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再认识
—— 论音乐美学学科基础建设相关问题与前瞻

2023-12-23 23:18叶明春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关键词:人本主义美学音乐

叶明春(西安音乐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引 言

本文以《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再认识——论音乐美学学科基础建设相关问题与前瞻》为题,原因和理由有三:一是,蔡仲德教授离开我们(2004 年1 月23 日)近18 年,重温蔡仲德“人本主义”学术思想的内核,对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重温蔡仲德基于“人本主义”立场,强调人的解放以探索音乐的解放,在探索人与文化、人与音乐的关系的同时,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及其意义的美学思想。再次认知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是,蔡先生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与潘知常强调在“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基础上重构美学“现代视界”[1],以及郭乃安先生提出“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2]等认知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并力图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审视并讨论音乐美学学科有关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相关问题等。以有助于更年轻一辈学者对音乐美学界前辈的学术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截至2022 年11 月19 日“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以“蔡仲德‘人本主义学术’”为主题词搜索的文献有3 篇:即2014 年7 月邢维凯的《秉文明之烛光 传道义之薪火——论蔡仲德学术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3]、2013 年张向东《蔡仲德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4]、2009 年叶明春《蔡仲德为什么要“向西方乞灵”——纪念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5];以“蔡仲德人本主义”作为“篇关摘”检索的其他论文还有7 篇。[6]

这个选题似乎有些老套,或所选问题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如果要深究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及其对音乐美学这个学科基础建设的启示及其影响,让年轻一辈学人了解老一辈音乐美学家的学术与治学理念,赓续老一辈学者的学术精神,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再认识

(一)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内核

2001 年,蔡仲德在《反映论还是主体论?——从音乐本质的论争说到中国音乐的出路》一文中说: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人创造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善自己的生活。音乐也是一种文化,人同样是音乐的创造者,是音乐的主人,人创造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改善自己的精于神自由生,活 人(的着文重化号创均造为是笔自者由加自,觉下的略活)。动人,的人本的质艺术在创造就更是如此。[7]

可见,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承认人存在的主体价值,充分尊重人的主体需求,人创造音乐的目的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改善人自身的精神生活。这个思想与郭乃安“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2]的思想相通。

蔡仲德在《关于中国音乐美学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又说:

音乐以及一切艺术都由人所创造,都为人而存在。……因此,为了解放人,解放音乐,必须以人为本,确本立质人特的性主在体于性表原现则人。 的确内认心艺世术界的、感特情性生尤活其,是在音乐表的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原则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这一原则与反映论并不冲突,但反映论只能解决科学与艺术的共同问题,只能解决一切意识形态的共同问乐题艺,术而的不特性能问解题决,艺唯术有的主特体性论问才题能,解尤决其这不些能问解题决 。音[8]曾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9]50

可见,蔡仲德的人本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手稿》。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美是由人类自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消除私有制,只有消灭剥削,才能根本上改变劳动者贫困状况,才能使人的异化得以彻底克服。正像李起敏教授②李起敏(1944 年10 月10 日—2016 年6 月4 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岂止文章惊海内》一文对蔡先生“人本主义”思想解读时所说:

青年马克思曾经以典型的思辨语言说过:“共产主义使人全面地自觉地回到人的地位。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善化的(完全发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善化的人道主义,也就等于自然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的真正解决 。”这应该视为对“天人合一”思想最完善的表述。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我们就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为实现这种和谐而创造新文化。[10]78

李起敏教授进一步确认了蔡仲德“人本主义”思想来源的理论来源和逻辑基础。

(二)蔡仲德“人文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蔡仲德在《反映论还是主体论?——从音乐本质的论争说到中国音乐的出路》中引用了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①《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26 岁时的著作,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32 年才首次全部发表。该书是哲学与经济学的第一次结晶,开创了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道路以及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发展道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以这种结合为基础的。同时,该书也是马克思一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起始点,被阿尔都塞誉为“《资本论》的先声,《资本论》的草稿,或《资本论》草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简(《手稿》)的相关论述,他说:

“ 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 。……只有 自然主 义能 够理解 世界历 史的 活动 ”,因为人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劝的自然存在物;……因此,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生产[9]50-51。如果说要理解人的一般的世界历史活动都必须从人本主义(或曰自然主义,即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二者统一起出来发的,

蔡真那先么理生要”后)理又出解引发人用而的马不艺克能术思单创《纯造手从活稿唯动》心就说主更:义是或如唯此物。主[7]义19

“共产主义 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 它是人 和自然界之间 ,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的、解个答体而和且类它之知间道的它抗就争是的这真种正解解答决” 。。它[9]1是20马历史克之思谜又

