮的时候,构建出“月光如流水一般”的绝美意境,而当月光能够“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时候,恰恰反映的又是作者内心的收获。

二、地

“三才”中的“地”是以“荷塘”来表征的,这种表征在笔者看来有着独特的韵味。从课文的标题或者说作者的内心角度来看,所写的重点是荷塘。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之后,在内心猜想“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作者自然地将“月光”与“荷塘”联系到一起,从表面来看是因为月光和荷塘都属于自然界的现象,月光洒在荷塘上可以带来自然静谧的美;但是如果去进一步探究的话,这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期待呢?正是因为作者内心期待荷塘在满月的光里另有一番样子,所以作者才选择了在月亮渐渐升高之后,沿着荷塘一路走去。

此时,荷塘就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是作者内心期待所在。在此前,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要想摆脱这种不宁静的状态,作者寄希望于一个新的情境。作者的这一心理,就是通过“‘另’有一番样子”来表达的。所谓的“另”,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换一个心境。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当人在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时候,人介于天地之间,有的人追求顶天立地,有的人则追求徜徉于自然,本质上这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比较而言,“天”总是高的,但“地”确在自己的脚下。“地”以不同的形式而存在着,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根据这样的理解再来看作者心中的荷塘,它是一种怎样的自然景象呢?文中写到了荷塘给人曲曲折折的感觉,“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像舞女的裙,叶子中间点缀的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毫不吝啬地将心中最美的词汇赋予荷塘,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从客观的视角来看荷塘是美的,但如果换一个人来看同一个荷塘,或许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作者的眼里,此时的荷塘美得无与伦比。与其说此时荷塘的美是客观的美,倒不如说此时荷塘的美是主观的美,这是因为作者内心有了某种期待,所以才能借助于荷塘将自己的期待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 “合一”的过程。因此,在欣赏荷塘月色之美的时候,从“合一”的角度去感受美就显得特有韵味,也特有哲学的味道。

三、人

解析了“天”与“地”,当然不能忽略最重要的一个元素,那就是“人”。解析《荷塘月色》时所运用的“合一”视角,本质上也是天地人“合一”的视角。

当作者在月色之下,走到荷塘边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天地人“合一”的景象了。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一景象都是美的。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融入了荷塘与月色当中,也就自然地体现出了“天地人合一”的美;而在读者看来,所看到的就是天地人三者并存,虽然读者不是当事人,但是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当中而成为当事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解读这篇课文的境界之一,就是随着作者的视角走入文本当中,从而让自己也成为“合一”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课文当中所提到的人除了作者之外,还有妻子和孩子(包括墙外马路上欢笑路过的孩子们),这些都是在散文中出现的人。他们似乎没有欣赏到荷塘月色,但是已睡熟好久了的妻子和孩子,又何尝不是“合一”的主体之一呢?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既有像作者一样徜徉在荷塘边上的人,又有像作者的妻子一样熟睡的人,他们都是这个和谐世界的一部分,每一个角色都是构成世界之美的不可或缺的主体。

《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可以无所束缚地在自己的文学时空中创造美的典范、美的意境、美的空间。当然,很多作家的散文其实都在生活中取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灵动的笔法描绘生活的美、自然的美,让这种美呈现和还原生活和自然本来的色彩。解读《荷塘月色》,就是要寻找生活和自然美的色彩,当作者心中有所期待时,他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当读者心中有所期待时,也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一定是“合一”之美!

猜你喜欢
天地人荷塘月色月色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文化纵横(2022年5期)2022-12-17 02:24:46
荷塘月色
宝藏(2022年2期)2022-07-30 07:40:12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桂香,在月色里飘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08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12
荷塘月色
德国卫德明《易经中的天地人》论释思想析论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02
禅机天地人
黄河之声(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天地人和,喜庆吉祥
艺术评鉴(2015年4期)2015-03-23 22: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