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新证三题

2023-12-23 08:33顾农
天中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桓玄刘裕参军

顾农

陶渊明诗新证三题

顾农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东晋隆安四年(400)、五年陶渊明在桓玄手下任职,作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等诗,稍后他因母丧回家。在陶渊明居家丁忧期间,桓玄攻入首都,建立了“楚”政权。元兴二年(403),陶渊明在《停云》《时运》《荣木》等诗中向桓玄致意。桓玄很快被刘裕打垮,陶渊明守孝结束后,出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任内分别留下一首诗,从中可见他一直希望回家隐居,最后在做了80多天彭泽令后毅然归隐,时为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的组诗《饮酒》20首,其中有些原来并不在这组诗中,写作时间也拉得很长,早一点的是在他归隐之前,大部分作于归隐之后,有些晚至义熙十三年(417)。诗人的“园田居”住房于义熙四年戊申(408)六月中遭遇火灾,后迁居南村,其《移居二首》应作于义熙六、七年间,而以义熙七年(411)的可能性较大。陶诗约可分为行役、田园、饮酒、读书、赠答、游览、咏怀等7类,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内秀和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陶渊明;桓玄;刘裕;刘敬宣;《饮酒》;《移居》;《归园田居》;陶诗分类

一、三组陶诗的系年

关于陶渊明(365―427)诗的系年,前人论述已多,而拾遗补缺、寻求确论仍有可为,以下试举三组简略一谈。

(一)《停云》《时运》《荣木》

《陶渊明集》卷一最前的三首四言诗,即《停云》《时运》《荣木》,乃是关系紧密的一组:它们形式结构相同,小序的写法相同,内容亦有内在联系,应是一气呵成之作。

其中《荣木》之第四章有句云“四十无闻,斯不足畏”[1]13,可见这一组诗很可能作于诗人40岁,即所谓“不惑”之年前不久,如果作于他39岁之时,则为东晋元兴二年(403),当然也可能略早或略晚一年,但以这一年的可能性为最大。诗中有这样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如《停云》:“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1]1《荣木》:“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1]13陶渊明在想念一位“良朋”,希望驾车追随而去。“念子实多”的这个“子”,应是他的老上司桓玄。桓玄是桓温之子,很有才干,陶渊明曾在他手下任职,其《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就是那时的作品。庚子、辛丑岁为隆安四年(400)、五年(401),“赴假”是销假的意思。当时陶渊明在江陵有职务在身,曾到首都去出差,后一度请假回故乡浔阳,其后又连夜赶路回到江陵去忙他的公务了。江陵是荆州的治所,而其时坐镇荆州的正是荆江二州刺史、督八州八郡诸军事的桓玄。稍后桓玄一度篡夺东晋政权,建立自己的“楚”政权,而为时甚短就垮了台。按“败则为寇”的传统逻辑,其人乃是一个大大的反面人物,后来许多学者为爱护陶渊明起见,不大肯谈他与桓玄的关系,或曲为之说。但也有敢于直面现实的学者,宋朝人叶梦得说:“渊明隆安庚子从都还,明年赴假还江陵,荆州刺史自隆安三年桓玄袭杀殷仲堪,即代其任,至于篡,未别授人,渊明之行在五年,岂尝仕于玄耶?”[2]朱自清研究陶渊明的生平,一个结论是:“以(《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全诗及所纪之年考之,渊明固尝仕玄,盖无庸讳;惟所仕何官则不可知矣。”[3]183

元兴二年(403),陶渊明因母丧在故乡守制,但他的心却时刻关心着当时的政局。这时他的心态,完全不像一个隐士。

(二)《饮酒》

组诗《饮酒》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历来被视为他的代表作。关于这一组诗的写作缘起,陶渊明在诗前小序中这样说:“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1]235于是,这组诗当是陶渊明于偶然拥有“名酒”的某一秋天,在较短时间内写出并由朋友抄写编次为一组。《饮酒》其十九有“终死归田里”“亭亭复一纪”[1]278之句,有专家据此指出这组诗作于陶渊明弃彭泽令(义熙元年,405)的12年之后,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这一年陶渊明53岁。前贤多有持此说者,如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卷三、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等,时贤中亦多有类似看法。这样来推算《饮酒》的写作年代自然是有根据的,这里还可补充一个证据:《饮酒》其九写一“田父”劝陶渊明复出为官,而诗人回答“吾驾不可回”。按《宋书·隐逸传·陶渊明传》载:“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4]1284义熙一共13年,可知正是在这一年朝廷征陶渊明出山,他的乡下朋友来劝他应征,而被陶渊明谢绝。这一背景表明《饮酒》其九应作于义熙十三年(417)。