(三)从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说到音乐美学学科的“人本”因素

蔡仲德先生在去世前1 个月和他的学生说,他这一生从事音乐美学研究甚至学术研究的心得就是“人本主义”。蔡仲德先生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贯穿着“人本主义”立场或精神。

邢维凯教授在《秉文明之烛光 传道义之薪火——论蔡仲德学术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一文中说:

人本主义是一种立场 ,一种价值判断的出发点 。蔡仲德先生终其一生治学修史、释古论今,秉持的正是这样的立场和出发点。……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蔡先生所期望实现的也是“以人为本,从与人的关系中探求音乐之道,完成中国音乐美学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自由转自型

周觉,海的从宏创而教造使授,中在成国《为音逝现乐去代真者中正的国获永人得的存独灵—立魂—的的怀生语念命言蔡, ”仲通。过德[11]老师》也说:

蔡老师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在世界上有自己特殊的使命,他们应该在追求创造与承传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甚至应该不惜为真理与文明而献身。……我常想,我们年轻一代的人本主义,是以个体为核心的;而蔡老师的人本主义则是群体的、民族的与人类的,而非他自己充个满人了的舍。 生对取他义人的,情他结 强。调他以的人这为种本情;结而,对是我自己们,年则轻一代所缺少的。……我常想,正是由于人本主义哲学与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自然地融合在蔡老师身上,才使他成为一个人本主义的斗士。创造文明,传承文化,伸张真理与正义,是蔡老师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定位,恰恰是这种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理解,形成了他不顾社会羁绊,秉笔直书,仗义执言的学术风格。[10]37-38

李起敏教授在《岂止文章惊海内》一文中说:

我在蔡仲德的学术纪念会上曾说:他的所有著述在我看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他把这个核心贯穿到他的学术著作的始终,那就是,他对中国文化革故鼎新的终极关怀,他对人文精神、人本主义、人性、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个性解放和独立人格的关注。这个思想贯彻于他的学术,更贯彻于他的社会批评贯穿于他的所有文章当中,更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思想。[10]78

笔者曾在罗小平、冯长春教授的《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一书中说过:

蔡先生的著作和他的学术从始至终贯穿着旗帜鲜明的批判精神。所谓“旗帜”就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他的美学思想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深刻批判,对各家愚民政策思想在音乐美学中的反映的批判,他反对任何对艺术、对音乐的奴役,而为此所做出的种种批判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蔡仲德极重视音乐美学学科“人本”因素。

二、音乐美学“请把目光投向人”

著名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于1991 年在《中国音乐学》发表了《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他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郭先生论述道:

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音乐学的研究,总离不开人的因素 。

音乐学,作为音乐知识的总汇,既包括纵的历史的(亦即所谓“历时性的”)研究,也包括横的理论的和系统的(亦即所谓“共时性的”)研究。但无论是历史的或理论的研究,实际都存在两种不同角度。一种是重在音乐本身的研究 ,例为音乐声学、律学、音乐形态学以及其他一些通常被划归“音乐理论”的学科等 ;另一种则重在音乐与其外部诸条件的联系的研究 ,例如音乐地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民族学(或“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许多边缘学科都可属于此类。

郭乃安先生又说:

在音乐本身与其外部诸条件的交互关系中有一个中因心此的我接说触音点乐,学那,就请是把人目 。光人投是向音人乐。的把出目发光点投和向归人宿。,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现人有的的内音乐涵 ,事实或中者说去探人寻的它投所影 具。有…的…人我的们内就涵不。得[不2]①2015 年10 月7 日,著名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不幸逝世。郭先生生前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主任等职,是《中国音乐学》主要创刊人之一,长年担任此刊主编和名誉主编,为刊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表达对郭乃安先生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郭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办了“郭乃安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今特邀与会的音乐研究所王宁一研究员撰文,回忆郭乃安先生的生平业绩,并重刊郭先生早年重要文论之一《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希望音乐研究所老一辈学者开创的一批重要治学理念,在未来音乐学术发展中获得新的继承与阐扬。从

郭乃安先生是蔡仲德教授去世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美学教研室李起敏教授安排给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蔡仲德先生、郭乃安先生和李起敏先生三位恩师所指向的“以人为本”的学术研究立场和导向有着惊人的一致。如今三位先生都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他们的“人本主义”立场和精神及他们所开创的重要治学方法和理念,理应在未来音乐学术(包括音乐美学)的发展中获得新的继承与阐扬。

