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杭州西湖边的闹市区,你总能遇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无论烈日酷暑,抑或是暴风骤雨,“红马甲”数年如一日地劝导行人和车辆遵守规则,协助执勤民警维持交通秩序。他们当中有退休人员、公司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外籍友人。不同年龄、不同地方的志愿者聚在一起,用微笑和汗水筑成“最美人墙”。
沈廷冲
我叫沈廷冲,“80 后”,从小到大都是热心肠,干完自己那一份,总想着怎么帮大家多做点事情。小时候,家里抢收稻谷,我冲在第一线,烈日下挥汗如雨也不退缩。总有人说我“憨”,田间劳作这么辛苦,谁愿意跑去淌血流汗呢?可对我来说,劳动并不是一种负担,劳动出汗能让我身心舒畅、干劲满满。
20 年前,我就踏上了无偿献血之路,累计献血达16900 毫升,至今仍保持着每年献血的习惯,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2010 年,我在西湖边献血,发现平海路与延安路地段交通繁忙,游客找不到地方问路,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充满了安全隐患。每次路过,我都有意识地在路口站一会儿,给往来的大人小孩指路,劝阻闯红灯或不走斑马线的游客。但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我萌生了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的念头。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同事、朋友,我们8 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在晚高峰时段到西湖边开展文明交通劝导。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志愿者服务,谁料我们集合后竟然下起了雨,天色也飞速昏暗下来,一场夜雨让我们这些“新手志愿者”手足无措。游人如织的西湖边,人们四下躲雨,场面更为混乱不堪。但既然决定要做公益,又怎能被这点困难击退?我们打着伞,耐心地引导游客有序过马路,防止发生踩踏事故。
风声、雨声、人声,我们几个志愿者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嘈杂的大雨中,语言沟通在此刻暂时失去了效用。怎么办呢?我想到了“人墙”这个主意,当即提议8 个人放下伞,手拉手筑成一道墙,根据道路上红绿灯的变换,一开一合,循环往复。大雨中,无头苍蝇般的市民游客只要跟随“人墙”指引,就始终被守护在安全区域内。
更多人被“人墙”精神打动,主动加入队伍,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大。那一天,每个人都累得直不起腰,但都决定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记忆犹新的是G20 峰会时,连续数日,我们在西湖边维持游客进出秩序,脚都站出水泡了,嗓子也哑了,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原本高峰时期,车辆在延安路平海路口通过至少需要三五分钟,如今按照交通指示灯正常通行就可以了,效率提高了3 倍以上。因为我们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了。我们把这种劳动的累,当成了志愿服务中的一种享受。
岁月如梭,从8 人小团队到如今近4000 人的“晴雨”公益服务中心,我在志愿者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0 余年。通过志愿者的口口相传、媒体的报道传播,加入我们的志愿者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2019 年,湖滨步行街改造后成了“网红打卡点”,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交通压力成倍增长。我联合了杭州不少学校招募学生志愿者,让大学生、中学生也能在课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
每次出发前,我们都会对“萌新”志愿者进行培训,把服务中需要的帽子、马甲发给大家,再讲解志愿者的常规礼仪和注意事项。除此之外,要成为一名旅游城市志愿者,还得对服务地点周边的环境有所了解。比如西湖在哪个方位,周边的购物中心、公交地铁、卫生间的情况,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面对游客时不慌不忙。
学生志愿者年轻、活泼,对公益劳动也充满干劲,我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叫盛泽韬的小伙子,他还在中学时就申请加入“晴雨”公益服务中心。他说,当志愿者超级酷,看到西湖边的“人墙”又震撼又感动!我告诉他:“当志愿者可不是耍酷,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劳动。坚持做公益不容易,比你爸妈小时候干农活还累人!”
我这话不是吓唬学生,志愿者在太阳底下手拉手筑“人墙”,往往一站就得四五个小时。这期间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连抬手擦汗都没工夫,一个走神就跟不上队形了。倘若大家都打不起精神,“人墙”也就散了。这小伙子倒也听进去了,懵懵懂懂地点头,套上红马甲就跑去站岗。后来他告诉我,一天劳动下来躺在床上,骨头都散架了,“不过平常都在学校坐着不动,是应该出来锻炼锻炼”。
此后,小伙子风雨无阻,每逢周末放假就跑来帮忙。我们俩熟悉后,他一直跟着我到处做公益,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了,还在公益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我想对所有中学生说,劳动本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利用假期找个适合自己的志愿者工作吧!你会体验到大汗淋漓的酣畅,也会在人与人的微笑传递中收获快乐。公益劳动这件事很苦很累,但真正做了以后,你会体验到帮助他人的温暖意义。
从事志愿服务这10 余年,我带领团队进行文明交通劝导近千场,组织器官捐献宣讲和红十字救援培训数百场,还发起了教育扶贫精准资助计划。每年我都会前往贵州、湖北、安徽等地的山区帮扶儿童,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2019 年我前往湖北鹤峰县做公益,连夜从恩施市赶到鹤峰县走马镇,这是我第4 次来看望这里的孤儿与留守儿童。与前几次不同,连日奔波加上重感冒未愈,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让我头昏脑涨、浑身冒冷汗。从事公益劳动这么久,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身体上的疼痛、劳累。凌晨的大山里星光斑斓,都分不清是天上的星星,还是眼冒金星。
过度劳动导致身体超负荷,使志愿服务很难保持最佳状态。可想到不少孩子凌晨已经起床翻山越岭去上学了,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苦难,我着急又心疼,根本无法躺下休息。走马镇当地的志愿者劝我休息几天,但我一天也不想耽搁,调整好情绪状态,稍作休息便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和孩子们谈话时,我甚至不敢跟他们多说话,担心触碰到他们的伤心处。我能清晰感受到孩子们想念父母的那种心情,我很想拥抱他们,尽可能给予他们一点温暖。那一次,我和鹤峰县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合作,22 天走访了鹤峰25 个村、12 所学校、109 个家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此后,我每年不间断地帮扶、探访和关照这些孩子,也带着更多志愿者到山区进行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劳动体验。志愿者们四处奔波,能获得劳动所带来的酣畅与成就感,也会面临身体上的疲乏与病痛。身体强健的大人都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呢?对于有志于成为志愿者的中学生,我有以下几条建议送给你们:
1.安全。参与活动前务必与父母、老师打好招呼,让他们知道你的活动流程和行踪,你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2.沟通。做志愿者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学会沟通能让你更游刃有余。遇到问题时记得寻求帮助,互相帮助才是志愿者活动的真谛。
3.技能。不同场所需要志愿者掌握不同的技能,要认真接受培训,清楚了解你的任务职责,才不会迷失目标。
4.态度。你或许没有社会经验,但一个微笑可以代表千言万语,不要吝啬你的爱心与善意,把它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