可是,还是有一些迹象表明,组诗《饮酒》中某些作品写得比较早,例如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自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1]271

既然是“行行向不惑”,则此诗当作于陶渊明40岁的前不久,如39岁这一年是晋安帝元兴二年癸卯(403)。按该年陶渊明又作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正足以与《饮酒》其十六互相参证: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1]206–207

《饮酒》其十六中提到弊庐和荒草,而这里也说到空宇萧索,二诗的情绪也都比较沉郁,其写作时间应相当靠近。似此,则《饮酒》其十六很可能作于元兴二年癸卯(403)。这一年诗人为母守丧,故乡“了无一可悦”,他遂神往于外出奔驰,但这为当时的礼制所不许,所以他在《停云》诗中感叹说“抱恨如何”。

《饮酒》组诗中另外较多的篇章则当作于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诗人彻底归隐之后,而难以确指其写作的具体年代,如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讬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1]245

此诗既欣慰于自己明智地退出了官场,也流露了一点孤独之感,似应作于陶渊明归隐之初①,而不至于迟至义熙十三年。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247

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住处离村落较远,所以其时诗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及“心远地自偏”这些话,则自当是他把家搬到寻阳城郊之南村以后不久的语气,因为到这时候才存在“心远地自偏”之必要——而在归隐之初,则是心与地全都偏远的。陶渊明迁居于南村在义熙六年(410)、七年,《饮酒》其五应作于此后不久。由此可知,《饮酒》组诗里的各首,写作时间前前后后拉得很长,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一年秋天一口气写出来。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情况:《文选》录入今本《饮酒》诗二首(其五)和(其七),题作《杂诗》;《艺文类聚》卷六十五“园”部节选了这两首诗,也题作《杂诗》。但《艺文类聚》(卷七十二“酒”部)又录入题为《饮酒》诗中的几句:

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景。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5]1248

诗前还引用了《饮酒》诗的小序:“既醉之后,辄以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别辞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谈笑也。”[5]1248“有客常同止”这一首在今本陶集中列为《饮酒》诗(其十三)。由此可以推知,在较早的抄本陶集中,确有一组带小序的《饮酒》诗,但数量不到20首;现在的《饮酒》诗20首中有一些诗原来不在这一组中,而另题《杂诗》,因为其中也写到酒,后来就用合并同类项的办法把它们收编到《饮酒》里,加起来一共20首。

综上所述,《饮酒》中的各首并非作于同一年,有作于归隐之前的,大部分作于归隐之后,其中有写于义熙十三年(417)的。

(三)《移居二首》

陶渊明之所以要移居南村,有两大原因:一是他原先的那座“园田居”住宅在义熙四年(408)六月被火烧掉了,详见其《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二是南村靠近寻阳城,那里邻居中多有可以交往的高人——这就是《移居二首》(其一)开头部分说的“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1]130。

但他正式移居到南村还在两三年之后。在这里新盖房子要做大量的准备,且义熙六年(410)寻阳一带发生了战乱,他要等局势安定下来后再行动迁。试看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一作旱)稻》诗: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1]227

这时候,陶渊明还住在“山中”。他应是在当年晚些时候或第二年即义熙七年(411)才迁至南村,这就是《移居二首》其一接下来所说的“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1]130。由此观之,《移居二首》应作于义熙六年(410)、七年间,而以义熙七年可能性较大。

二、陶渊明两度出任参军及有关诗篇

陶渊明虽然以隐逸诗人著称,但其前半生的仕履却相当丰富、复杂。沈约《宋书·隐逸传·陶渊明传》载: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4]1284

这里提到他前后当过四任官: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沈约去陶渊明不远,作为史官他掌握大量资料,这里的叙述应无可怀疑。可惜文史研究有一种常见病,就是去古愈远,疑古愈深,立论愈奇。据《宋书·隐逸传·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出任镇军参军应在任江州祭酒之后、建威参军之前。但曾经有过一种意见,认为陶渊明出任镇军参军甚早,在他20岁时,其主公乃是会稽内史、镇军将军王蕴(330―384)。此说虽至今不衰,其实难以起信。

