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3-12-23 21:54尹启华金莲娣杨依婷
关键词: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尹启华 金莲娣 杨依婷

(绍兴文理学院 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改革,原本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环境友好和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转型。这是我国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要攻克的难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发展的历史机遇,重视新兴产业的前期培育和精心谋划。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前期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当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下行明显,传统工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各种因素叠加影响的情形下,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演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明显的转型期。对于高耗能产业的集聚地而言,将会面临产业落后及经济发展乏力等相关问题[1]。为了推动地区产业经济的优化升级,将传统产业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环节。过去依赖高能耗和高投资才能存续的产业,需要进行重大战略调整,才能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动态战略调整无疑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决条件,以此为契机带领传统产业全面升级,从而快速推进现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各地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先导性产业,颁布一系列相关的优惠产业政策助力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优化现存的区域产业布局来重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产业转换模式无疑具有先天性优势,属于继承式发展模式。然而,必须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存续时间还不够长,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如果地方政府不能较好地进行系统性重构和优化设计,可能会使得区域性产业资源呈现错配后果。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作为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方向,这无疑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剧了对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受阻。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打造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2],形成若干个产值规模突破万亿元级以上的新型支柱产业。有鉴于此,本文针对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探索性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各地发展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文献回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我国双循环发展的关键性节点。由于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目前仍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因此它的经营环境、技术支撑和上下游供给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学者们认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的外部环境面临一系列挑战[3]。一般认为,技术结构不断升级且保持畅通循环,才能系统性缓解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所遭遇的技术瓶颈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产业规模、质量、结构和发展速度之间的动态协调,维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针对如何测度新兴产业的效率问题,蔡伟等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来看,李凤娇等探讨了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对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5]。李娅和官令今探究了四种产业政策工具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维度上的影响[6]。余萍和徐之琦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新基建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7]。实际上,我国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量和规模还不够大,其衍生的红利还比不上传统行业下滑所产生的损失,因此未来经济结构改革调整的重点应当逐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及时将战略性产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汪志波提出从产业层面对平台资源进行整合,以共享为核心对组织边界进行突破,实现战略产业体系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机整合[8]。洪晓军从异质性功能视角将产业创新平台进行了具体分类,主要基于承担科研攻关任务、实施科技成果推广、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不同层面来支撑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

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举措来看,罗超亮等对新兴产业国际贸易网络演化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动态分析[10]。在这种网络演化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涉及新兴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首先,应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农业、服务业等行业之间循环发展的问题,促进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序发展。其次,需要解决各地产业和产品同质化与盲目竞争等问题。各个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本地产业的竞争优势,不能全盘照搬其他地区产业成功的经验。王克平等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了竞争情报预警模型,利用预警模型解决了人才、行业技术等要素配置问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预警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11]。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实现“去产能”和“降成本”的双重目标,通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来驱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最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1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建设路径来看,程松松等认为共生导向对新兴产业集聚圈价值共创具有正向的影响,而且分析了它们的内在影响机制[13]。对于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高质量培育而言,一方面要重视数字化的创新驱动功能[14],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政府补贴在提升产业平台技术效率中的促进作用[15]。

现有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举措,但从新兴产业集群视角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平台的宏观层面研究极少,部分文献以新兴产业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文献较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着力提升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平台竞争力,完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战略新兴产业聚集,推进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必将成为重要议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建设历程和现状

(一)建设历程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萌芽阶段、开放发展阶段、融合提升阶段与创新变革阶段。总体而言,前两个阶段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生产要素驱动,融合提升阶段侧重于要素的有机重构及其对产业平台的效率驱动,而后两个阶段主要依赖于要素的创新驱动与资源编排。

1.起步萌芽阶段。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早期主要是基于各地区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搭建而成,以优势产业为先导构筑新兴产业链条,充分发掘劳动力、土地、原料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潜力,打造一批具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平台。然而,在起步萌芽阶段产业平台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率优势和技术优势。

2.开放发展阶段。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性生产要素发挥了主要的驱动作用,培植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平台,而且在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方面颇具优势,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

3.融合提升阶段。部分本土企业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逐步改变了传统依赖要素发展的模式,已经能够通过模仿实现制造能力的跃升,依靠产业升级和技术合作转变为国际产业链的前端企业,从要素驱动演变为效率驱动的产业更迭模式,最终实现了产业平台整体的融合提升。

4.创新变革阶段。在大智移云物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依靠原有的要素优势和现有的技术优势推进了产业的全面升级,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平台呈现出创新驱动的强劲优势,通过产业平台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竞争的自强化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和范围经济。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产业增长衍生的新动能作用持续性增强。七大新兴产业都具有技术前沿性和资金高投入性的特征,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与外部资源实现紧密连接,且在合作协同发展中构建了产业生态圈。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的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光伏压延玻璃累计产量高达1 606万吨,同比增长54%。同年8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5%,且七个新兴产业中有3个产业PMI指标大于50。2022年1—10月份,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5%,互联网业务和通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4.9%和9.3%。202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9 036万千瓦,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0%,且连续8年汽车产销量全球排名第一。由此可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和融合集群发展态势,势必会极大地推动产业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当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发展长期性和收益不确定性的困境,产业生态体系补短板的需求较为旺盛,产业投资进入新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梗阻,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还需要从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视角予以综合考量。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粗放型发展弊端显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一般认为,平台能级越高,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攻坚核心技术提供重要支持,对配置科技资源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4%。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逐步提升,但一般规模不大,能级较低,高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不多,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对产业发展质量的带动作用也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高能级新兴产业平台存在分布不均等问题,差距较为悬殊。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电信业务为例,2022年我国东部地区电信业务收入占比为51.1%,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19.6%、23.9%、5.4%(1)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信息网网址。。