(一)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再确认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优秀的学者所见虽有差异,但其本质高度一致。他们都重视人的主体性及人本主义价值和人的生命意义,他们对包括音乐美学在内的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认知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如著名美学家潘知常②潘知常,1956 年12 月12 日出生,中国著名美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首创生命美学(1985),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崛起的第一个美学学派——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说: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在美学研究中始终未能解决。不论是以美为研究对象,以美感为研究对象,以艺术为研究对象,还是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都是以一个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因而都是以人类最自终地身确的定生了命一活种动对的美遮学蔽的和理消解解方为式代和价对。 话这方样式,也:就以理学解对 话物。的[方1]2式去理解美学,以与物对话的方式去与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美感、艺术和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都只能是“外在于人的对象”,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遮蔽和消解“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因而应该“以理解物的方式去理解美学,以与物对话的方式去与美学对话”。

潘知常又说:

它(生命美学)是生命的福音,生命的忧心,也是人类的生命之岛。它深知:从对象世界的角度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 。假如一定要回答,那准是人类的末日。……因此,它不追问美和美感如何可能,不追问审美主体和客体如何可能,也不追问审美关系和艺术如何可能,而去追问作为人类最高生命存在方式的审美活动如何可能 。也因此,它时时顾念着人的现实历史境遇、顾念着人的生存意义、顾念着有限生命的超越,顾念着生命中无比神圣的东西,必须小心恭护的东西,充满爱意、虔敬的东西。[1]6

就此而言,潘知常与蔡仲德和郭乃安,以及李起敏先生所关注的音乐美学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音乐美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人是音乐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属”,“作为人类最高生命存在方式的审美活动如何可能”,也是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蕴含的基本观点和认知基础。

关注“人的审美需求”和“人的出发点和归属”,即蔡仲德“人本主义”立场去关注音乐美学研究对象,应该成为音乐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关注点和归属。

(二)音乐美学研究内容的人本视角

潘知常生命美学强调以人类的自身生命作为现代视界,认为从这样一个特定的视界出发去探索美学,就能严格区分学术界从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视界出发对于美学的种种探索。后者由于更多地关注审美单方面的外在有效性,而忽略了审美的本体意义、存在意义、生命意义;前者由于从这视界出发,关注审美的本体意义、存在意义、生命意义,充分认识到了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及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潘知常认为:

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这一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密切关系。只有从这一视界出发,审美活动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表现以及在理想社会中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普遍形式这一性质才会被充分突出出来。又如审美活动与人的感性解放这一最终目标的密切关系。同样只有从这一视界出发,审美活动作为人类感性的超越与生成的中介作用也才会被充分突出出来,等等。

从这一视界出发,占据着美学的核心地位的,显然不可能是作为次生现象或结果的美、美感、审美关系或艺术 ,而只能是作为本源现象或原因的审美活动 。它是最为内在、最为源初的,是自我规定、自我说明、自我创设、自我阐释的。至于为某些美学家所津津乐道的美、审美、审美关系或艺术,则不过是审美活动的 外 化 、内 化 、凝 固 或 二 级 转 化 。

作为美学的分支,音乐美学研究内容也显然或必然要回归到“人本”视角。以往对音乐的美、审美和审美关系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二级转化的层面,而应该重点关注其核心所指向的,人最为内在的、自我规定的,或作为人和人本身的自我创设或确认。

(三)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蔡仲德先生在具体教学与研究中,十分注重“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治学原则,先生曾经在个别课中一再强调,写文章一定要有新观点,如果没有新观点,最好别动笔,而有新观点还必须遵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原则。先生的弟子中,恐怕无一人不受这一原则的洗礼,他自己也恪守这个原则,在《为文而文,人文不二——治学十五年的回顾与体会》一文中,先生说:

在具体研究中,我十分注意“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区别与联系。……我认为,如果是“作”——自己著书立说,自然不妨“六经注我”,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如果是“述”——研究古代文献,则只能是“我注六经”,即在尊重文献的前提下给予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不能“六经注我”,以今人的思想代替对古人的分析,使古人的思想适应自己的需要。我还认为,研究历史、“我注六经”固然不能任意曲解,以今人的思想代替对古人的分析;“六经注我”,为发展创新而利用古人成说,也只能以“六经”所可能有的思想为我所用,而不能无中生有,使古人的思想适应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都必须尊重文献,尊重古人。所以,尊原重则文,否献则是,一学条术原研则究, 便采无用科任学何与方公法正都可不言能 。背[离13]这一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在已有的教科书里面都有经典的论述,这里不必赘言。笔者这里要表述的是,蔡仲德先生上述治学方法理应引起后辈学人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得分清研究对象到底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前者属于研究客观的、本然的、“述”的对象,必须尊重文献,“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胡适语),实事求是,不可用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以论代史,引起错乱。而“六经注我”,“为发展创新而利用古人成说,也只能以‘六经’所可能有的思想为我所用,而不能无中生有,使古人的思想适应自己的需要”。做学问无论运用“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必须以尊重文献,尊重古人为基本原则,无论“研究”如何精彩,也不论采用任何方法,都不能背离尊重客观和“拿证据说话”这一基本原则。