陶渊明在出任镇军参军时写过一首诗,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1]180

这首诗对于了解陶渊明的经历和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参军这种职务大抵是在开府将军手下短期任职的幕僚。《晋书·职官志》载,将军府的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等,“受命出征则置参军”[6]417,一般由主公自行征辟。至于镇军将军,则是一种高级别的武官,《晋书·职官志》说:“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6]408这一类高官只比三公略低一级,都可享受很高的俸禄。镇军将军王蕴地位甚高,忽然征辟一位毫不知名的20岁小青年,可能性实在太小。而《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说自己非常怀念先前隐居的“山泽居”,现在违背初心出山为官,只好姑且在将军府里混几天,终归是要回去的。这样的情绪根本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秀,倒像是资深隐士的口吻。

王蕴出身于著名的大姓太原王氏,地位一向很高。因为他女儿是东晋孝武帝的皇后,《晋书》将他列入《外戚传》,略云:

以后父,迁光禄大夫,领五兵尚书、本州大中正,封建昌县侯。蕴以恩泽赐爵,非三代令典,固辞不受。朝廷敦劝,终不肯拜。乃授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复固让……于是乃受命,镇于京口。顷之,征拜尚书左仆射,将军如故,迁丹阳尹,即本军号加散骑常侍。蕴以姻戚,不欲在内,苦求外出,复以为都督浙江东五郡、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常侍如故……太元九年卒,年五十五,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6]1463–1464

这样一位长期在首都担任高职的皇亲国戚,后来为避嫌而“苦求外出”,跑到绍兴去任职,却忽然将非亲非故无缘认识且远在江州寻阳的无名小子陶渊明征来充当参军,这样的做法跟当时的官场规则不合,与王蕴的大佬地位也无从兼容。认定陶渊明20岁时任镇军将军王蕴的参军,与陶渊明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的情绪不合,也表明此说不能成立。

唐人李善早就把陶渊明是哪一位镇军将军的参军说清楚了。《文选》录《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题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曰:“宋武帝行镇军将军。”[7]“宋武帝”乃是用后来的身份指称当时的北府兵首领刘裕。举兵勤王的刘裕获得镇军将军的头衔是元兴三年(404),此时他打败了试图篡权的桓玄的几个部将,《晋书·安帝纪》元兴三年条下载:

二月……乙卯,建武将军刘裕帅沛国刘毅、东海何无忌等举义兵。丙辰,斩桓玄所署徐州刺史桓修于京口,青州刺史桓弘于广陵。丁巳,义师济江。

三月戊午,刘裕斩玄将吴甫之于江乘,斩皇甫敷于罗落。己未,玄众溃而逃。

庚申,刘裕置留台,具百官。壬戌,桓玄司徒王谧推刘裕行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假节。[6]139

“刘裕置留台”标志着东晋的政统得到初步恢复,只是晋安帝还在桓玄的控制之中,且远离首都,但政局在纷乱中开始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渐渐走上正轨。当时,桓玄向长江中游逃跑,打算回到根据地江陵,而刘裕一边的力量则沿着长江向西追击。《宋书·武帝纪》载:

桓玄兄子歆,聚众向历阳,高祖(指刘裕)命辅国将军诸葛长民击走之。无忌、道规破玄大将郭銓等于桑落洲,众军进据寻阳。加高祖都督江州诸军事。[4]7

此是元兴三年(404)四月间事。先是隆安四年(400)、五年时,陶渊明曾在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手下任职,奉他的命令出差,乘船在长江中下游之间奔波。但稍后陶渊明因母丧退出官场,所以桓玄攻入首都、代晋自立、失败逃走等事他都没有参加。等到他守制期满,桓玄已彻底失败,代表政局未来的乃是刘裕,而刘裕此时恰任镇军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那么刘裕把江州寻阳本地著名的才俊陶渊明请进他的幕府充当参军,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时天下多故,形势多变,到义熙元年(405)大局基本定了下来,《宋书·武帝纪》载:

义熙元年正月,(刘)毅等至江津,破桓谦、桓振,江陵平。天子(按指安帝)反正。三月,天子至自江陵。诏曰:“……镇军可进位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徐青二州刺史如故。”[4]8–9