(二)平台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依赖科学技术创新,而且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式创新。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2021年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比重构成的创新成效指数值为189.5,但产业平台持续创新能力还较弱,总体上仍处于“组装能力强、创新能力薄弱”的局面,整体上位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水平。在高端装备大部分领域中,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仍然需要依靠进口。

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实验条件、研发实力和科研实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大批量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平台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到较大的制约,抑制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卡脖子”问题还表现得比较突出。我国新兴产业整体发展仍处于跟跑状态,例如生物医药业在较大程度上还依靠仿制药来参与全球产业链。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已就限制先进芯片技术对华出口达成一致,打压和限制我国未来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平台融资渠道受限,配套产业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发展产业平台的内在驱动力尚不足,而且具有周期长、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极为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事实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融资形式较为单一,社会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投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投入的资金基本上会成为沉没成本,且技术创新的产出成果多为无形资产,可用于融资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基于控制风险的考量,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抵押贷款的意愿并不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一般需要电力、物流、金融、保险、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配套性产业体系。例如,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品对物流行业的运输速度、运输设备等环境因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依托更优质的物流运输体系,高端生物医药产品才能快速地推向市场。如果新兴产业伴随的相关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将会导致新兴产业平台发展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将会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新动力。鉴于当前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需要注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而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并没有充足的财政资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搭建完善齐备的配套产业体系。

(四)创新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平台要素整合能力较弱

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人才主要来自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但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还不足。因受制于沿海城市的虹吸效应,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率高的情况难以有效缓解。

从深交所的有关数据显示,72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预计2022年平均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7%,在新能源行业中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的净利润增幅超过80%。从深市头部企业中33家企业的业绩预告可知,其占深市整体业绩规模高达60%以上,可见战略性新兴企业增长态势强劲。然而,龙头企业缺乏对上下游企业的要素整合和引领带动作用,产业平台的分工协调能力还比较薄弱。

四、发展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路径

(一)加快产业平台升级转型,加强绩效考核

为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设立和低能级高能耗产业平台的清退等提供政策便利,同时鼓励低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通过整合、升级等方式转变为高能级新兴产业平台,促进产业平台的顺利更迭。通过制度设计明确产业平台管理的权责范围,杜绝因平台交叉管理、权责模糊导致平台管理的效率损失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为产业平台内的企业减轻资金压力,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依靠产业平台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节省相关的运营成本。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监督与考核。利用产业平台考核的指标选择和权重设定,有序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运营的规范管理。另外,地方政府需要尽快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及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产业平台,助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建圈强链工作。

(二)大力提升平台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要将“坚持新兴技术创新,努力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平台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全力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含量。首先,始终以企业为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和雄厚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通过平台的整合功能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关注需求端变化的总体趋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掌握一部分核心技术,扎实推进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最后,通过设立高层级高新区,瞄准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技术创新,引导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已有的低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向高能级产业平台转化,强化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引导,积极推进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孵化,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优质的创新土壤。

(三)拓展产业平台融资渠道,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必须要拓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平台的融资渠道,从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拓展到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平台的升级提供资金支撑。首先是创新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形式,提高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贷款意愿,可以将产业平台内高新技术企业中高风险技术研发所产生的收益权作为贷款抵押标的物,以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贷款标的物来获得贷款。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及其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好资本市场的资源,通过资本市场股票融资或者债券发行获得资金融通,促成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对接,最终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平台的运营发展。

根据产业链的强链补链需求,产业平台转型必须推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强化产业要素的精准匹配,提升产业生态全链条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是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建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紧密连接在一起,重视物流、信息服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的有序发展,打造链条完备和配套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最后,将配套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平台有机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共生发展,由点到线,最后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的良性基本“面”。

(四)发展新兴产业人才梯队,强化多要素供给融合

人才培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关键环节。地方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和技术创新领军计划,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育与新兴产业发展同向发力,达成“以人才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的目标。通过高等院校培养、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源源不断地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输送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毋庸置疑,地方政府需要强化人才政策的精准供给,加快完善针对科技人才群体的专项扶持政策,持续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实施爱才惜才的人才政策。

通常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素供给包括人才要素、技术要素、创新投入要素和创新制度要素[16],将上述各类要素进行创新驱动和集成协同来形成竞争优势。当前,重点是解决各类要素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现状,系统性设计产业创新要素的供给路径,同时从需求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当然,产业平台建设既要强调“量的合理增长”,又要优化“蛋糕”的合理分配方法。当前,需要加快推进“产业支撑+就业容量+创新投入+创新制度+文化生态”等多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平台。根据现有资源禀赋多向度突破空间、动能等关键性制约因素,打出“抬底层、扩中部、育龙头”组合拳,解决现有产业平台“多、散、弱”的核心短板,实现产业平台的提级跨越和优质增效。

五、结语

发展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从快速发展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应当充分激活产业的发展动力,构建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发展比较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譬如发展质量与平台数量增长速度不匹配,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产业平台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平台高能级转化支撑力不足等。

发展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首先是要不断推进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营造新兴产业平台建设的良好法制环境。其次,要坚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思想,尽快掌握关键性核心技术,增强产业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攻克产业发展的技术难关。再次,拓展融资渠道和完善融资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技术研发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最后,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完善基础设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好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保障。总之,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契合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资源协作的内在要求,最终实现我国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拼、抢、快、优”,展现钱塘“高能级”担当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纠缠Ξ-型三能级原子与纠缠腔场相互作用熵的纠缠演化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中医医院能级护士培训及能级划分的探讨
新兴产业