三、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蔡仲德先生认为:“文化的发展既需要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也需要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在前者尚未具备时,如果具备后者,文化也还可能向前发展。而想要充分发挥主体创造精神,知识分子除了现代化的知识,就必须具备超越精神、干预精神、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14]

可见,蔡先生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要求,已经拓展到“铁肩担道义”的历史使命高度。在他身上,既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学风,又有司马迁“发愤著书”“为我生民”的精神;既有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勇气,又有嵇康“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精神;既有李贽“诉心中之不平”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风,又有张载“为生民立命”的气概。先生的经历、学问和精神无不为与他有过接触的人所感动。[10]114-115

学界众多先生虽已故去,但他们的精神和成就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恰逢全国音乐美学学会第12 届年会召开,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正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笔者认为,目前学界至少存在如下任务:

1、老中青三代音乐美学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归类。截至第12 届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召开,音乐美学界先后有何乾三、蔡仲德、李起敏、于润洋、茅原等先生驾鹤西去。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11 所音乐院校和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综合院校已经形成老中青及新生代等众多研究队伍。为音乐美学学科后续研究计,建议学会有序组织对音乐美学学科老中青三代音乐美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分析与研究。虽然罗艺峰先生《中国音乐美学:现状与前瞻》[15]一文,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可遵循和学习的样本,但笔者认为,具体落实到具体问题的归类整理分析的时候,这项工作还有进一步挖掘、丰富和完善的空间和可能。

2、注重音乐美学学科独立性及学科基础研究。王次炤先生早在1986 年就说过:“音乐美学研究的突破并不在于理论框架上有某种新意,而应该在于完成或推进某些实质性问题的研究。所以,概念的更换并不意味着进步,套用新的方法论也不意味着创新。”[16]此说距今37 年了,这37 年来音乐美学界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学科的独立性及其学科基础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借助音乐美学学会的力量加强音乐美学学科独立性及学科基础研究。

3、大数据时代音乐美学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大数据时代为人们获取学术资源提供了方便,以往汇编形式的文献整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因而,以学会集团式学术行为,搜集、整理及建立音乐美学学科研究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具体规划与实施,本学会可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与策划。横向来看,音乐美学学科与其他姊妹学科相比,数据库建设问题已显然被拉开了较大的距离,这个问题似乎没能引起本学会足够的重视。

4、“二十大”以来国家文化战略与音乐美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著名论断,为赓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复兴中华文明的路径提供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由此,音乐美学研究与国家文化战略同频共振的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5、学会团队建设、课题征集与集体攻关。学会团队建设应考虑集团作战,以区域或各学校特点,由学会组织课题征集,对重大课题采取集体攻关等手段,着力促进音乐美学学科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除保证本学科独立性及自身完整性,也应进一步关注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新的增长点。

6、音乐美学人才培养与学学会未来发展规划。王次炤《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概览》一文[17],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为主线,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及音乐美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宋瑾会长也发表过《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学会秘书处也零星做过相关规划。笔者认为,本届或下一届学会,理应有较为详尽的学科规划,为全国音乐美学学科相关学校或机构提供学科发展规划或建设方向遵循,以助推本学科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

结 语

借第12 届全国音乐美学年会召开的东风,重温蔡仲德“人本主义”学术思想的内核及其来源,无论对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蔡仲德的学术均基于他个人始终强调的“人本主义”立场,他的著作和论文始终强调以人的解放探索音乐的解放,在探索人与文化、人与音乐的关系的同时,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及其意义的美学思想。

本文再次确认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对这个问题的廓清,无论对蔡仲德“人本主义”思想价值及其理论意义的探讨,还是对蔡仲德“人本主义”思想及郭乃安先生“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和当下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与研究理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写作,使我们重新审视并讨论音乐美学学科有关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相关问题等,以期求得共识,并希望有助于更年轻一辈学者对音乐美学界前辈的学术思想有更进一步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美学音乐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纯白美学
音乐
“妆”饰美学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