但镇军将军刘裕谦虚退让,不肯接受,于是有“加录尚书事,又不受,屡请归藩。天子不许,遣百僚敦劝,又亲幸公第。高祖惶惧诣阙陈情,天子不能夺。是月,旋镇丹徒”[4]9。这样,陶渊明作为镇军参军也就可以不用再干下去了。在任职期间,他到过曲阿(今江苏丹阳)、丹徒(今属江苏,当年徐州刺史治所)一带,写过《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表示不想多干,要尽快回乡隐居。

刘裕这时极其谦虚退让无非是欲进先退的政治家姿态,他后来地位越来越高,终于取东晋而代之,成了刘宋王朝的开创者。过去不少研究者坚持认为陶渊明是东晋的忠臣,不愿承认陶渊明曾在刘裕手下当过镇军参军这一事实,如宋人吴仁杰作《陶靖节先生年谱》,把《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向前推了几年,这样就同刘裕无关了——在元兴三年(404)三月之前刘裕还不是镇军将军。吴仁杰提出的理由只是“先生亦岂从裕辟者”这么一句话,可知其证据无非是陶渊明“耻事二姓”,所以不可能到刘裕手下去当参军。凭某种先入之见来证明具体问题,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②。

在《陶渊明集》里,《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在卷三,列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之前,诗题中有“始作”二字,于是以“忠愤”论陶的学者就特别强调在庚子(隆安四年,400)、辛丑(隆安五年,401)之前,朝廷命官中根本没有镇军将军刘裕,那时他还在刘牢之手下充当参军,所以陶渊明诗中的“镇军”与刘裕无关。但是他们忘了《陶渊明集》的编纂原则并非编年。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中“投策命晨旅,暂与园田疏”看去,陶渊明是被刘裕请出来的,他并不十分愿意。于是他一面奔走赶路,一面思念故乡,对于此番出山深感惭愧:“目倦修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表态说自己早晚是要回去的:“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题中的“始作”二字似专就武职而言,同时也可以略去过去一度追随桓玄那种不必多谈的履历。朱自清研究这一问题,提出两点结论:

实则勿论渊明见解如何,裕是时逆迹未著,亦何由“微窥”、“逆揣”?知其必篡,辄于十六年前耻事二姓哉!此一事也。[3]177

寻《宋书·武帝纪》元兴三年(西404)裕镇石头城,义熙元年(西405),屡请归藩,三月,旋镇丹徒。渊明始作镇军参军而经曲阿,当是赴丹徒;味“归藩”之语,裕在丹徒殆亦设军府也。“始作”但谓初就军职……此二事也。[3]178

古代的官员愿意跟随势力大、苗头好的大人物乃是人之常情,渊明似亦未能免俗。“凭化迁”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即使碰上不如意的事也能比较淡定以至心安理得,“始作镇军参军”时也不例外。

在充当过一段镇军参军以后,陶渊明又为建威将军的参军,写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1]210

这时陶渊明的主公是谁?为什么他在为他出差的途中写诗表明将尽快离开?从这首诗看去,至此他归隐的决心就完全下定了。在乙巳即义熙元年(405)三月之前,陶渊明已离开刘裕,现在他又要离开新的主公建威将军了。“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四句诗表明陶渊明行将抵达他一生的转折之点。关于这一位建威将军,现有两种不同的认定,一说是刘敬宣(?—415),另一说是刘怀肃(367―407)。二者应居其一,不妨研究一下。

《宋书·刘敬宣传》:“(元兴三年)桓歆率氐贼杨秋寇历阳,敬宣与建威将军诸葛长民大破之,歆单骑走渡淮,斩杨秋于练固而还。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4]786又《晋书·刘牢之传附子敬宣传》:“敬宣,牢之长子也。智略不及父,而技艺过之……拜辅国将军、晋陵太守。与诸葛长民破桓歆于芍陂,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6]1318按刘敬宣这样的履历,陶渊明在他手下任参军,为他奔走出差,是合拍的。刘怀肃,《宋书》详述其仕履,却根本没有提到他有过建威将军的头衔。先前说陶渊明诗中的建威将军为刘怀肃,是宋朝人吴仁杰在《陶靖节先生年谱》中提出来的,并未举出文证,清人吴瞻泰在《陶诗汇注》卷三中已经指出吴仁杰所作年谱失考。

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陶渊明对于自己受外力的牵制而在长江一线往返奔波大加自嘲,又表示干完这一次差事后坚决回故乡隐居。陶渊明的生活要转轨了。但在结束了建威参军的任务之后,陶渊明又出为彭泽令,似乎与上述表态大有出入,这是因为其时出现了事先未尝料到的情况,由他叔叔陶夔做出了这样的安排,陶渊明不便断然拒绝,只好去混一段时间③;但他实在急于实现“园田梦”,遂于80多天后义无反顾地挂冠而去。

三、陶诗分类略说

陶诗现存120多首,约可分为7类:行役、田园、饮酒、读书、赠答、游览、咏怀。试简略说明如下。

(一)行役诗

陶渊明曾经在桓伊、桓玄、刘裕、刘敬宣等高官手下任职④,多次出差,其间写过好几首以行役为题材的诗,诗中大抵写舟车远行的辛苦,而甚少写景,也没有任何豪情壮志,突出的只是很想回家闲居这样一层意思,写法也比较单一,在陶诗中不算很重要,也较少进入选本。但它们对于考证陶渊明归隐之前的生平与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些诗中亦偶有写景的佳句,例如《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的“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二句,便显得大有画意。

(二)田园诗

陶渊明是最著名的田园诗人,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五首《归园田居》。后来南朝诗人江淹作《杂体诗三十首》,其中模仿陶渊明的一首即题作“田居”,且一度被当作陶渊明本人的作品,列为《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在正式归隐之前,陶渊明在几度当官的间隙里总是生活在故乡的田园里,早就写过若干田园诗,著名的如《癸卯岁(元兴二年,403)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1]203

诗人在亲自参加过一段农业劳动以后体会到了田野之美,真心热爱这里。“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乃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二句写春风吹拂下的禾苗生气勃勃,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这正是自然之美、劳动之美,也包含了生活中的哲理。

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彻底抛弃官职回老家,从此全身心地过田园隐居生活。第二年就写出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归隐后直到去世,始终过着田园生活,诗中涉及田园的自然非常多,试再举义熙十二年(416)的《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来看,诗云: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这首诗描写秋季的劳动,天不亮就起来干活,“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描写秋收的喜悦与辛苦,言简而意深,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诗中写湖山景色,猿声林鸟,这样写景的句子在陶诗中别具一格,视为山水诗亦未尝不可。

(三)饮酒诗

陶渊明自称“性嗜酒”,几篇正史传记都大写他的酒德。陶诗现存120来首,其中《饮酒》诗就多达20篇,其他还有《述酒》《止酒》《连雨独饮》等篇。所谓“止酒”即戒酒,陶渊明不过说说而已,根本没有戒掉,直到临终,还在《拟挽歌辞》中说“但恨在世时,饮酒常不足”。其《连雨独饮》诗云: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饮酒虽然不可能成仙,但可以暂时同旧我告别,抛弃固有的感情,忘记身外的一切。这时可以神游八极,无远弗届,摆脱一切束缚,而仅仅留下自由的心灵,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美妙啊!陶渊明把饮酒的妙处上升到哲学层面上了。

(四)读书诗

陶渊明一辈子喜欢读书,并且就此大写其诗。多有奇句的组诗——《读〈山海经〉》最为读者所喜闻乐见。陶渊明读过大量的历史书,于是又多写咏史诗,这里有组诗《咏贫士》,此外又有三首分别单出而又近于组诗的咏史诗:《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其中《咏二疏》有联系自己发表感慨的意思,或可谓之“有我之境”;另外两首则基本就史书所载之古人事迹敷衍歌咏之,则属于“无我之境”。

(五)赠答诗

“诗可以群”是古老的诗学观念之一,先秦时代诗歌在人际交往乃至国家外交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赋诗言志、互为赠答曾非常普遍。后来赠答诗成了一类重要的题材。陶渊明写过相当多的赠答诗,其中有写给族人和家人的,更多的则是写给友人。陶渊明大部分赠答诗内容具体充实,或表达诚挚的友情,或哀叹自己的贫困,或谈论人生哲理,或描写乡村的景色,或抒发对政局的感慨,多有精美的篇章。典型之作如写给庞参军的两首等⑤。

陶渊明在赠答诗中哀叹贫困这一层意思集中见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说理之作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1]121

其意略谓世事总是在不断变化运动中,有来有往,往复无穷,所以为人要有定力,要能同世界和谐相处。“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意为应当超越具体物象,领会人生真谛。陶渊明是玄言诗高手,他从不抽象地演说玄理,而是在生活中领悟和提炼哲理。该诗由时序和景物入手,进而讲到人事,再进而高升到形而上的领域,最后又用一个不一定要爬高山而自可登高望远的比喻作收束。首尾圆合,妙得神理,比一般哲学讲义式的玄言诗高明得多。写景之作如《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1]144–145

其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1]147–148

这两首诗可进入陶渊明最优秀的作品之列。前一首写夏日景物和生活:虽然是夏天,但自家园林里仍然清凉舒适,有蔬菜,有粮食,有美酒,读书,弹琴,怀古,逗自家才学说话的小宝贝们玩玩——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后一首写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怀,天高气爽,松菊为伴,喝喝老酒,非常愉快,只是很久未得友人的来信,不免有些惆怅。

(六)游览诗

陶渊明的游览诗一般只涉及比较近的地方,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景点,而是那些废墟和坟墓,在这样的地方很容易产生一种触底反弹式的人生思考,觉得应当珍惜生命,及时行乐。陶渊明晚年也曾比较正式地出游过一次,这就是作于永初二年(521)之《游斜川》一诗所描写者,其中有句云:“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此去,当复如此不。”[1]91弱湍层丘,风景清幽。陶渊明与他的游伴在此野餐饮酒,深感人生的短暂,最应珍惜。这一年陶渊明57岁,身体又不大好,将来还有没有体力和兴趣出远门游山玩水是很难说的,必须抓紧机会,享受生活。序中说“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1]91,诗中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1]91,主旨都在于以迟暮之身行及时之乐,表现了一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其背后不免有些悲壮和凄凉。

《游斜川》是一首山水诗,具有开创性,写作时间比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早两年。过去人们都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而以谢灵运为山水诗大家。事实上陶渊明也写山水,《登池上楼》却没有写什么山水,而以政治牢骚为主。谢灵运回到始宁后的那些山水诗写的其实是他自家田庄里的风光。田园诗、山水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七)咏怀诗

在陶渊明各类题材的诗篇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议论、感慨和抒情,此外他还有些专门用来咏怀言志的诗,其典型的代表主要是《杂诗》与《拟古》这两组。

中古诗歌中的杂诗,相当于后来散文中的杂感。陶渊明的《杂诗》有12首,其中前8首写他关于人生的感慨,9至11首涉及他早年的出仕,最后一首可能是后来加进来的,流露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从这些诗中可以直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如《杂诗》其五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1]347–348

这些乃是上了年纪以后的感慨。青年时代充满了理想和欢乐,老了以后就没有那时的豪情了。陶渊明提倡爱惜寸阴,好好生活。

陶渊明《拟古》各篇所拟的原作不可详考,他在诗中大抵抒写自己的意见⑥。例如《拟古》其四云: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1]326

用最后必不可免的死亡来倒逼关于人生的思考,高贵者被埋葬在高坟里,他那先前的富贵荣华还能有多少意义?此诗悲怆淋漓,发人深省。陶渊明将人世的得失、荣辱看得很淡,读来令人觉得可以放下种种,走向旷达——但也容易从此消极下去,那就未必是合适的了。

陶渊明的诗歌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也不多用典故,只是平静而朴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以及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但是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内秀和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① 参见顾农《陶渊明的孤独感》,载《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31日《国学》版。

② 参见顾农《从陶渊明〈述酒〉诗说到他的政治态度》,载《文学遗产》2017年第2期。

③ 详见《推迟归隐的陶渊明》,载《文史知识》2018年第9期。

④ 笔者曾经推测陶渊明早年一度在江州刺史桓伊手下当差,详见《陶渊明的初仕与初隐》,载《书品》2016年第4辑。

⑤ 详见顾农《陶渊明新探三题》,载《九江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⑥ 详见顾农《陶渊明〈拟古〉诗新论》,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2:86–87.

[3] 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8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4] 沈约.宋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6] 房玄龄,等.晋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7] 萧统.昭明文选[M].李善,注.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223.

I206.2

A

1006–5261(2023)06–0071–10

2022-04-12

顾农(1944―),男,江苏泰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桓玄刘裕参军
未来日记
给个台阶
给人一个台阶
给人一个台阶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人民交警之歌
好男儿,参军去!
宋武帝刘裕文学雅集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